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3 22: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安顺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四次监测考试
语文
2025年2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用2B铅笔将客观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黑色水性笔将主观题答紫
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逢年过节,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这种现象被概括为一个略显刺耳的名

词一“听亲”。“听亲”的对象不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长辈,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龄、辈
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这一意义上的“断亲”反映出当代社
会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升降变化。
儒家重视人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构成了五种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是
为五伦。在儒家五伦中,朋友一伦最为特殊,表现为关系的平等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传
统五伦中的其他四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都具有上下尊卑之分,唯独朋友一伦速
立在平等关系之上,因志同道合而交往,体现自主选择,具有双向对等的互动意义。在古
代,朋友一伦往往被视为五伦之末,甚至其进入五伦的合理性也被质疑。自晚明以来,随
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自由讲学之风的兴盛,友伦在偏家五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明人顾大
韶认为,朋友一伦“以心相属”,应置于五伦之首。晚清以来,学者反思儒学传统之弊病,
对君臣、父子乃至夫妇之伦批评甚力,唯独对友伦称费有加。谭嗣同认为,唯有友伦建立
在朋友间自由、平等人格之基础上,主张建立“朋友一伦论”,以友伦为核心重建伦理
秩序。
现代社会中朋友一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平等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质,主导了人
际关系构建的基本模式。传统五伦之中,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有颇多近似之处,所谓好友
如兄弟,而在“断亲”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兄第友伦化”的趋势,即以朋友的标
准来重新衡量、定义、选择同龄同辈的堂(表)兄弟姐妹关系。在同辈关系中,当今的年
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的绑定。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友伦化”并不意味着否定血缘关系在同辈交往中的意义,也绝
非对兄弟姐蛛关系的排斥,而是说它不再是一种决定性、优先性的原则。不少有“断亲”
经历的年轻人也会提到,他们并非排斥血缘关系,兄弟一伦依然享有天然的人际交往优先
性,只不过它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而是被放置在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
素的综合考量之中来取舍.由此可见,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同辈亲属之间的所谓“断亲”,
实质上意味着兄弟一伦的友伦化,它既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儒学发展的内在
走向。
(摘编自顾家宁《传统:断裂抑或重构—年轻人“断亲”的背后》)
材料二:
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待“断亲”,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
安顺
是那些非主观选择的、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

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在这样良性的亲属关系维系中,双方都能得到经济属性与情
感属性的“报酬”。
根据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
个体化转向。中国传统社会盛行家族主义,家族是抵抗自然风险的基础,家庭是中国人的
中心价值,也是世代延续的形式,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以家庭利益为
重。当代社会的家庞则多是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个体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
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如同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所指出的那
样:“去传统化、脱嵌、通过书写自己的人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抗拒的更
加独立和个人主义的压力,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个体身上.”这是“社会一个体”指向的
个体化描述。
当然,个体化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传统化,家废传统亲情观念中温暖人心的思念
守托与回望仍旧牵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个体也正是在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充盈
之下,才显得更为丰满,“家庭→个体”指向之间,在社会个体化与家庭亲情观念的双重
作用下,活在自由与决定交织中的我们,才显得更有张力
在家庭内部可以发现,亲人间会经常互动,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由于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家庭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亲属关系可能还是以之前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年轻人
选择“断亲”,但年长一代始终难以接受亲属关系的疏离,因为亲属关系的能动性在他们
那里并没有得以转换。
从“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来看,“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
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
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一体系,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亲
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