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革命情谊,是战火纷飞中相互扶持的温暖。同志间、军民间的信任与牵挂,为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时,班级举行“革命情谊”读书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练基础
【任务一:情节解读】
1.筱熙在读书会上,对《山地回忆》的情节进行了解读,请你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山地回忆》中,我们看到了妞儿一家与“我”的深厚情谊。妞儿为“我”(jiǎn cái)袜子,那针脚是如此细密。“我”和大伯(pá shān yuè lǐng)去卖枣,最终有了 。那土靛染的粗袜布,承载着无限温暖。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iǎn cái)
②(pá shān yuè lǐng)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盈余 B.富裕 C.盈利 D.富饶
【任务二:情谊分享】
2.读书会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就《山地回忆》的革命情谊进行交流,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分享,请你完善。
筱熙:革命情谊在生活细节中展现。如看到“我”没有袜子穿,妞儿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大娘拿出家里妞儿纺线赚的布给“我”做袜子,体现了她们对八路军战士生活上的关心。
杨杨:革命情谊在共同劳动中体现。① 。
子轩:② 。文中军民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理解、信任和相互支持。比如妞儿与“我”关于卫生的争论及对未来的畅想,表现出军民之间的亲密无间。
【任务三:板报设计】
3.读书交流会之前,老师要求分小组设计一份以“革命情谊”为主题的板报,并在读书交流会上进行汇报分享。
(1)你准备在板报中用一段文字简要介绍、歌颂文中的小姑娘。请确定其形象,以便后期的文字撰写。同时,请分析:文中的小姑娘没有姓名,大伯称她为“妞儿”,作者这样处理有怎样的用意
(2)革命情谊往往在质朴的话语中得以生动体现。《山地回忆》中有大量对话,简要分析其对话艺术。
【任务四:活动总结】
4.读书交流会最后,主持人凌夕进行了小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革命情谊是军民间的信任与牵挂,是同志间的并肩作战与相互扶持。这深厚的情谊,如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如甘泉滋润心田, ……
练能力
【任务五:美文分享】
这次的交流会,同学们感受很深。在交流会后,萌萌向大家分享了下面的文章,并计划将其拍成微电影,参加“寻红色足迹 忆峥嵘岁月”展演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①一九三九年春天,我从冀中平原到阜平一带山区,因为那里不能种植棉花,很缺布匹。过了夏季,渐渐秋凉,我们什么装备也还没有。我从冀中背来一件夹袍,同来的一位同志多才多艺,他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剪刀,把它裁开,缝成两条夹褥,铺在没有席子的土炕上。这使我第一次感到布匹的难得和可贵。
②那时我在新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工作。冬季,我被派往雁北地区采访。雁北地区,就是雁门关以北的地区,是冰天雪地,大雁也不往那儿飞的地方。我穿的是一身粗布棉袄裤,我身材高,脚腕和手腕,都有很大部位暴露在外面。每天清早在大山脚下集合,寒风凛冽。有一天在部队出发时,一同采访的一位同志把他从冀中带来的一件黄呢大衣,在风地里脱下来,给我穿在身上。我第一次感到了战斗伙伴的关怀和温暖。
③一九四三年冬季,敌人在晋察冀边区“扫荡”了整整三个月。第二年开春,我刚刚从山西的繁峙一带回到阜平,就奉命整装待发去延安。当时,要领单衣,把棉衣换下。因为我去晚了,所有的男衣已发完,只剩下带大襟的女衣,没有办法,领下来。这种单衣的颜色,是用土靛染的,非常鲜艳,在山地名叫“月白”。因是女衣,在宿舍换衣服时,我犹豫了,这穿在身上像话吗
④然有两个女学生进来——我那时在华北联大高中班教书。她们带着剪刀和针线,立即把这件女衣的大襟撕下,缝成一个翻领,然后把对襟部位缝好,这件女衣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我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
⑤然后,我们就在枣树林里站队出发。这一队人马,走在去往革命圣地延安的漫长而崎岖的路上,朝霞晚霞映在我们鲜艳的服装上。如果叫现在城市的人看到,一定要认为是奇装异服了。但那时山地群众并不以为怪,因为他们在村里村外常常看到穿这种便衣的工作人员。路经盂县,正在那里下乡工作的一位同志,在一个要道口上迎接我,给我送行。初春,山地的清展,草木之上,还有霜雪。显然他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浓黑的鬓发上,也挂有一些白霜。他在我们行进的队伍旁边,和我握手告别,说了很简短的话。
