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 答案:B
解析:材料一提到“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
结论”,并非“不去寻求答案”,B选项表述错误。
2. 答案:A
解析:材料一中并非各色各样的人都用反问、设问、追问等方式认知自
我和世界,A 选项“都不约而同地”表述过于绝对。
3. 答案:D
解析:材料一第四段所说的“最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强
调的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问题。A 选项李白的问题侧重于表达自
身情感;B选项林庚的问题是关于古代诗歌用词的具体问题;C选项张
伯苓的问题更侧重于情感和态度;D选项张若虚的问题探讨的是宇宙和
人生的根源,符合“最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的特点 。
4. 答案:①提出问题(阅读文本后,学生抛开束缚,畅所欲言提出真
实问题)②修正筛选(教师和学生修正问题表述,判断研究价值,筛选
出有价值的问题)③分类解决(指导学生对问题分类,探索有效方法解
决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三“在阅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抛开思想束缚,畅所欲言
地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教师和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上
的修正……筛选出研究价值较高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指导学生按照
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探索有效方法予以解决”等内容进行概括。
5. 答案:①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 170 多个问题,虽没有回
答,但这种提问体现了他对世界的探索精神,激发了人们对宇宙、自然、
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推动了人类认知的发展。②苏格拉底因爱提问
被处死,他的提问是对既有观念和权威的挑战,引发人们对真理、道德、
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哲学的发展。他们的提问
都不局限于当时的认知,以勇敢的质疑精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尽
管面临困境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但提问本身的价值不可磨灭。
解析:结合材料一“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往往来自一个个不肯向常规就
范的倔强的提问”等观点,从屈原和苏格拉底提问对认知发展、思想解
放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II
6. 答案:D
解析:A选项,“我军露营、急行军”与“敌军封锁公路”是小说的背
景,为后文架电话线的情节做铺垫,但与刘毛妹牺牲的情节没有直接关
联;B选项,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的是路曼,不是肖群秀;
C选项,本文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等描
写刻画人物。
7. 答案:C
解析:女战士眼中刘毛妹“白净”等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他的形象特
点,与英勇无畏的品质不是反差对比关系,而是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8. 答案:①伏笔:路曼和肖群秀看到步话机员的水壶背带断了,断头
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照应:后来在转送处看到烈士
的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作用:使情节前后
呼应,暗示牺牲的烈士可能是之前帮助她们的步话机员,为下文揭开烈
士身份做铺垫,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感染力。②伏笔:步话机员说“回
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
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照应:路曼和肖群秀在转送处看到烈士遗物
时,询问小战士烈士的身份信息。作用:体现了步话机员对战友的情谊,
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使读者对步话机员的身份充满好奇,直到最后揭晓
答案,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解析:从文中找出前后相关联的细节,分析其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方
面的作用。
9. 答案:不认同。①这种处理使小说情节更具感染力。小说通过路曼
和肖群秀看到水壶带的反应,以及与小战士的对话,侧面表现出步话机
员牺牲的事实,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
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重点不
在于描述牺牲的过程,而是通过对步话机员牺牲的含蓄处理,展现出战
火中战士们的奉献精神和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升华了主题。③符合小说
的风格。小说整体风格较为含蓄,这种处理方式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使
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解析:从情节感染力、主题表达、小说风格等方面分析小说对步话机员
牺牲情节处理的合理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答案:A C E
解析:“乐王鲋见叔向”主谓宾完整,“曰”后引出说话内容,应断开;
“吾为子请”表意完整,“叔向弗应”与前文形成转折,应断开;“出
不拜”描述乐王鲋的行为,应断开。
11. 答案:C
解析:“传”在“乘传而见宣子”中是“驿车”的意思,并非古代解释
经书的著作,C选项错误。
12. 答案:A
解析:祁奚举荐仇人接替自己职位并非因为知道此人快死了,而是他公
正无私,A选项错误。
13. 答案:(1)祁大夫举荐外人不摒弃仇人,举荐家人不遗漏亲人,
难道会唯独遗漏我吗?(2)宣子很高兴,和他同乘一辆车,把这些话
告诉晋侯,从而免除了叔向的罪过。
解析:(1)“举”意为举荐,“遗”意为遗漏。(2)“说”通“悦”,
高兴;“乘”意为乘车;“免”意为免除。
14. 答案:正面描写:祁奚举荐人才时,不避仇、不避亲,直接体现了
他“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品质。侧面描写:君子对祁奚的评价“能
举善矣”,以及《商书》《诗经》对他的称赞,从侧面烘托了他的公正
无私;叔向坚信祁奚能救自己,也侧面表现了祁奚的高尚品德。
解析:结合材料中祁奚举荐人才的行为以及他人对他的评价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 答案:D
解析:尾联“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客”指诗人自己,诗人借
景抒情,表达的是自己辞官归隐途中的凄凉之感,并非对他人的同情,
D选项错误。
16. 答案:这首诗情景交融。①前两联描绘了清晨眺望秦川,太阳从东
峰升起,山河明净,城阙重叠的景象,展现出秦川的开阔与壮丽,以乐
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做铺垫。②颈联“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通过描写秋风中万户竹林的瑟瑟声和五陵松树的寒色,营造出一种凄凉
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③尾联“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
浓”,诗人直接抒情,借“归欤叹”和“霜露浓”,抒发了自己辞官归
隐途中的凄凉和落寞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解析:按照“情”与“景”的关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答案:(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
顾鹊桥归路 (3)示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
进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填写相应的诗句,注意易错字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18. 答案:看吧,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就用拳头大的小筐装起来,
和“糖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慢慢地,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
还是绿的,小贩们又接二连三地吆喝。“一大碟,好大的杏儿喽!”“不
酸的,着色的红的!”杏儿下市了,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
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
解析:将长句按照描述的不同阶段和内容进行拆分,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19. 答案:①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如“冰糖味儿的”“喝了水儿
的”“又甜又沙的”,突出水果的美味,吸引顾客。②采用押韵的方式,
如“耶”“呀耶”,使吆喝声富有韵律感,更具吸引力。③运用拟人的
手法,“喝了水儿的大蜜桃”,赋予桃子人的行为,让水果更具吸引力。
解析: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小贩吆喝声的吸引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20. 答案:不同发动机驱动原理差别较大。比如汽车是通过发动机驱动
轮胎作用于地面产生反作用力来行驶,特点是作用于第三物体;而飞机
上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通过喷出气体产生反作用力来提供推力,其特点
是通过喷气产生反作用力。从这一点来说,火箭更接近于飞机。(将“差
别比较大”改为“差别较大”;删除“都在在有第三物体”中的第二个
“在”)
解析:“差别比较大”表述较口语化,改为“差别较大”更规范;“都
在在有第三物体”中“在在”属于重复错误。
21. 答案:①通过脚蹬地获得反作用力 ②如果没有外界物体
解析:①根据前文“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角度来看”以及步行的实际
情况,应是通过脚蹬地获得反作用力;②根据后文“就无从着力”以及
前文关于外界物体提供作用力的论述,可知此处应填“如果没有外界物
体” 。
22. 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的“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引起下文。A 选项“呢”
用于句末,表疑问;B选项“呢”用于句中,表停顿;C选项“呢”用
于句末,表反问;D 选项“呢”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强调动作正在
进行。
四、作文
23. 答案:略
解析:若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或他人在愿望与现实有差距时努力创
造奇迹的故事,突出努力的过程和收获;若写议论文,可从奇迹发生的
概率、努力创造奇迹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如努力创造奇迹能激发人
的潜能、体现人的价值等,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