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3 20: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科技之光
  班级围绕“感悟科学精神”的主题举办一场圆桌分享会,分享会分“开场准备”“资料搜集”“整理稿子”“推荐伟人”“邀请嘉宾”等环节,同学们一起感悟科学的专注与执着、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和育人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为此,学校推出“二十四节气”文化集市,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去打卡。
练基础
宣传“二十四节气”
1.班长小语摘录了一段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作为本次文化集市的宣传前言,但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方便记忆,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打卡“二十四节气”
☆活动一:打卡“谷雨”商铺
2. 同学们被谷雨商铺前所放的展板吸引,纷纷驻足阅读。
穀(谷)雨
谷雨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六个节气。农谚常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谷雨气温回升,开始彻底脱离了冬天的影子,万
物méng发,布谷鸟piān然来到,孕育着生机。关于谷雨节气的来历,传说当年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神仙奖励他。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漫天的谷子雨,把整个村子都铺满了。仓颉将此事告知黄帝,黄帝有感于仓颉的功劳,就将下谷子雨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大家对展板上的字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谚”从“彦”声,读作yàn。
B.“méng发”在语段中指万物都苏醒了,尤指草木,因此应写作“萌发”。
C.“piān 然”在语段中形容布谷鸟动作轻快的样子,应写作“偏然”。
D.“孕育”两字都有酝酿新事物之意,给人以充满希望之感,其中“孕”读作yùn。
☆活动二:打卡“白露”展区
3.白露展区展示了与白露有关的图文,请你和同学们边走边欣赏。
  【展布一】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9月8日或7日。白露的到来意味着暑热基本结束。至此节气,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加大,清晨的露水在草叶花木上凝结成晶莹剔透的水滴。在古诗词中,白露总是带着秋天的清冷。比如,李白作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渲染了露水深重□罗袜渐湿的场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描写了月华白露夜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展布二】
(1)【展布一】中有几个标点符号漏写,请你选出依次填入方框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A.”, , 。     B.。” , ;
C.”, 、 ;     D.。” 、 。
(2)请仔细观察【展布二】,简要介绍其画面内容。
感悟“二十四节气”
4.同学们漫步在节气大道,欣赏对联,浮想联翩。
大家纷纷猜测上面几副对联对应的节气名称。请将你的猜测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练能力
物候现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生物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还增进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欣赏。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百花深秋凋谢,蜡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初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文献记载,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及七十二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作“候应”。七十二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选自《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有删改)
【材料二】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三】①掌握和预报农时的方法,除物候法,还有节气法和农业气象预报法。下面不妨把它们进行对比,看看物候预报农时方法有哪些可取之处。
②以节气定农时方法在民间较流行,有很多这方面的农谚:对于小麦播种,北京地区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南部是“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安徽、江苏是“寒露蚕豆霜降麦”,浙江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定下来的,不同地区和年份,节气几乎是同一日期。太阳高度也是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节气能反映气候的多年平均状况,并且便于记忆。
③但各地的气候是不同的,节气不能反映这种地区差异。即使是同一地方,气候还会有年际变化,节气定的农时也不能反映这种变化,早的年份会浪费一部分热量,季节晚的年份又会遭受冻害。尤其是气候异常的年份,按节气播种不免要吃亏。例如,北京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按节气是“秋分种麦正当时”,但据1963年秋季京郊259块样板田分期播种的试验结果,均以白露播种的产量最高,秋分播种的减产10%,白露以前或秋分以后播种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所以按节气定的农时缺乏灵活性。
④按农业气象指标定的农时有一定灵活性,但较复杂,群众不易掌握。例如,以气温稳定通过12℃作为水稻适播期指标,秋季以日平均气温降至14—17℃作为冬小麦适播期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各年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作物对气候的要求,因此比较科学,在农业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指标是无形的,只有事后才能根据过去的气候资料定准确。虽然也可预报,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还有,任何气象仪器只能测单一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日照时数等,根据农业气象指标预报的农时,很难反映作物对环境的综合要求。
⑤用物候来指示农时则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物候指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指标,每个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气候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既是当时当地气候状况的指标,也是过去一段时期内气象要素的累积指标,还能反映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所以物候指示的农时是活农时。物候报农时和农业气象法报农时是一致的,特别是现在,一些农时的物候指标可以通过平行的物候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所以物候法也有农业气象法的科学性,是农业气象法的重要补充和科学表现形式。它很直观,人们一般都能掌握。
(选自《采用物候报农时的优越性》,有删改)
5.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头引用古今诗话,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B.材料二采用由小到大、由时间到空间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
C.物候主要用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帮助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D.以上三则材料都是事理类科普说明文,体现了多学科关联的特点。
6.物候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
7.材料二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8.预报农时的三种方法中,节气法和农业气象指标预报法各有哪些不足 物候法有哪些优点 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示例:①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2.C 解析 应写作“翩然”。
3.(1)C
(2)示例:这是一幅关于白露的海报,海报的主体部分写了“白露”两个大字,突出了海报的主题,左边有“二十四节气”几个小字,契合本次节气文化集市的主题。右边是两句诗“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简要介绍了白露节气的习俗;海报的下半部分是树木、山峦和白鹭的绘画,既符合节气特点,丰富了海报内容,又增强了艺术美感。
4.①立春 ②立秋 ③清明 ④大寒
练能力
5.B 解析 材料二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6.物候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及自然现象等方面随气候变化表现出的反应。
7.设疑提问,引发思考及读者的阅读兴趣;提示下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
8.①用节气定农时缺乏灵活性(或“不能反映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年际的气候变化”);农业气象指标预报法较复杂,群众不易掌握,气象仪器很难反映作物对环境的综合要求。②物候法比较灵活,有农业气象指标预报法的科学性,直观,群众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