⑥应该补充,在我携带的行李中间,还有他的一件军用皮大衣,是他过去随军工作时获得的战利品。在当时,这是很难得的东西,大衣做得坚实讲究:皮领雨布面,上身是丝绵,下身是羊皮,袖子是长毛绒。羊皮之上,还带着敌人的血迹。原来坚壁在房东家里,这次出发前,我考虑到延安天气冷,去找我那件皮衣,找不到,就把他的拿起来。
⑦初夏,我们到绥德,休整了五天。我到山沟里洗了个澡。这是条向阳的山沟,小河的流水很温暖,水冲激着沙石,发出清越的声音。我躺在河中间一块平滑的大石板上,温柔的水,从我的头部胸部腿部流过去,细小的沙石常常冲到我的口中。我把女同学们给我做的衬衣,洗好晾在石头上,干了再穿。
⑧我们队长到晋绥军区去联络,回来对我说:吕正操司令员要我到他那里去。一天上午,我就穿着这样一身服装,到了他那庄严的司令部。那件艰难携带了几千里路的大衣,到延安不久,就因为一次山洪暴发,同我所有的衣物,卷到延河里去了。
⑨这次水灾以后,领导给我发了新的装备,包括一套羊毛棉衣。这种棉衣当然不错,不过有个缺点,穿几天,里面的羊毛就往下坠,上半身成了夹的,下半身则非常臃肿。和我一同到延安去的一位同志,要随王震将军南下,他们发的是絮棉花的棉衣,他告诉我路过桥儿沟的时间,叫我披着我那件羊毛棉衣,在街口等他,当他在那里走过的时候,我们俩“走马换衣”,他把那件难得的真正棉衣换给了我。因为既是南下,越走天气越暖和的。
⑩这年冬季,女同学们又把我的一条棉褥里的棉花取出来,把我的棉裤里的羊毛换进去,于是我又有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棉裤。她们又给我打了一双羊毛线袜和一条很窄小的围巾,使我温暖愉快地过了这一个冬天。
这时,一位同志新从敌后到了延安,他身上穿的竟是我那件狗皮袄,说是另一位同志先穿了一阵,然后转送给他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我们又从延安出发,我被派作前站,给女同志们赶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毛驴。那些婴儿,装在两个荆条筐里,挂在母亲们的两边。小毛驴一走一颠,母亲们的身体一摇一摆,孩子们像燕雏一样,从筐里探出头来,呼喊着,玩闹着,和母亲们爱抚的声音混在一起,震荡着漫长的欢乐的旅途。
冬季我们到了张家口,晋察冀的老同志们开会欢迎我们,穿戴都很整齐。一位同志看我还是只有一身粗布棉袄裤,就给我一些钱,叫我到小市去添补一些衣物。后来我回冀中,到了宣化,又从一位同志的床上扯走一件黄呢斗篷,走了整整十四天,到了老家,披着这件奇形怪状的衣服,与久别的家人见了面。这仅仅是记得起来的一些,至于战争年代里房东老大娘、大嫂、姐妹们为我做鞋做袜,缝缝补补,那就更是一时说不完了,
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我们奋勇向前。现在,那些刺骨的寒风,不再吹在我的身上,但仍然吹过我的心头。其中有雁门关外挟着冰雪的风,在冀中平原卷着黄沙的风,有延河两岸虽是严冬也有些温暖的风。我们穿着这些单薄的衣服,在冰冻石滑的山路上攀登,在深雪中滚爬,在激流中强渡。有时夜雾四塞、晨霜压身,但我们方向明确,太阳一出,歌声又起。
(作者:孙犁。有删改)
5.阅读文章后,请你根据文本内容,给微电影起一个吸引人的名字,并阐述理由。
6.分镜导演萌萌在拍摄“我”被派往雁北地区采访这一情节时,打算以下面的句子作为出场背景,请你探究其用意。
雁北地区,就是雁门关以北的地区,是冰天雪地,大雁也不往那儿飞的地方。
7.演员在研读文本时,不明白为什么第⑥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军用皮大衣,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8.编剧觉得第段画线句写得非常精妙,准备用旁白的形式呈现,请你说说其妙在何处。
9.剧组把诗人艾青《太阳》中的“它以难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这几句诗作为片尾字幕,请你结合文章结尾画线句和片尾字幕,谈谈你对微电影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①剪裁 ②爬山越岭
(2)A
2.①示例:“我”和大伯一起背枣去卖,妞儿为大家做饭,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展现了军民携手合作 ②示例:革命情谊在语言交流中流露
