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1.3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三、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第三部分《营养物质的吸收》。上节课学生学习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教材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为后续学习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消化系统功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环(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另外,本节课有观察实验和模型制作,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有些学生看到小肠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三、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逐步确立“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说出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消化系统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逐步确立“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说出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
1.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消化系统健康。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患慢性肠胃病的人常会出现胃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往往身体消瘦。而有些人虽然吃的并不多,却容易发胖。这些都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营养物质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2.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观察小肠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小肠的实验,并思考讨论:小肠内壁表面有什么结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 小肠的结构: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褶皱,叫作环形皱襞。环形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叫作小肠绒毛。 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长:5-6米。 大: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 薄:小肠绒毛及其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分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认真听讲,结合实验观察和教师讲解,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观看示意图,理解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为理解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奠定基础。
任务二: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 讲解吸收的概念: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作吸收。复习营养物质的分类。展示表格,讲解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营养物质:口腔、食道基本不吸收;胃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理解吸收的概念,通过表格,记忆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营养物质。 让学生明确吸收的概念和消化道各部位的吸收功能,系统地掌握营养物质吸收的知识。
任务三:自主学习营养物质的利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营养物质的利用,完成以下填空后进行归纳总结。 1.______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2.葡萄糖被吸收后,随血液运送到组织细胞。大部分葡萄糖在细胞内被分解并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的部分则转变成_______或________贮存备用。 3.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可以作为原料重新合成_________,用于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4.脂肪酸等被吸收后,可以合成_______。 快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营养物质的利用,理解营养物质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被吸收后在人体内的去向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任务四:生活链接:消化系统的健康 介绍消化道疾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如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经常饮酒会伤胃;大肠内粪便存留时间过长会引起便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如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定时排便等。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了解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方法。 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任务五:自主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 布置课后作业:自主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取一张纸(或薄塑料纸)裹在铅笔的外面,然后用手将纸从铅笔的两端挤向中央,纸会形成很多皱褶,很像小肠内壁的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角度,理解小肠结构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动手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观察模型,思考小肠结构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并进行小组交流。 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小肠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2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显微胶囊是目前应用于消化道检测的一项医疗设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显微胶囊可以检测胰腺中消化液的分泌情况 B.显微胶囊可以检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襞 C.显微胶囊可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 D.显微胶囊可拍摄到人肠道中大量的食物残渣 2.下图是一段小肠(a)、环形皱襞(b)及小肠绒毛(c)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a内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B.观察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时需要将一段小肠纵向剪开 C.环形皱襞b只增加小肠消化表面积,与吸收无关 D.c内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3.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是①,在④处逐步分解成氨基酸 B.②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C.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脂肪在④处逐步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D.④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自主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观察小肠
1.长:5-6米
2.大: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吸收的表面积
3.薄:......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吸收概念
2.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三、营养物质的利用
四、消化系统的健康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如实验探究、模型制作、生活链接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积极观察、思考,对小肠的结构特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效果;在讲解营养物质的利用过程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前做好知识铺垫,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更多与消化系统健康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