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1)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2)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个性读题。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①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②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③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④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⑤“之”是什么意思?
(2)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③ 同学们,你读懂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见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大家一起读。(齐读)(指名读)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七、板书设计:
∮
∮
∮ ∮
∮ ∮
∮
∮ ∮ ∮
帆尽
情未尽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读懂诗题
读通诗句
理解诗意
体验诗情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一、解诗题 知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首送别诗,谁来读题目?
指名读课题,理解“元二、使、安西”。
地图出示安西的地理位置。
齐读题目
2.大家真会学习,正如你们说的那样,这首诗是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时写的,对于王维,你们有哪些了解?
相机出示王维的简介,突出他的古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二、读诗文 知诗意
1.了解学情:这首诗,你们以前接触过吗?都会读了吗?
2.指名读古诗,纠正“朝雨”、“客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名几生读,最后自由读一遍。
在教学中随机用“朝”组词,我们称早晨的太阳为“朝阳”朝夕相处;平时我们谦虚地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屋舍”。指导书写“舍”
3.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诗读正确了,还读懂了“朝雨”和“客舍”的意思,进步真不少。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还有什么词不理解?
相机课件出示“渭城”、“阳关”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轻尘”“更尽”。
我们知道,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用心地读一读,你能从诗中读出哪些画面呢?
4.学生认真读书。
5.学生交流,随机问:你们都欣赏到了哪些画面?你是从诗中的什么地方欣赏到这样的画面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问:你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板书“景”,诗中还有一些“景”,你看到了吗?
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景物都是零零散散的,谁能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呢?
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小雨,刚刚润湿了地面就停止了,使空气变得分外清新。道路两旁,杨柳依依,经过雨水的洗礼,叶子青翠欲滴,格外鲜亮,把旅店也映绿了。
同桌合作准备——指名说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景色,你会用什么?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指名读出美景: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带到教室里来?
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人)都看见谁了?他们在干什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频频举杯,会说些什么呢?
是啊,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远走他方了,如果你就是诗人,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内心的感受,你会用什么?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接着学生的词语,总结并指名读书,读出诗人的悲伤。
6.比较,明写法。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黑板上的两组词语,一起读。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既然这样难过,悲伤,为什么诗人偏偏选择写这样美好的景色呢?
交流: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离别的伤心。
景色美好,正好与友人把酒言欢,正好和家人共享天伦,可诗人却要和好朋友离别,更加突出作者的伤心。
是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伤,看到花瓣上的露珠,就仿佛是花儿在流泪,听到清脆的鸟鸣声也会心惊肉跳,这是触景伤情啊。这样的美景,作者却要和朋友伤离别,他怎能不更加悲伤,难过呢?
感受到这些,现在谁来读这整首诗。
指名读。
齐读全诗。
三、悟诗境 吟诗情
1.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此情此景,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即将远走他乡,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对你的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交流:
①别走了,注意保重,常回来看看,我会去看你的。
是啊,诗人多想他的老朋友多留一会儿啊,哪怕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起酒杯,说:
②但是,能常回来看看老朋友吗?老朋友能常去看看他吗?
你猜猜他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走多少路程?3000多公里啊,就是骑上快马,也要走上3个多月。
想到这样的劳苦奔波,想到再次相见遥遥无期,诗人心里又是怎样的?他不舍得啊,哪怕是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杯,说:……
③是啊,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二去安西的一路是怎样的一路?
课件出示: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怎样呢?他难过,他不舍啊,哪怕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再次举杯,说:……
④到了安西,元二将成为一个驻守边疆的将士,在这平均海拔三四千米高的高原上,在这荒凉的边疆驻守着,又是怎样的呢?
引进边塞诗歌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又怎样了呢?随着临别的时间越来越近,他难过,他不舍,多想时间就此停住。但时间又怎能停住呢?哪怕是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又举杯,说:……
2.就这样,朋友一杯一杯的敬着,元二一杯一杯的喝着,真的不知道喝了多少杯了,你觉得他们喝下的仅仅是酒吗?酒中有什么?
有祝福,有牵挂,有友情,有担忧,有难舍难分,更有悲伤的离别意。此时什么都不用做,所有的都化为一个动作,那就是:举杯。此时,什么都不用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
这句话虽朴实,但内蕴丰富;这句话虽简单,但情感真挚。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元二已经走出门外,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能会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送他一程,举起酒杯,满含深情地对老朋友说:
这样的画面,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所有的人,当时的人们就用王维的这首诗编了一首曲子,就叫《阳关三叠》,让我们一期来聆听这首曲子。
播放音乐,指名读,齐读,齐背
四、出诗境 写画面
这就是王维,这就是“诗中有画”。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他的诗,也走进了当时的画面,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当时的画面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