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24 11: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研究采集的化石时发现一个主龙型家族新成员——生活在2亿年前的脖子细长的隐秘细颈龙。主龙型家族中部分“长颈族”的脖子长度超过其体长的一半,典型代表是长颈龙和恐头龙。长颈龙体长接近6米,颈部约3米,有13节颈椎;恐头龙体长5米,颈部也将近3米,但其颈部发育有30多节颈椎。隐秘细颈龙虽然有不少解剖特征像长颈龙,但在颈椎数量方面更接近恐头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
B.隐秘细颈龙的脖子细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隐秘细颈龙、长颈龙和恐头龙有相似的解剖特征反映出它们在进化上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D.研究隐秘细颈龙、长颈龙和恐头龙的形态特征等属于胚胎学和细胞及分子水平方面的证据
2.人和动物拥有大量同源基因(有共同进化起源,通常在序列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分别将4种动物与人相应的同源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相似度如表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
物种 黑猩猩 小鼠 牛 鸡
相似度 96% 85% 80% 60%
A.不同物种间存在同源基因是生物拥有共同祖先最直接的证据
B.据表可推断出人和小鼠的亲缘关系比牛和小鼠的亲缘关系远
C.变异和选择是不同物种同源基因序列间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D.同源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不能反映物种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3.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证据的是(  )
A.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B.比较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
C.细胞生物学证据——线粒体功能
D.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
4.东非马拉维湖中的丽鱼科物种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短短200万~300万年间,就演化出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丽鱼,如纵带黑丽鱼、小齿龙占丽鱼等。下图表示三种丽鱼编码肌动蛋白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不同种丽鱼的碱基序列可确定亲缘关系的远近
B.马拉维湖中的丽鱼多种多样,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与甲丽鱼亲缘关系更近的是丙丽鱼,碱基序列为研究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D.三种丽鱼基因库相同导致它们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
5.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下图表示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DNA(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tDNA可通过细胞质遗传给后代,因而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
B.若以Y染色体DNA为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与图类似
C.三种生物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与变异无关
D.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亲缘关系比现代人与黑猩猩更近
6.关于证明“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各项证据,分类不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化石证据
B.脊椎动物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的比较——比较解剖学证据
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比较——胚胎学证据
D.脊椎动物DNA碱基序列比较——细胞生物学证据
7.洞穴盲鱼没有眼睛,但在胚胎发育期仍有眼睛的形成过程。我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地域的洞穴盲鱼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特性,此现象称之为趋同进化。下列有关分析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相符的是(  )
A.具有相似适应性特征的不同地域的盲鱼,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B.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上的研究成果为盲鱼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
C.不同地域的洞穴盲鱼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D.趋同进化说明了自然选择对变异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都是定向的
8.研究人员对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蛎鹬、白腰杓鹬、灰鸻等多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由此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  )
A.胚胎学证据 B.分子生物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9.2024年3月北京大学薛进庄教授带领的考察团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10.建构进化树时,如果两个物种相似之处越多,则它们的亲缘关系越接近。将来自五种生物的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加以分析及比对,其中物种P与其他4个物种在氨基酸序列存有差别的氨基酸数目如下表:
物种 Q R s T
氨基酸差异/个 31 16 36 1
假设这5种生物起源于同一原种,则下列最能代表这5种生物亲缘关系远近的进化树是(  )
