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4 09:1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郑和下西洋 D.欧洲价格革命
2.根据学者的统计,英国人口1430年为210万,在16世纪20年代上半叶为230万,而此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545年达到280万……1603年达到了375万,在80年的时间增长了63%。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英国工业产品价值平均指数从98上升到247,而谷物的平均指数则从105上涨到575。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展开 B.新航路开辟与欧洲商业革命
C.市场需求与欧洲价格革命 D.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3.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资料。据此可知,该研究主题应是(  )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阿图罗·吉拉尔德斯《贸易:马尼拉大帆船与全球化经济的黎明》 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刘景珍、傅利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世界人口迁移加速
C.白银帝国的建立 D.自由贸易体系构建
4.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的主要区域有(  )
A.亚洲、欧洲、非洲 B.非洲、亚洲、美洲
C.大洋洲、亚洲、美洲 D.欧洲、非洲、美洲
5.据哥伦布日记记载:“这个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在那里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味道既好吃,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这一农作物是(  )
A.玉米 B.水稻 C.马铃薯 D.番薯
6.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全世界人口明显增加。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为5.45亿,1750年达到7.2亿。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
A.工业革命 B.物种交换 C.人口迁移 D.殖民战争
7.“(16世纪)每年冬春间,大帆船从澳门启航,满载中国的丝瓷,乘东北季风驶向果阿,途经马六甲、暹罗(泰国)西海岸、缅甸、锡兰等地。到达果阿后,由两条航路返回里斯本”。主导材料所述“大帆船”贸易的国家应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8.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的流入曾在欧洲掀起了价格革命的浪潮。而1859年至1869年间的黄金产量相当于1848年前三百多年间的黄金产量总和,却没有发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释放巨大产能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C.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仔细观察下图,你认为此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是(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三角贸易 D.大化改新
10.下表是1665-1751年利物浦盐出口、烟草与蔗糖进口情况(部分)。下列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年份 盐(数千蒲式耳) 烟草(百万磅) 糖(数千英担)
1665-1669 6 0.00 0.7
1670-1679 26 0.20 4.9
1680-1688 30 0.68 5.7
1689-1696 239 1.49 8.0
1697-1702 300 1.75 11.6
A.世界市场的逐渐发展 B.黑奴贸易规模缩小
C.物种交流的不断深入 D.消费习惯出现变化
11.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
B.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C.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D.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12.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价至每担80杜卡特。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欧洲发生了(  )
A.文艺复兴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科学革命
13.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中心转移到荷兰。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帮助他们发展海外贸易。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发潜力的地方被一一进行标注,随着技术进步,地图的市场价格也出现下降趋势。以上现象说明(  )
A.技术革新推动地图制作业发展 B.欧洲国家的民族疆域意识增强
C.地图制作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荷兰处于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
14.英国饮茶的主要特点为茶与糖、牛奶的结合,有学者认为英式饮茶意味着“来自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的蔗糖的消费与东印度公司所输入的茶的消费发生了深刻联系”。据此,下列项中最能准确揭示“英式饮茶”出现原因的是(  )
A.东印度公司的经营 B.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开辟
C.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15.1611年,墨西哥总督呼吁禁止中国丝货进口。到了1637年,中国丝货流入反而越发严重,墨西哥的丝织业工厂都以中国丝为原料,墨西哥本土的蚕丝生产几乎被消灭了。这主要缘于当时(  )
A.美洲经济的落后 B.列强竞争的加剧
C.中国工业的发达 D.世界市场的拓展
16.12世纪形成的汉萨同盟由波罗的海沿岸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15世纪,同盟的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17世纪,汉萨同盟瓦解。导致汉萨同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贸易格局的改变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古代地理知识的普及 D.欧洲城市自治与发展
17.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荷兰和英国 D.荷兰和意大利
18.16世纪,英国商品价格平均提高了155%,劳动者工资提高30%,法国商品价格提高了120%,劳动者工资提高24%。这种现象(  )
A.推动了英法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B.直接导致欧洲工人运动兴起
C.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D.源于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推行
19.17世纪,在墨西哥和利马等城市,中国瓷器被当作装饰品摆设在客厅和餐厅里,巴西修道院教堂钟楼上也饰有中国瓷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墨西哥银圆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并一度成为我国通行的银币。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全球联系加强改变世界格局
B.殖民入侵改变美洲大陆人口结构
C.商品流动推动不同文明互鉴
D.朝贡贸易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20.随着17世纪60年代之后伦敦咖啡馆的蓬勃发展,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等逐渐成为咖啡馆文化的主流特性。咖啡馆对于顾客的阶层、身份、财富、地位、学识等层面不再具有强烈的限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范围内物种交流加强 B.商品流动消弭了阶层差别
C.全球贸易推动了社会进步 D.工业革命丰富了民众生活
答案解析部分
1.B
2.C
3.A
4.D
5.A
6.B
7.B
8.A
9.A
10.A
11.B
12.C
13.C
14.D
15.D
16.A
17.B
18.A
19.C
20.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