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小溪流水响叮咚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5 2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溪流水响叮咚
1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在歌唱中体会歌曲所描绘的意境,能够用连音与跳音唱法,演唱音乐中舒展与跳跃的乐句,从而表现音乐欢快优美的情绪。
2.巩固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和切分音节奏,以及一字多音在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和理解速度、力度、旋律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4.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借而抒发对祖国的深情爱意。
2学情分析
1.立足教材,体现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前与教材进行充分的对话,找出蕴含在教材中的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切入点。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2.立足学生,体现年段特点。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也要力求体现年段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素养,一是应以“听”为主线贯穿始终。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聆听手段,让学生在 “听”中思考,“听” 中感悟,“听” 中审美,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音乐实践复习巩固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音等节奏,以及一字多音的唱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把知识技能与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立足课堂,展现媒体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溪流水”的视频导入课题,通过练声曲,为后面的学唱作铺垫。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它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实现共享网络资源,学生能快捷地获得直观、生动、美丽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培养其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发展。
4. 立足大文化背景,抒发感情。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借而抒发对祖国的深情爱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连音与跳音唱法,以及亲切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和理解速度、力度、旋律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弱起、一字多音、长音的演唱及他们在音乐中表现的音乐形象。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溪流水响叮咚
(一)走近小溪——组织教学
1.听歌曲伴奏进入教室
2. 趣味师生问好
(二)问候小溪——节奏练习
1.导入: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瞧!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了人间。(播放课件春天美景,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欣赏聆听。
师:从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一下?你形容得好极了!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季节。春天的山美、花美,那叮咚流淌的小溪声更美!你听,小溪水唱着欢快的歌,向我们走来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小溪问声好呗!
师:|小 . 溪| 你 . 好|| 
问:你听出它特殊的地方吗?(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
师:对,老师用了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出示节奏: X. X| X. X||
师:让我们也一起用这个节奏跟小溪问声好(学生一起念节奏)
(三)辨别小溪——发声练习
1.师:咦,你们听,这里有两条可爱的小溪在歌唱,课件出示:
第一条:2/4 54 30 | 10 32 | 10 60 ||(活泼、欢快……)

(指导学生关注休止符,用断音唱法唱一唱,强调用弹性跳跃声音演唱。)
第二条:2/4 51 24 | 3. 1 | 2 17 | 1 - | 1 0 || (优美、抒情……)

(指导学生用连音唱法唱一唱)
2. 师:说说小溪唱的又是一首怎样的歌?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上切分音的节奏来夸夸小溪吗?
教师举例: 美 丽 的 | 小 溪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切分音夸夸小溪的同时,掌握切分节奏。
3.师钢琴伴奏演唱,学生跟着用“啦”模唱。
4.是啊,就一个“啦”给它谱上音乐,因为节奏、速度、力度、旋律等的不一样,于是塑造了这样完全不同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为学唱歌曲铺垫,解决跳跃音程以及节奏上的难点,初步做到用跳音与连音唱法演唱。
5.以《小溪流水响叮咚》为歌曲名,你会用怎样的力度、速度、旋律来表现呢?为什么?
