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同步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3 20: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怡情养性
  开展以“寻找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设置“见经典”“见诗文”“见世界”等栏目,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文学,领略文人墨客丹青妙笔的风采,感悟先贤名家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从而丰富大家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大家发现平凡生活中“诗意”!
桃花源记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话:“且喜已到松风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看看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渔人甚异之     异:惊异
C.复前行       前:向前、往前
D.未果,寻病终     果:实现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C.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D.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悉如外人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无论魏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      ”两句,色彩绚丽,写出了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美丽景象。
(2)《桃花源记》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
(3)《桃花源记》中,在渔人说清自己的来历之后,村民“      ,      ”的举动体现出桃花源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4)学校组织学农活动,同学们来到美丽的乡村,看到一片片平坦宽广的农田和整齐的村舍,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       ,       ”来形容所见之景。
(5)《桃花源记》中的“       ,       ”蕴含着《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练能力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什么让如此多的后人痴迷 桃花源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理想境界又是怎样的呢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3段描述桃花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花源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感叹不已,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对“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叹。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仿佛:
②屋舍俨然  俨然: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百年之深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
【乙】浩浩乎平沙无垠,夐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②。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③亡群。亭长④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选自李华《吊古战场文》)
【注】①夐:同“迥”,辽远。②曛:形容日色昏暗。③铤:疾走。④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此借指地方小吏。
10.下列对【甲】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
B.“便要还家”中的“要”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体现出桃花源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不必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生活。
D.“欣然规往”中的“规”是打算、计划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甲】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进行分析。
诣太守,说如此。
13.【甲】【乙】两文体现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B 解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D 解析 A.动词,舍掉/名词,房屋。B.动词,作为/介词,对、向。C.动词,听到/动词,听说。D.形容词,先前的/形容词,先前的。
3.B 解析 A.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形容食物味道好。B.外面的人。C.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4.(1)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
(2)(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3)(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不久就生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5.(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3)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练能力
6.C
7.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整齐的样子
8.(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
9.桃花源人是因为躲避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以求吃饱穿暖,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有谁晓得这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10.D 解析 【甲】文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
1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12.示例:本句笔法简洁,短短六个字即交代清楚事情。其中的“如此”包含了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从而避免了文章前后内容的重复。
13.示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甲】文通过虚构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安宁和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乙】文通过描述古战场的阴森悲凉,借亭长之口叙说古战场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表达作者反对战乱的愿望。
【乙】文参考译文:
广大辽阔的无边无际的旷野啊,极目远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弯曲得像带子一般,(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天地暗淡,寒风悲凄呼啸,日色昏暗。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风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军队)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每逢阴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