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七上 试卷分值:50 分 考试时长:50 分钟 )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题 1 分,共 2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根据关键信息“距今约 170 万年”“门齿化石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
古人类之一”可以判断,该关键信息描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丁村人 C.郧县人 D.蓝田人
2.下列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它们共同说明了(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远古人类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原始农业的发展
3.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黄尤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
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夏朝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5.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6.近年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推进,殷墟外围区域有多项新发现,出土“戈”
字铭文器物。这里的“器物”属于( )
A.石器 B.骨器 C.青铜器 D.铁器
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
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8.历史阶段特征,主要指历史纵向发展的长河中,区别与其他阶段的、贯穿于整个阶段的
重大历史事件所共有的特点。据此,下图中 2 所示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国家产生与奴隶社会形成至发展时期
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D.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的时期
9.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由此可知,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 )
A.重视刑罚 B.以民为本 C.无为而治 D.选贤任能
10.下面三幅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大国诸侯操控政治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C.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11.公元前 209 年,900 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达。其领
队人带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里的“领队人”是( )
A.项羽、吴广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陈胜、刘邦
12.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
13.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
治国安邦的人才( )
A.尊崇儒术 B.致力于开疆拓土
C.以法治国 D.奉行“无为而治”
14.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
系由 来以久。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开辟海上丝路 C.汉设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1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春秋》 D.《汉书》
17.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18.下图是瑞瑞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对应政权(朝代)的建立
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9.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
解释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基本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古人类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B.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大力宣扬佛教
20.2024 年,某学校举办建校 70 周年校庆活动,其中,校史馆陈列了反映 70 年来学校的
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的一系列图片和实物资料。该校历史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下学习主题最恰当的应为( )
A.小钱币,大历史 B.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
C.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边发现历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1 题 9 分,22 题 8 分,23 题 13 分,共 30 分)
21.(本题 9 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1)(4 分)图 1 中牛骨上的文字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在哪一文
献中?和此文献并称为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的新体诗歌是什么?写出其创作者。
(2)(2 分)刻写在图 2 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什么?图 3 展现了夏商时期的哪一文明?
(3)(3 分)图 4 中的扁鹊是哪一时期的名医?写出他发明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再写出同一时
期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22.(本题 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
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
材料二 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孟子称:“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
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
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
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
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
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3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3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3)(2 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3.(本题 13 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求真务实之科技篇】
图一蔡伦改进造 图二祖冲之与圆
图三《伤寒杂病论》图四《齐民要术》 纸术 周率
(1)(2 分)简述图一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和图二成就的历史地位。
(2)(2 分)写出图三、图四著作的作者。
【传承创新之艺术篇】
图五《兰亭集序》(摹 图六《女史箴图》(摹本·图七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
本·局部) 局部) 图》
(3)(4 分)艺术作品分别涉及哪一领域?
(4)(5 分)上述图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七上 试卷分值:50 分 考试时长:50 分钟 )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题 1 分,共 2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根据关键信息“距今约 170 万年”“门齿化石及一些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
古人类之一”可以判断,该关键信息描述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丁村人 C.郧县人 D.蓝田人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 170 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 170 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
A 项正确;丁村人生活在距今 20 万年前,排除 B 项;郧县人距今年代约为 100 万年,排除
C 项;蓝田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为 160 万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下列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它们共同说明了(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远古人类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原始农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从题干可以,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发掘于长江流域,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发掘
于辽河流域,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发掘与黄河流域,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是来
自不同的流域,这说明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A 项正确;题干出土的文物有些是农业工具,
手工业品等,未体现狩猎场景,排除 B 项;“龙的文化”已经定型这一说明不符合史实,而且
题干不仅仅只涉及“龙的文化”,排除 C 项;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
主要用于祭祀神祇,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与原始农业的发展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尧和舜 B.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黄尤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
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
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 项正确;尧和舜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 A 项;炎帝
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他和黄帝一起才能被称为人文初祖,排除
B 项;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
最终打败了蚩尤,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
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
C.夏朝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墙和护城河”“大型宫殿”“军队”“刑法”“监狱”等的出现标志着
夏朝形成了早期国家,B 项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A 项错误,排除 A 项;夏
朝成为最早的奴隶制国家,C 项错误,排除 C 项;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 项错误,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
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