A. B.
C. D.
11.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证明了“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近亲。该团队从尼人化石中成功扩增了线粒体基因组序列(mtDNA)以及核基因组序列,发现尼人的mtDNA多样性约为同时期古现代人的1/3;现代人约1%~4%的核DNA基因组来自尼人,如柬埔寨人4.4%;蒙古人4%;汉族人(中国)3.2%;法国人2.6%;巴西印第安人0.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证据之一
B.现代人之间的基因存在差异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关
C.尼安德特人与柬埔寨人的亲缘关系比巴西印第安人更近
D.尼安德特人种群规模比同时期古现代人要大
12.绿头鸭、琵嘴鸭、绿翅鸭和斑嘴鸭都是野生鸭类,它们常常在同一栖息地生活。绿头鸭的ND2基因长度为1041bp,另外几种鸭与绿头鸭ND2基因的同源性比较如下表:
物种 ND2基因长度(bp) 同源性(%)
琵嘴鸭 1041 90.97
绿翅鸭 1041 94.62
斑嘴鸭 1041 100
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表中数据属于进化证据中分子水平的证据
B.表中数据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C.绿头鸭和斑嘴鸭能产生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D.分析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时,也可用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为研究材料
13.我国科学家通过对产自四川自贡地区的某动物下颌标本的研究,提出了新观点:一个类似摩根齿兽的祖先产生了三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为柱齿形兽、异兽和全兽。这一成果对单孔类的起源提出了新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证据
B.柱齿形兽、异兽和全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相同
C.环境条件的差异使相同来源的生物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
D.异兽和全兽生殖隔离的出现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14.某种龙葵草可合成糖苷生物碱,该物质能减少动物的采食。糖苷生物碱的合成与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有关,基因E和F同时存在时,这些龙葵草才能合成糖苷生物碱。研究发现,沿市区→城乡接合处→乡村方向,能合成糖苷生物碱的龙葵草的个体百分比逐渐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市区相比,乡村龙葵草种群中e、f的基因频率可能更高
B.龙葵草与蓝细菌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由能量驱动的,证明了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龙葵草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若某龙葵草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15. 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蝙蝠的翼在外部形态、功能上不同,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
16. 下列有关地球上现存生物来自共同祖先的分子生物学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现存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序列相似性越高
C.人与猩猩、恒河猴及兔的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有一定的相似性
D.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性
17.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比如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等。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器官的相似性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支持
B.同源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的差别与进化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
C.同源器官的相似性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D.不同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
18.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猴和新世界猴不存在隔离
B.从祖先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8号染色体上的特异性序列可作为人类起源研究的参考
D.不同生长环境,对祖先的进化方向有重要影响
19.银杏(XY,2n=24)是雌雄异株植物。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采自全球51个种群545棵银杏大树进行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活化石银杏的种群进化历史及进化潜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银杏现有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B.不同种群的银杏的形态存在差异是生物变异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C.对银杏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其12条染色体上的全部DNA的碱基序列
D.研究不同种群的银杏基因组之间的差异可为进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20.在高海拔地区,低氧激活野生型EPAS1基因表达,易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诱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藏族人普遍携带的EPAS1突变基因很可能来源于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丹尼索瓦人的DNA时,需防止操作人员的DNA 污染
