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23 18: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年级与科目:小学二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7、8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旧知、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和总结归纳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7、8的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并理解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练习题卡片等。
学具准备: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活动目的:通过复习7、8的乘法口诀和简单的除法计算,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内容:
教师出示填空题:3×( )=21、( )×6=48、7×7=( )、8×8=(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填空,并请个别学生汇报答案,全班齐读一遍7、8的乘法口诀。
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除法问题:
1、一共有12个竹笋,每只熊猫能分3个,请问有几只熊猫?
2、一共有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熊猫,请问每只熊猫能分几个竹笋?
请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算式:12÷3=4(只)、12÷4=3(个)。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复习了7、8的乘法口诀和简单的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内容: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你们看,他们做了漂亮的彩旗、纸扇花和气球,准备挂在教室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与除法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提出了很多与除法计算相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三)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理解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活动内容:
探究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出示问题:“我们做了49朵纸扇花,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朵?”请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并请个别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算式:49÷7=7。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商引导学生时说出,用可以用“‘七七除数四十九乘”商这句等于乘法被口诀除数来验证 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问题:
“一共有56面小旗,挂在8行上。每行有几面小旗?”请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并请个别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算式:56÷8=7。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说出用“七八五十六”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出示另一个问题:“一共有56面小旗,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并请个别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算式:56÷7=8。
教师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不同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引导学生理解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当我们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的互逆关系来快速计算。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约15分钟)
活动目的:通过巩固练习环节,加深学生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内容:
基础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题卡片,请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个别学生汇报答案和计算过程。
练习题: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5×( )=35 6×( )=42 8×( )=64 49÷7= 32÷8= 24÷8=
用哪句口诀计算?写出算式。
拓展练习
“我们用24个瓶盖做手工。如果用6个瓶盖做一条毛毛虫,可以做几条?如果用这些瓶盖做3条相同的毛毛虫,每条最多用几个瓶盖?”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并请个别学生汇报问题和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分法的计算结果,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开放练习
教师出示开放题:“将下列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35÷7)、(48÷6)、(7×7)、(56÷8)、(36÷6),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答案,并请个别学生汇报填写结果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和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活动目的:通过总结归纳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内容:
学生总结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理解了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计算准确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