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一片宁静的天地,溪水潺潺,那是小石潭的呼唤;一幅绝美的画卷,潭石嶙峋,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小石潭,感受那份宁静与深邃,聆听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唤。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游动,在水中浮行
B.俶尔远逝 远:向远处
C.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
D.凄神寒骨 凄:悲伤
2.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下见小潭
D.皆若空游无所依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B.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似与游者相乐 同游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标题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刘柳”。
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6.理解型默写。
(1)《小石潭记》中以“ , ”两句描写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澄澈。
(2)《小石潭记》中通过写日光、影子,从侧面表现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轻快迅疾的动作的句子是“ , ”。
(4)《小石潭记》中的“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溪流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情形。
(5)《小石潭记》中,作者用“ , ”表现自己在小石潭寂寥环境中的主观感受,含蓄地表达出被贬后内心始终无法摆脱的落寞之情。
练能力
《小石潭记》不仅是一处风景的描绘,更是一段历史的印记、一次心灵的洗礼、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
(一)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藤蔓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俶尔:忽然
C.隔篁竹,闻水声 篁竹:竹林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寂静无声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中的“乐”字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欣慰之情。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10.同样是坐在潭上,柳宗元和徐霞客的感受却完全不同。请从《小石潭记》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分别找出体现他们感受的句子并填写在表格内,再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
【链接材料】再逾西崖,下觑其内,有潭方广各二丈余,其色纯绿,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潭三面石壁环窝,南北二面,石门之壁,其高参天,后面即峡底之石,高亦二三丈;而水自潭中辄东面而溢,如龙破峡。余踞石坐潭上,不特①影空人心,觉一毫一孔,无不莹澈。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涤烦,暖若挟纩②。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不特:不仅。②挟纩:披着绵衣。比喻因受到抚慰而感到温暖。
人物 体现感受的句子 用一个词语概括
柳宗元 ① ②
徐霞客 ③ 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
【乙】翊①日,饭于林虑②,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③,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①翊(yì):同“翌”,次日。②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③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1.下列对选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3.【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篇选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
2.C 解析 A.名词用作状语,向西;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动词,看见;D.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3.D 解析 A.名词,玉饰/动词,环绕、围绕;B.形容词,清澈,与“浊”相对/形容词,凄清;C.动词,出现、显露/动词,由内到外,与“入”相对;D.动词,出游、游览。
4.(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B 解析 B.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并称“韩柳”。
6.(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3)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4)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5)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练能力
7.D 解析 悄怆:凄凉。
8.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就记下它的景色离开了。
9.C 解析 “似与游者相乐”的“乐”是指游人和游鱼互相取乐,并没有体现出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欣慰之情。
10.①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凄清 ③不特影空人心,觉一毫一孔,无不莹澈 ④舒适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往山崖内部看去,有水潭,长宽各有二丈多,水色纯绿,中午的艳阳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辉,流波激荡,光怪陆离得未曾有过。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的石壁,高耸入天,后面就是峡底的岩石,高处也有两三丈;然而水总是从潭中向东面溢出去,如天龙冲破峡谷。我坐在潭边的岩石上,不仅山影使人心荡去一切杂念,(我)觉得每一根汗毛、每一个毛孔,无不晶莹透彻。(我)就着流水洗脚,就着阳光晒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烦恼,暖得好似披着绵衣。
11.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C.“明灭可见”是指流入小石潭的溪水时隐时现的身影。故选C。
1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①小石潭水声悦耳,游鱼灵动、可爱,让作者感到快乐。②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让作者感到忧伤。
14.潭周围环境 中午到达桃林村 下午在环翠亭休息
傍晚到达明教院
【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中午抵达桃林村,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玩赏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申时,(我)在环翠亭中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流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到了明教院,当晚(我)在连云阁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