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由此可
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的暴政,C 项正确;西周灭亡受到了少数民族
的袭扰,与夏朝灭亡无关,排除 A 项;自然灾害不是夏、商、周灭亡的主要共同原因,排
除 B 项;诸侯国犯上作乱不是夏朝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近年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推进,殷墟外围区域有多项新发现,出土“戈”
字铭文器物。这里的“器物”属于( )
A.石器 B.骨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C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详解】由材料“近年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工作持续推进,殷墟外围区域有多项新发
现,出土“戈”字铭文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器物”属于青铜器,商周时期是青铜
器发展时期,河南安阳出土的“戈”为一种兵器,是青铜兵器,C 项正确;石器是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排除 A 项;骨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时期,排除 B 项;铁器是春秋
时期出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
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可知,这句话的释义是有志
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后的百二秦关都归属于楚国。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公元前 207 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此事件发生于秦朝末年;“苦心人,
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的释义是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
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材料是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
掉吴国的故事,B 项正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故选 B。
8.历史阶段特征,主要指历史纵向发展的长河中,区别与其他阶段的、贯穿于整个阶段的
重大历史事件所共有的特点。据此,下图中 2 所示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国家产生与奴隶社会形成至发展时期
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D.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的时期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
特点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B 项正确;国家产生与奴隶社会形成至发展时
期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排除 A 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指的是秦汉时期,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排除 C 项;政权分立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的时期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由此可知,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 )
A.重视刑罚 B.以民为本 C.无为而治 D.选贤任能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主和,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取得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藏舟,水则覆舟。”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
大。综上所述,二者都主张以民为本,B 项正确;法家重视刑罚,主张严刑峻法,与材料不
符,排除 A 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主张顺应自然,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选贤任
能即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下面三幅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大国诸侯操控政治 B.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C.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D.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从图 1 到图 3,可以看出中国疆域的变化过程。图 1 显示
了一个较为分裂的时期,图 2 和图 3 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即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
时期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到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
一,故地图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增强,D 项正确;春秋时期大国诸侯操控政治只是说明第
一幅图,无法体现三幅图的变化,排除 A 项;社会倒退这一说法错误,社会是走向了统一,
始终在进步,排除 B 项;材料只体现了统一的过程,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日趋激烈,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公元前 209 年,900 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路遇大雨未能按期到达。其领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队人带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里的“领队人”是( )
A.项羽、吴广 B.陈胜、吴广 C.项羽、刘邦 D.陈胜、刘邦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
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
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其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
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可知这里的“领队人”是陈胜、吴广,B 项正确;ACD 项组合错误,
可排除。故选 B 项。
12.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出现了“汉并天
下”的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C 项正确;“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了天下,不是分
裂,排除 A 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排除 B 项;“汉并天下”反映
的是汉统一天下,没有体现出开放,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
治国安邦的人才( )
A.尊崇儒术 B.致力于开疆拓土
C.以法治国 D.奉行“无为而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
议,把储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
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
人才,儒士也进如各级政权机构,A 项正确;致力于开疆拓土是军事上的措施,与题意不符,
排除 B 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与题意中尊崇儒术不符,排除 C 项;“无为而治”是西汉初
年统治者的思想,与汉武帝尊崇儒术政策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皇帝早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
中后期,皇帝早逝,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皇帝长大后,
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 项
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排除 B 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体现的只是外戚专权,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图片所示现象,排除 C 项;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出现在西汉前期,与图示内容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
系由 来以久。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
A.秦统一中国 B.开辟海上丝路 C.汉设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详解】由题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
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以久”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
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
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C 项正确;秦统一六国与题意无关,排除 A 项;开辟海上丝路与新疆无关,排除 B
项;甘英出使大秦与题干新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春秋》 D.《汉书》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司马
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
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A
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排除 B 项;《春秋》先秦时
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排除 C 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7.下列示意图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功能,灵渠具有灌溉和运
输功能,翻车具有灌溉功能。故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 项正确;翻车不具有运输
功能,排除 A 项;翻车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 B 项;翻车不具有水运功能,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18.下图是瑞瑞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对应政权(朝代)的建立
者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东汉被魏蜀吴的三国取代,263 年,魏灭蜀,266 年,魏
国的权臣司马炎废掉魏国的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C 项正确;司马懿是司
马昭之父,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之父,排除 A 和 B 项;316 年西晋灭亡,317 年司马睿定
都建康,建立东晋,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9.学习历史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
解释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基本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古人类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B.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大力宣扬佛教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解释是关于历史事实的
