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水响叮咚
1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其旋律婉转起伏、歌词淳朴生动,充满着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作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歌曲为二段体,其中第3、4、11小节切分节奏的运用生动有趣,使音乐更有动感,描绘了小溪流水欢乐奔流的形象。紧接着第二乐段以弱起进入,旋律与前段形成明显的对比,情绪转为热情而舒展。歌曲结尾处的“啦……”节奏欢快、跳跃,富有特点。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优是小溪欢乐情绪的体现,仿佛使人看到了潺潺溪水奔流不息,带着祖国的骄傲,汇入大海的生动情景。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欲、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通过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学生已具有较好的识谱和视唱能力,体验、感受音乐和探索、创造音乐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在音乐课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演唱习惯及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让学生从音乐学习中感受到愉悦。
3设计思路
基于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小溪”这一主题,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歌唱实践为主体,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聆听小溪”、“歌唱小溪”、“演绎小溪”等环节,引领学生逐层感受、学唱、表现歌曲,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抒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深情爱意。在歌唱教学中,我从歌曲旋律入手,通过反复聆听、画旋律线、模唱旋律等方式,让旋律流进学生心中,然后采用“师生合作唱”—“随琴轻唱”—“深情演唱”这一循序渐进的歌唱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唱歌,并适时结合歌曲教学将音乐知识和技能渗透进去,如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音等节奏,以及一字多音的唱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把知识技能与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一字多音的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小溪的声音为歌曲伴唱,激发学生找寻生活中“美的音响”的兴趣,培养合唱意识。
3.引导学生用纱巾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小溪流动,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及音乐表现力。
5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连音与断音唱法,以及亲切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一字多音及弱起的演唱;用多种方式演绎歌曲。
6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纱巾、打击乐器等。
7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律动感受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和音乐一起流动起来吧!(课件播放《小溪之歌》,带领学生律动进教室)
【设计意图】:律动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迅速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同时为导入新歌作铺垫。
活动2【活动】二、聆听小溪
(一)感受小溪,模仿“叮咚”声
1.听小溪声导入。
2.请学生用纱巾表现各种小溪流动的样子。
(1)师:溪水会怎样流动?(学生表现,教师评价)
(2)师:老师看到了优美的小溪、活泼的小溪、热情的小溪,现在就让小溪流淌起来吧!(音乐响起,带领学生用纱巾表现不同的小溪流,教师轻轻加入叮咚声)
3.学习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模仿“叮咚 叮0|咚0 0 |”
师:你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这个“叮咚”声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模仿小溪的“叮咚”声,把节奏念准确。
(3)指导正确的发声方法,把声音念好听。
师:来把后背拉直,眉毛扬起来,面带微笑,声音在这儿(教师示范引导,让学生感受声音位置,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告诉学生要带着这样的感觉来歌唱)
(4)播放歌曲伴奏,引导学生用“叮咚”伴唱,邀请两位学生模仿老师演奏串铃和三角铁进行伴奏。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在找小溪、模仿小溪流动、模仿小溪的声音等活动中,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多次聆听歌曲旋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等要素,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演绎歌曲作好铺垫。
(二)学习断音和连音的唱法
1.展示各种小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各种小溪的水流有什么不同。(课件播放小溪的图片,学生说出不同,水流有急有缓)
2.指导断音和连音唱法
(1)(师边唱边用纱巾表现跳跃的小溪)
师:是的,小溪时而缓缓流淌时而欢快跳跃,它们的歌声也不同,你听——
54 30|10 32|10 60|
啦啦 啦 啦 啦啦 啦 啦
现在小溪的歌声是怎样的?是的,这是一条快乐的小溪,它的歌声轻快而有弹性。(课件出示旋律及图谱)
(2)师:你听,现在小溪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师边唱边用纱巾表现优美的小溪)
51 25|3 1|2 17|1—|10‖
啦啦 啦啦 啦啦 啦 啦啦 啦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上面的旋律及图谱)是的,小溪的歌声变得优美连贯了。
(3)引导学生听琴画着图谱默唱曲谱。(师唱引导学生画图谱)
(4)师生接唱曲谱,让学生体会断音的跳跃和连音的连贯,唱准╳ ╳节奏,要关注学生的声音状态。
(5)随琴完整演唱“啦啦啦啦”一句。
(6)再次演唱,用纱巾表现不同的小溪。
【设计意图】:学习断音和连音的唱法是本歌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活泼跳跃的小溪和缓缓流淌的小溪中感受断音、连音的不同唱法,让抽象的音乐知识技能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并表现断音的轻快跳跃和连音的优美连贯。有趣的师生接龙演唱,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这一难点乐句。
活动3【活动】三、歌唱小溪
1.整体感知歌曲。
(1)课件出示歌谱,教师范唱歌曲。
(2)听后交流:歌曲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是啊,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又充满童趣的歌曲,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下歌名。(引导学生高位置齐读歌名)
2.模唱旋律。
(1)画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
师:小溪流水流出了一条条优美动听的旋律(课件出示旋律),来,拿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吧(师边用lu模唱旋律,边在黑板上画出旋律线)你看,老师画的像什么?(小溪,波浪)你知道吗,这些不同的线条代表了小溪流不同的歌声,来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慢慢去感受与体会吧!