B.藏族人携带的EPAS1突变基因可能只会轻微提高红细胞数量
C.EPAS1 突变基因在藏族人群中的频率高于低海拔地区人群
D.EPAS1 突变基因的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二、非选择题
21. 某草原有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等草种,为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者将草原划分为无放牧区、轻度放牧区、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的多样性指标
放牧强度 多样性指标
物种丰富度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无 14.11 0.93
轻度 16.50 0.94
中度 15.63 0.90
重度 13.90 0.89
注: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示某区域内所采集的样本中所含全部物种数量与样本数量的比值。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反映在某区域内随机选取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
(1)该草原的所有羽茅植株总和称为   。羊草、贝加尔针茅、羽茅、黄囊苔草等不同草种之间的差异,体现的是   多样性。通过比较不同草种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以显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方面的证据。
(2)物种的丰富度指数的值越   (填“大”或“小”),或者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值越   (填“大”或“小”),则该区域中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
(3)本研究的自变量是   。
(4)依据本研究的数据,阐述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22.西瓜的进化,西瓜原产于非洲,通过驯化与现代育种,西瓜从果小、果肉硬、颜色浅、味苦的野生西瓜,发展到果大、果肉脆、红、甜的现代西瓜(栽培品种)。西瓜现存7个品种,科研人员对西瓜基因组进行了测裁培西瓜序,并利用“四倍简并位点”的差异推断了这7个品种的亲缘关系:罗典西瓜是其他6个品种的姊妹,其次是药西瓜和热迷西瓜,缺须西瓜与饲用西瓜、黏籽西瓜、裁培西瓜的亲缘关系较近,黏籽西瓜与栽培西瓜的亲缘关系尤为密切。
(1)科研人员构建了西瓜7个品种的进化关系图,请根据题干补全该图,a.   ;b.   ;c.   ;d.   (编号选填)。
①黏籽西瓜 ②药西瓜 ③罗典西瓜 ④缺须西瓜
(2)由题干可知,科研人员构建西瓜7个品种的进化关系图的主要依据属于   (编号选填)。
①化石证据②胚胎学证据③比较解剖学证据④细胞生物学证据⑤分子生物学证据
(3)“四倍简并位点”可用于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一个遗传密码子通常由三个核苷酸构成,每个核苷酸称为一个位点。如果密码子的某个位点上任何核苷酸都编码同样的氨基酸,这个位点就称为四倍简并位点。请根据表2(部分通用密码子表)用“O”圈出图4所示核酸中的四倍简并位点   。
第二位碱基
U C A G
第一位碱基(5'端) U U C A G 第三位碱基(3'端)
C U C A G
(注:AUG为起始密码子)
“四倍简并位点”现象体现了密码子的   性,该特性的意义是   。
(4)现在的西瓜,栽培品种的果实普遍较大、果肉较甜,而野生西瓜的果实相对较小、果肉较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多选)
A.有苦味的野生西瓜不利于人类食用,是一种不利变异
B.果实大、果肉甜等性状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野生西瓜不适应现在的环境,在不久的将来会很快灭绝
D.裁培品种和野生西瓜有很多不同性状,所以是两个物种
(5)利用某种西瓜的品种1(2n=22)和品种2(4n=44)培育出了无籽西瓜(3n=33)该过程发生的变异为____。
A.染色体数目整倍体变异 B.染色体结构变异之重复
C.染色体数目非整倍体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之易位
(6)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西瓜栽培品种,8424是适合上海种植的品种。市售的8424有两种果皮颜色,某研究小组完成了表3所示的实验,并获得了对应的实验结果。
表3:
组别 P F1
墨绿 浅绿
1 墨绿×墨绿 319 0
2 墨绿×墨绿 241 79
3 浅绿×浅绿 0 314
4 墨绿×浅绿 153 144
根据组别   可以判断   为显性性状。
(7)组别4亲本的基因型依次为   (相关基因用A、a表示),其中F1的墨绿个体间杂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   。
(8)西瓜幼苗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西瓜的产量,光照、温度等条件都会对西瓜幼苗的生长产生影响。为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西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其中合理的是   。(编号选填)
①将平时吃西瓜吐的籽收集起来作为实验材料培育西瓜幼苗②到当地的种子店购买西瓜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培育西瓜幼苗③将培育的西瓜幼苗随机分为5组④将培育的西瓜幼苗按株高分为高、较高、重点、较低、低5组⑤1组幼苗作为对照组,给予白光照射;4组幼苗作为实验组,给予不同颜色的光(红光、蓝光、不同比例的红蓝混合光等)照射⑥5组幼苗均作为实验组,给予不同颜色的光(红光、蓝光、不同比例的红蓝混合光等)照射⑦保持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一致⑧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体含量、光合速率⑨测定幼苗叶片的RuBisco(碳反应过程的一种关键酶)的活性。
答案解析部分
1.D
2.C
3.C
4.D
5.C
6.D
7.A
8.B
9.C
10.B
11.D
12.B
13.C
14.C
15.B
16.D
17.C
18.A
19.C
20.D
21.(1)种群;物种;细胞和分子水平
(2)大;大
(3)放牧强度
(4)研究结果数据显示,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多样性的各种指标都呈现先略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过度利用资源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22.(1)①;④;②;③
(2)⑤
(3);简并;可以减少有害突变;使物种较为稳定;密码子中的碱基被改变,仍然能编码原来氨基酸的可能性大为提高
(4)A;C;D
(5)A
(6)2;墨绿
(7)Aa、aa;墨绿:浅绿=3:1
(8)②③⑤⑦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