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练基础
1.填空题。
(1)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 、 、 、 、 、 。“刃”的造字法是 ,“武”的造字法是 。
(2)八卦的名字分别是乾、 、 、震、 、坎、 、坤,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就出现了六十四卦,即《周易》里的卦数。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乾象征着 ,是父等;坤象征着 ,是母等;震象征着 ,是长子等;坎象征着水,是 等。
(3)儒家所说的“五经”是指《 》《 》《 》《 》《 》
(4)《诗经》“六义”是指 、 、 、 、 、 。(5)“春秋三传”是指《 》《 》《 》。
(6)“四书”是指《 》《 》《 》《 》。
(7)山水田园诗以 、 为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是第一个将田园生活写到诗里的; 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
(8)唐宋八大家,除 、 之外,六家都是宋人。欧阳修为首;以下是 、 、 和他的儿子 、 。
2.下列对《经典常谈》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由朱熹编在一起的,名称也来源于朱熹。
B.《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中”的意思是普通、寻常而不突出,“庸”的意思是碌碌无为。
C.我国是礼乐之邦,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D.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一书的信息,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B.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作者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C.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这种学术写作的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D.《经典常谈》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板着脸说话”,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穀以解经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厉害些。
B.《左传》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
C.《说文解字》除小篆以外,还兼收“古文”,这里的“古文”是古代某一类文字的意思。
D.《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小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练能力
《经典常谈》这部著作是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原则撰写的。请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5.《经典常谈》作为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请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6.《经典常谈》中的《文第十三》,谈到了诸子百家作品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请你结合学过的文言作品,比较孔子和孟子语言特点的不同。
7.《经典常谈》的名著讨论会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和心得。请你结合《<诗经>第四》的内容,写一段发言稿。
8.《经典常谈》不只是一本为中学生普及中国文化典籍的佳作,也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从通俗性和学术性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语段一: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选自《<战国策>第八》)
语段二:《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选自《<史记><汉书>第九》)
9.选择性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请你根据目录和需求,任选其一,从中选择合适的章节阅读并简要介绍该章节的主要内容。
目 录
序 1
《说文解字》第一 1
《周易》第二 9
《尚书》第三 16
《诗经》第四 24
“三礼”第五 31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36
“四书”第七 42
《战国策》第八 48
《史记》《汉书》第九 53
诸子第十 67
辞赋第十一 78
诗第十二 86
文第十三 98
(1)需求一:学习《关雎》《蒹葭》
(2)需求二:喜欢书法,对字体演变兴趣浓厚
10. 阅读《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
(1)请在下面空格处,写出与图片对应的字,并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它们用了哪种造字法。
日 月 ① 火
土 牛 ② 木
造字法:
(2)仿照示例,解释“杳”的本义,并判断它用了哪一种造字法。
【示例】杲:从日在木上。太阳升至树梢,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
(3)自从读了《<说文解字>第一》,学习了“六书”造字法,月月便对汉字的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字的结构角度创作了一则谜语,请你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特点和造字法知识猜猜谜底是哪两个字。
谜面:雨落横山,岁到除夕。
11.在《经典常谈》中,作者多次提到了“孔子”,下面摘抄了几处书中关于孔子的内容,请你阅读并简要说明孔子的育人方法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启示。
◎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须学习这些。
(节选自《“三礼”第五》)
◎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节选自《“春秋三传”第六》)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节选自《诸子第十》)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
(节选自《诸子第十》)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指事 会意
(2)兑 离 艮 巽 天 地 雷 心病
(3)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4)风 雅 颂 赋 比 兴
(5)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6)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7)陶渊明 谢灵运 陶渊明 谢灵运
(8)韩愈 柳宗元 曾巩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2.B 解析 “中庸”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意思。“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
3.D 解析 《经典常谈》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4.D 解析 《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练能力
5.示例:①这部著作对经典进行梳理与讲解,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介绍经典的形成,知识简洁精辟。②这部著作使用白话文,语言通俗流畅,多有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让读者饶有兴趣地亲近、熟悉经典。
6.示例:孔子痛恨“巧言”和“利口”,其语言质直,《论语》记言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以直白的话语将要表达的内容讲清楚。如《雍也》赞美颜回的安贫乐道,寥寥数字,讲述了其安于贫困的高尚品质。孟子是个好辩之人,擅长铺陈排比,《孟子》以雄辩著称。如《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7.示例:我向大家介绍的是《<诗经>第四》,我读此篇采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因为我们刚刚学过《关雎》和《蒹葭》,所以我对《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关于《诗经》的知识,我就以兴趣点为切入口,选择《<诗经>第四》一篇开始阅读。读完此篇,我对《诗经》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阅读这部分内容,不仅对今后诗词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将其运用到写作中,使文章更有文采,还能提高我的文学素养。
8.示例:一方面,朱自清时刻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通俗性和普及性。他把浩繁的史实或繁复的理论,处理得非常轻盈生动,深入浅出。如语段一的语言平直朴实,直白如口语,让学生了解春秋末年群雄争霸的史实;再如《<说文解字>第一》中“仓颉造字”的传说,如讲故事一般被娓娓道来,能够激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经典常谈》严谨客观,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学术性。比如《<史记><汉书>第九》中,关于《史记》《汉书》的优劣,朱自清不囿于前人成说,提出了二者“同工异曲”的中肯见解。这使得《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普及和启蒙读物。
9.示例一:需求一应该选择《<诗经>第四》进行阅读,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诗经》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诗序》的内容。
示例二:需求二应该选择《<说文解字>第一》进行阅读,这一章节主要介绍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10.(1)①水 ②羊 象形
(2)杳:从日在木下。太阳落在树木下,表示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造字法:会意。
(3)谜底:雪 山
11.示例:①孔子注重礼乐教育和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这启示我们的现代教育事业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②孔子注重用事例育人,这启示当代教育从业者要灵活教学,循循善诱,注重教育方式与方法;③孔子有教无类,这启示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