基本判断”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个历史事
实的判断,认为促进了民族交融,属于历史解释,C 项正确;“古人类会制作和使用工具”“汉
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大力宣扬佛教”均是对客观存在
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叙述,属于历史史实,不是历史解释,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20.2024 年,某学校举办建校 70 周年校庆活动,其中,校史馆陈列了反映 70 年来学校的
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的一系列图片和实物资料。该校历史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
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下学习主题最恰当的应为( )
A.小钱币,大历史 B.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
C.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边发现历史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教学楼、校服、教材等是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们的变迁正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直接体现,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
学习,最恰当的主题就是“在身边发现历史”,D 项正确;“小钱币,大历史”这一主题主要聚
焦于钱币及其背后的历史变迁,与题目中提到的学校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不直接相关,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排除 A 项;“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这一主题关注的是交通方式的演变,与题目中提到的学
校发展变迁内容不符,排除 B 项;“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这一主题侧重于世界范围内政治、
经济等格局的变化,与题目中的学校校史资料无直接联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1 题 9 分,22 题 8 分,23 题 13 分,共 30 分)
21.(本题 9 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4 分)图 1 中牛骨上的文字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在哪一文
献中?和此文献并称为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的新体诗歌是什么?写出其创作者。
(2)(2 分)刻写在图 2 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什么?图 3 展现了夏商时期的哪一文明?
(3) (3 分)图 4 中的扁鹊是哪一时期的名医?写出他发明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再写出同一
时期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答案】(1)甲骨文;《诗经》;楚辞;屈原
(2)金文;古蜀文明
(3)战国时期;切脉诊法或望闻问切;《黄帝内经》
【详解】(1)根据图一“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牛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在《诗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楚国的屈原创作出新体诗歌“楚辞”,楚辞和《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
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上的文字是金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三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星堆文明属于夏商时期的古蜀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
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
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22.(本题 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
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
材料二 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孟子称:“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
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
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
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
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
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3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3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
(4) (2 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答案】(1)社会原因:周王室衰微(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势力衰落);春秋时期诸侯
争霸,军事征伐不断,各国需要富国强兵;儒学脱离现实政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等。
(2)共同点:政治主张的提出都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3)时代精神:国家统一(或大一统)。
【详解】(1)社会原因:根据材料一“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可以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和儒学局限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
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
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这时候,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
操控政治,竟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
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面对当
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
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
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提出的主张,没有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不被接受。
所以,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为周王室衰微(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奴隶主势
力衰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军事征伐不断,各国需要富国强兵;儒学脱离现实政治,不
适应时代的要求等。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儒家的孟子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
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
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和所学知识可
知,可以政治主张和参政意识角度进行分析,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为政治主张的提出都
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3)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三“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从制度层面强化了
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
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统一角度进行分析,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为国家统一
(或大一统)。
23.(本题 13 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求真务实之科技篇】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图一蔡伦改进造 图二祖冲之与圆
图三《伤寒杂病论》图四《齐民要术》 纸术 周率
(1)(2 分)简述图一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和图二成就的历史地位。
(2)(2 分)写出图三、图四著作的作者。
【传承创新之艺术篇】
图五《兰亭集序》(摹 图六《女史箴图》(摹本·图七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
本·局部) 局部) 图》
(3)(4 分)艺术作品分别涉及哪一领域?
(5) (5 分)上述图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
【答案】(1)图一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言之有理,一点
即可)
图二地位;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张仲景;贾思勰。
(3)图五领域:书法;图六领域:绘画;图七领域:石窟艺术。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符合题意、言之有
理即可)
【详解】(1)图一影响:根据图一信息“蔡伦改进造纸术”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便利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国
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图二地位:根据图二信息“祖冲之与圆周率”结合所学可知,祖
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作者:根据图三信息《“ 伤寒杂病论》”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一
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
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等。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医
学理论的基础,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根据图四信息《“ 齐民要术》”和结合
所学可知,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重要
思想,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凸显出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对后
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领域:图五:根据图五信息《“ 兰亭集序》”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五艺术作品涉及书法领
域;图六:根据图六信息《“ 女史箴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图六艺术作品涉及绘画领域;图七:
根据图七信息“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图七艺术作品涉及石窟艺术
领域。
(4)感悟:根据材料得出感悟,言之有理、价值观正确、语言表述准确即可。如,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