6.生生讨论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美的氛围之中,设置疑问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通过播放《小溪流水响叮咚》的片段,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感受速度、力度、旋律对音乐表现的重大最用,并为歌曲的学唱作好铺垫。诱发他们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同时,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四)歌唱小溪——歌曲教学
1.初听
设问:音乐家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由木青作词,尚疾作曲的《小溪流水响叮咚》吧!学生初次完整聆听歌曲。边聆听边思考:小溪在唱什么歌?小溪的心情如何?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
2.再次聆听歌曲演唱,讨论《小溪流水响叮咚》的速度、力度、旋律。
3.复听。要求学生边听边根据旋律的起伏,画旋律线。 (师边画边总结:图形谱与节奏和旋律有关系,歌声跳跃旋律线用短的线条来表示,歌声优美旋律线用长的线条来表示,是啊,这多像小溪的歌声呀,有溪流的歌声也一样,有时小溪的歌声既欢快,又跳跃,有时,小溪的歌声既连贯又优美。)
4.跟琴模唱旋律,边唱边随音乐划一划旋律线,说说歌曲基本上采用了哪一种旋律进行方式?(波浪形进行)(注意附点节奏、连音线、长音) (指导学生用连续、抒情的声音演唱)
5.学唱第一段歌词。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老师想通过一个“双簧”的游戏把这首歌曲送给大家,游戏规则是老师唱出声音,同学们不出声音只动嘴型,大家准备好了吗?播放《小溪流水响叮咚》伴奏,师唱学生嘴型模仿。
师:哇,我们的合作真默契,那么,从歌曲中你听出小溪流一路走来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看歌词说)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美的声音,小溪流的心情肯定不错,让我们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唱一唱第一段歌词。
6. 歌曲艺术处理。
(1)注意指导学生带上情感唱好一字多音及句尾的旋律。
(2)师:(迎着)农民朴实的笑脸,小溪轻轻的流着,怕打扰农民那高兴的心情,所以它轻轻的(迎着),(倾听)也是小溪不愿影响洗衣古年姑娘的歌声,所以这也要轻轻的。虽然是句首,但是弱拍起唱。生随琴练一练。
师:当小溪唱着歌流向远方时声音会是怎样的?理解模唱并掌握渐弱的运用。
师:清澈的小溪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儿向着远方流着,流向肥沃的土地,流向茂密的山林,也流向了人们的心田。让我们一同随伴奏带演唱。
生:随伴奏带演唱。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学唱、演唱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并可通过双簧的游戏这种自学的方式来学唱歌曲,这样既增添了学生们的信心,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读谱、唱谱过程。在情境创设与熟悉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既从感性上多听、多感受,及对歌词上的理解分析,让学生又有了在理性上对音乐的思考,从而达到熟悉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能力。
7.学唱第二段歌词。
师:小溪流每天都快乐的生活着,但是它还有更大的理想要去实现,你能说说他的理想是什么吗?(生从第二段歌词中找)
师:是啊,小溪流还有这么远大的理想,那么,让我们带着它的理想一起来唱一唱第二段歌词。
师:你们的歌声真美,老师听了也忍不住想跟你们一起唱,同意我加入吗?
那我们就来一个师生对唱,老师唱第一句,你们唱第二句,依次下去好不好?(师生跟伴奏对唱)
师:跟同学们合作真愉快,小溪流带着它的远大理想快乐的流动着,那么,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请2到3位学生说)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再来有感情的把歌曲唱一遍(生跟伴奏唱)
【设计意图】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进行自我表现,让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从潜意识中巩固歌唱音准的同事,进一步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分享多种学习方式带给他们以快乐,使他们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五)保护小溪——环保德育渗透
1.师:从歌曲中我们跟着小溪流一路走来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
2.TTP图片展示对比或老师用语言描述
师:这么美丽的风景给了音乐家源源不断的灵感,音乐家才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如果有一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象,那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是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副景象啊。作为一名小学生,一名少先队员,我们也许可以有所行动。
生:讨论交流我们的行动。
3.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因了音乐更加美好。这么美的歌词,这样美的旋律,给我们展现这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小朋友们心情如何?让我们也带着快乐的心情再去寻找祖国的下一站更美好风光吧!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上的冲击,美好生活与和谐乐章的统一关系让学生直观、深刻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主的思考、讨论中,得知“我”该怎么做。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为培养四年级的学生保护大自然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以走近小溪—问候小溪—辨别小溪—歌唱小溪—保护小溪—爱护我们共同家园为线索,将各个教学环节贯穿起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激发学生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在音乐实践中进行即兴创编。了解了教材特点及其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后,摒弃了以往枯燥机械的歌曲教唱方式,采用了双簧游戏、聆听与理解歌曲内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地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有感情地表演了《小溪流水响叮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寓教于乐,确确实实的认识了小溪的美,环保的重要性。
但在用简笔画表现歌曲的旋律特点时,学生不是很放手,缺乏尽情即兴表达的痛快感,可能点拨得不够,也许还没养成这样表达的习惯。学生识谱基础较好,视唱较顺,在弱起部分运用指挥图式很顺利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该难点,可见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教师方法太少。新课程教学要求淡化技能训练,并非不提技能,而是应该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唱歌时都是随机提醒学生,打开喉咙、提眉亮眼、气息下沉,寻找集中、竖起来的、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学生的声音马上就有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