3.(1)形象: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小姑娘骂人的话,到关心“我”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小姑娘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小姑娘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小姑娘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用意:①说明她代表群体形象,是普遍型象征。小姑娘没有姓名,是阜平甚至整个旧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代表,这也强调了她与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她的经历和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生活的一个缩影。②凸显人物的平凡与真实,让小姑娘的形象更贴近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③大伯称小姑娘为“妞儿”,说明虽然岁月变迁,但在大伯心中,小姑娘始终是那个纯真可爱、充满活力的模样。这个称呼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亲昵与疼爱,也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
(2)示例:①通过对话引领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小姑娘出场。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小姑娘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铺展推动的。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示例一:如坚盾守护共同理想
示例二:如火炬点燃奋斗的激情
示例三:如号角激发拼搏的力量
5.示例一:
标题:战争岁月的温暖“装备”
原因:①这个标题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作者在战争年代的各种温暖“装备”展开,这些温暖“装备”虽然单薄甚至有些奇特,但每一件都有着特殊的来历和故事,承载着战斗伙伴的关怀、群众的帮助以及艰苦岁月中的温暖。②“战争岁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温暖‘装备’”既突出了衣物在物质层面的作用,又体现了其在精神层面带给作者的温暖和力量。
示例二:
标题:服装的故事
原因:①这个标题能够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文章以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服装为线索,详细描述了从冀中平原到雁北地区,再到延安等地一系列服装的出现及与之相关的故事。②这个标题能凸显主题内涵。这些服装不仅仅是物品,更是战争岁月的见证,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情感价值。它们体现了战友间的关怀、群众的支持以及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③这个标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文章围绕服装展开。
6.示例:以环境描写作为出场背景,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与恶劣,烘托出在彼时棉衣的可贵。
7.示例:第⑥段描写军用皮大衣的做法讲究,面料上乘,突出表现了大衣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确实是难得的东西;“带着敌人的血迹”“在房东家里”说明了大衣来之不易;所有都这些反映革命年代战争的艰苦和革命者的革命情怀。
8.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作“燕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筐里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样子;“探出头来”“呼喊着”“玩闹着”等动词,细致地描绘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表现和母亲们的爱抚的声音混在一起,表现快乐与行军同在;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革命队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示例:以《太阳》中的诗句为字幕有着深刻的含义,它表示着革命尚未成功,却难掩胜利的曙光,自由的空气、光明的生活在向人们招手;“我们方向明确,太阳一出,歌声又起”体现出即使条件艰苦,人们依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一旦看到希望(太阳),就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预示着革命队伍在乐观的精神状态中前进,不畏艰难险阻,抵达胜利的彼岸;太阳以其“难掩的光芒”让生命有了活力,展现出对光明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综合来看,传达出一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定前行、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