(2)随琴完整模唱旋律,感受旋律的起伏和变化。
(3)难点乐句指导:如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比较,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的指导等。
(4)听伴奏完整模唱旋律,并画旋律线。
3.复听歌曲,感受优美动听的旋律,了解歌词内容。(课件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旋律是歌曲的灵魂。在教学中,我从旋律入手,通过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引导学生画旋律线、反复模唱旋律等方式,熟悉旋律,感受旋律的变化起伏,同时在模唱中初步解决歌曲演唱中的一些音准、节奏等问题,分散难点,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4.学唱第一段歌词。
(1)师生合作演唱第一段歌词。
(2)第一次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随琴演唱,要求:初步会唱)
(3)难点乐句再次指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问题:(具体根据学生的学唱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A、指导一字多音的演唱。(重点指导“倾听洗衣姑娘歌声”一句)
B、再次比较2 5 3 1和2 5 3的不同唱法,唱准“早晨问候光明的太阳”一句。
C、指导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演唱。
第二次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随琴演唱,要求:准确演唱)
歌曲处理:
A、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图谱,感受乐句的不同情绪。
师:同学们,小溪流缓缓流淌于山间,然后汇入江河,奔向大海,它的歌声也不同,你觉得歌曲哪几句是优美连贯的,哪几句是热情舒展的,哪几句是活泼跳跃的?
B、交流讨论:(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教师结合旋律线进行引导)是的,小溪流时而优美连贯,时而热情舒展,时而又活泼跳跃。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觉来唱一唱!
C、第三次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随伴奏演唱,要求:有感情地演唱)
5.学唱第二段歌词:
(1)课件播放歌曲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歌词。
(2)师:你发现第二段哪几句唱法与第一段不一样?
(3)指导演唱“像面镜子清凌凌”和“带着祖国的骄傲奔向海中”两句。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第二段歌词。
6.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歌曲的学唱分为初步会唱、准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几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一字多音的演唱,就让学生反复聆听、演唱,采用模唱、听唱、跟唱、默唱等方法,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引导。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
活动4【练习】四、演绎小溪
1.用纱巾表演。
(1)引导学生用纱巾表现不同的小溪:优美连贯的小溪(飘动纱巾),热情舒展的小溪(甩动纱巾),活泼跳跃的小溪(抖动纱巾)。
(2)边演唱歌曲边用纱巾表现小溪。
2.用“叮咚”声伴唱。
(1)复习小溪的“叮咚”声,在教师指挥下进行练习。
(2)将学生分成两组,明确分工。
(3)师:同学们,让我们和小溪流一起快乐歌唱吧!(课件播放歌曲伴奏,一组演唱,一组用“0 叮咚|叮0 咚0|”伴唱,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三角铁和串铃伴奏,尾声在教师指挥下一起用“0 叮咚|叮0 咚0|”做渐弱处理。)
【设计意图】在有感情演唱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纱巾表现不同的小溪,让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表演。引导学生用“叮咚”声给歌曲伴唱,渗透了多声部教学思想,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5【活动】五、课堂小结
师:太美了,老师都要陶醉了!同学们,让我们和小溪流一起唱着快乐地歌儿,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一起奔向我们心中的“大海”吧!同学们,再见!(听音乐模仿小溪流的动作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小溪流水响叮咚》这首歌曲旋律婉转起伏、歌词淳朴生动,充满着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聆听小溪——歌唱小溪——演绎小溪为线索,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进行教学,较好地把握了整个流程的时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我带领学生听着钢琴曲《小溪之歌》像小溪般流进教室,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很快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聆听小溪”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伴奏用纱巾模仿小溪流动的动作,听伴奏用小溪的“叮咚”声伴唱等多种方式的聆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紧接着我让学生辨别小溪的不同歌声,学习断音和连音的不同唱法,再用纱巾表现活泼跳跃的小溪和优美连贯的小溪,通过多种方式的指导,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断音和连音的唱法,难点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在“歌唱小溪”环节中,我抓住旋律这一主线,通过反复聆听歌曲、画旋律线等方式,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我分为初步会唱、准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几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一字多音的演唱,我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在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歌唱声音、歌唱姿势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在“演绎小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纱巾表现不同状态的小溪,接着又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叮咚”声为歌曲伴唱,首尾呼应,学以致用。学生投入的表演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让学生感受了多种歌曲表现方式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可以更丰富,教学语言还可以再严谨些等等,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让自己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课是不断“磨”出来的,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理念的认识的体现。一堂课从宏观的整体设计到微观的眼神、语气等,都要考虑到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会进一步摸索,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并指导实践。
活动6【作业】测评练习
一、有感情地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能和同学合作表演。
二、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打击乐器,并为歌曲伴奏。
三、以“郊游”为主题,采集自然界中奇妙的声音编创有声画面进行表演。
四、上网聆听关于表现小溪的歌曲、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