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2.某学者认为,美洲阿兹特克人在军队的支持下,向被征服的臣民征收赋税与贡物,但维系各部落、各地区联系的仅仅只有纳贡,没有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经济基础,整个社会看上去管理有序,实质上却十分松散。该学者意在强调阿兹特克( )
A.文明发展落后 B.实行专制统治
C.社会结构脆弱 D.阶级矛盾尖锐
3.《非洲史》记载:“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
A.非洲文明具有区域性特征 B.非洲手工业生产的相对滞后
C.古代文明呈现多源的特点 D.人口迁徙促进生产方式传播
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在今墨西哥)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一发明有利于( )
A.扩大耕地面积 B.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C.扩展对外贸易 D.承担城市的交通运输
5.在非洲苏丹各族的历史语言中,可以发现丰富的植物学词汇,甚至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和成熟期都有专门术语。西非的伊多玛语和约鲁巴语在六千年前属于同一语种,其关于豆类、棉花和山芋等植物的发音竟完全相同。这些语言信息表明古代非洲( )
A.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原产作物种类丰富
C.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植物栽培技术领先
6.欧亚大陆的牛、山羊、大麦等,美洲的玉米、木薯,亚洲的稻谷、甘蔗,经红海、地中海、印度洋传入非洲,极大地变革了其农业。撒哈拉沙漠亦非阻隔,而是黄金、奴隶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非洲大规模帝国与城邦文明的发展。这说明( )
A.非洲文明具有独特性与杂糅性 B.文明交往推动非洲历史发展
C.非洲文明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D.非洲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7.在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西班牙士兵贝尔纳尔·迪亚斯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景观是特诺奇蒂特兰城的集市和神庙,集市的规模、商品供应种类之繁多及井然秩序都令其震惊,而在神庙里看到的人祭规模是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相比的。此二者都维系着这个世界。据此判断,在阿兹特克帝国时期( )
A.社会生活深受宗教影响 B.海外贸易相当活跃
C.内部阶级斗争比较激烈 D.社会结构层次明显
8.下图所示是关于某一古代文明成就的描述。据此可知,该文明是( )
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众多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A.阿克苏姆文明 B.玛雅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印加文明
9.帝国发源于尼日尔河上游的酋长国,13世纪在摧毁古加纳后已初具规模,此后其控制了廷巴图克等发达商业中心。帝国崇尚伊斯兰教,至14世纪盛极一时,当时国王被称为全非“金矿之王”,材料中的“帝国”应为( )
A.阿克苏姆王国 B.津巴布韦
C.马里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0.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便利人们出行 B.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C.便于征税征兵 D.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12.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13.古代非洲的东非、西非和南非,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在国家形态和文化成就上,不仅与其他大陆迥然不同,而且文化上各有特色。这表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面貌
C.区域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欧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14.如表是部分农作物的原产地。其中①②分别为( )
原产地 农作物
①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南亚 芋头等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②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A.美洲、西非 B.东亚、东非 C.美洲、南非 D.南非、东亚
15.印加帝国组织劳力在45度的山坡上开发梯田,种植高度延伸至海拔4000米左右,对地貌的有效改造使作物能够在安第斯山脉的寒冷气候中生存,这反映了印加梯田兴起的原因是( )
A.帝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B.帝国气候的变化多端
C.帝国的文明继承前代 D.帝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6.每个卡尔普利(阿兹特克城邦的基层组织)都设立了各级免费学校。规定儿童出生后到5岁,接 受家庭教育;5-10岁,入启蒙学校;10-15岁,进入艺术、职业和军事训练预备学校(“青年之家”) 或进入专业预备学校,由专业人员授课。这表明阿兹特克( )
A.注重教育层级分化 B.文明高度发达
C.基层教育稳步发展 D.城邦体制完善
17.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
帝国 秦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元首制与行省制 国王与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D.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18.班图人最早在西非草原地区栽培西瓜,他们不仅食用西瓜,还利用其瓜子榨油。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墓壁彩画上出现了西瓜图像。南瓜最早生长在西非草原,后随班图人的迁徙传播到赤道以南广大地区。这可用以说明( )
A.非洲是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B.班图人的迁徙催生了非洲农业
C.非洲农业的区域差异显著 D.地理环境决定了农业经营形态
19.古代某文明位于今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以及洪都拉斯,它以其科学和艺术的显著发展而闻名于世。“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用字母或记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属于“他们”的文明成果是( )
A.羽蛇神庙金字塔 B.马丘比丘城遗址
C.“浮动园地” D.纳尔迈调色板
二、非选择题
20.循迹历史古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景观,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场所。某校历史社团举办了一场“循迹历史古城”的体验活动。
活动准备:四幅历史古城图片
(1)活动一:请将上述古城在地图中进行空间定位。(填写字母)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2)活动二:同学们以老胶片的形式呈现了古城场景的片段,依据设定的身份体验多元的古城文明。请帮助他们完成填空。
你是一位法学家,国王查士丁尼召集你去编纂法典,该法典是《①____》 你是一位士人,在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碑上搜寻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你参加了②____考试
你是一位学者,正在和许多同侪学者前往廷巴克图进行讲学和访问,说明该城市是重要的③____中心 你是一位雅典公民,正在出席公民大会,讨论城邦大政方针,这种由多数公民掌握政权的政治形式被称为④____
活动三 社团成员翻阅拜占庭相关材料的时候,看到了下面的一段话:
君士坦丁堡是一个繁忙的城市,来自每一个国家的商人通过海路或陆路进入它,除伟大的伊斯兰城市巴格达之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堪与其比拟。在君士坦丁堡内有圣索菲亚火教堂和东正教牧首的所在地……在这所教堂里有着金银柱子以及数不胜数的金银灯具。
(3)根据上述材料,向同学们介绍古城君士坦丁堡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B
2.C
3.C
4.A
5.A
6.B
7.A
8.B
9.C
10.A
11.D
12.A
13.B
14.A
15.A
16.A
17.C
18.A
19.A
20.(1) ①A ②D ③C ④B
(2)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科举 ③文化 ④民主政治
(3) 主要特征: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中心;商业繁荣;宗教文化交流中心;沟通亚欧的桥梁;城市建设大气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