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1)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zōng jì( )。
(2)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zhuāng zhì ( ) :铜壶滴漏。
(3)真的有“hǎi kū shí làn ( )”的时候。
(4)空气和水中的酸类,fǔ shí ( )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5)……冰河爬来了,碎石、shā lì ( )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6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jūn liè ( )的形象……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覆盖 烘考 低洼 海枯石烂
B. 浑浊 琥珀 沉淀 无时无刻
C. 边缘 包裹 消逝 悬涯绝壁
D. 帷慕 钟鼎 填充 奇形怪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栋古建筑物,在大地震之后,墙壁多处龟裂,恐有倒塌之虞。
B. 丹霞山位于韶关,这里山势峻拔,沟壑纵横。
C. 对金钱的欲望犹如强酸,腐蚀着人们的内心。
D. 来到海边,看到海枯石烂的景象,我不禁感慨万千。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②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品格。③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 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④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共同收获了中华民族的无上荣光!
4.第②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浸透 B. 蕴含 C. 凝聚
③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 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6.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7.下面这句话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掀起热潮,使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A.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广泛热潮,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B.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掀起热潮,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C.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掀起热潮,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D. 随着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掀起热潮,积极布局智能化“新赛道”。
8.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打比方)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打比方)
C.根据计算,大约 3 000 到 10 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 1 米厚的岩石。(列数字)
D.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作比较)
9.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 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 从形式上看,本文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 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对人们熟知的事物的说明导入对人们不熟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10、学校开展“品读经典诗文 传承优秀文化”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写寄语] 仿照下面画线部分续写句子,完成寄语。
欢迎走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在这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有的澎湃激昂;
(2)[辑诗集] 活动中,同学们编辑了四本诗集,分别取名为《边塞风云》《抚琴听松》《一曲折柳》《草长莺飞》,下面诗句与诗集名依次对应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A. ③①②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3)[悟经典] 活动中,小华同学认真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一书,并从中领悟到“诗言志”的育人作用。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的内容以及语文知识积累,帮他完善以下表格。
原句 本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加工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很少能够有个结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12、根据下面括号的提示,理解语句含义。
根据计算,大约 3 000 到 10 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 1 米厚的岩石。(理解加点词语的作用)
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材料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材料二]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重耳在流亡途中饥饿难忍,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熬了一碗肉汤。重耳得知真相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几年后,重耳做了国君成为晋文公,但论功行赏时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介子推却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不已,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止。装殓时,有人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封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材料三]
清明节的所有文化内涵可以浓缩成一个字:孝。它的生命力之所以非常顽强,就在于它诠释了一种理念:孝道。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需要,即长幼有序的生命逻辑,如果没有这种约定,社会就乱套了。也正因为一代又一代尊长的言传身教——子孙后代要守住“孝”这个中华民族的根本,所以孝道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而清明节也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来临,要有怀念之情,有铭记之意,有敬畏之心,比如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敬意,包括对先人、先烈的祭拜。这既是践行孝道的需要,也是以言传身教说服后人的必然,是传承文化的必须之举。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不可缺失,而我们吮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更不能忘本,否则就会愧对祖先。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4. 阅读材料一,简要概括清明节主要有哪些特点。
15.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清明节的由来。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B.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各地习俗不完全相同。
C.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 清明节诠释了“孝道”的理念,所以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能够代代延续。
(三)阅读《追随春天的脚步》,完成下面小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在幅员辽阔的ZG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到来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7. 为什么“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18. 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写一种说明方法)
(1)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 )
(2)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 )
19. 春天到来的科学标准是什么?
文中说“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这两个秘密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袁隆平
①我稍有点名气之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跟人生观有很大关系。如果为了名利,我早就到国外去了。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0年曾以每天525美元的高薪聘请我赴印度工作半年,但我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粮食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在国内工作比在国外发挥的作用更大。
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曾三次推荐我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我三次都落选了。当时有人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轰动。但我认为,没当成院士没什么委屈的。我搞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说明水平不够,应该努力学习;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当院士。
③有一个普通农民,年轻时对饥饿有切肤之痛,后因种植杂交水稻而改变了缺粮的状况。为了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他写了一封信请求我给他提供几张不同角度的全身照片,说要给我塑一尊汉白玉雕像。在回信中,我这样写道:“谢谢你的好意,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什么雕像上,我建议你把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去。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尽管我再三拒绝,但那个朴实的农民还是为我塑了一尊雕像。有人问我见过那尊雕像吗,我笑道:“我不好意思去看。”
④至于荣誉,我认为它既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那是一种鼓励,鼓励你继续攀登。
⑤我对钱是这样看的: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是不能生存的。但钱的来路要正,不能贪污受贿,不要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另外,有钱是要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该用就用,但是不挥霍,也不吝啬。够平常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拿那么多钱存着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个权威的评估机构评估,我的身价是1008亿。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我觉得现在很好,不愁生活,工资够用,房子也不错。要吃要穿都够,吃多了还会得肥胖症。我从来不讲究品牌,也不认识名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皮肤粗糙,感觉不出好坏来。我觉得只要穿着合适、朴素大方就行,哪怕几十块钱一件都行。我之前最贵的西装是到北京领首届最高科技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买的打折后七八百块钱一套的西装,还是周围同事叨咕了半天才买的。我不愿当官,“隆平高科”让我兼任董事长,我嫌麻烦,不当。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工作就是为了潜心搞科研。搞农业是我的职业,离开农田我就无所事事,那才麻烦。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呢?我现在还下田。过去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我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
⑥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选自《北方人》,有删改)
21. 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叙述了关于“我”的哪几件事。
22. 文章第③段的内容看似与本文无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的理解。
答案
1、(1)踪迹 (2)装置 (3)海枯石烂 (4)腐蚀 (5)沙砾 (6)龟裂
2.B 3.D 4.把“革故鼎新”和“自强不息”之间的“,”改为“、”。5.C A B 6.群众收获了荣光。 7.B 8.A 9.A
10、(1)示例一: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含苞待放 有的灿烂盛开
示例二:你能感受雨的情怀 有的热烈粗犷 有的端庄沉静
(2)B
(3)①为人做事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②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1.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由生活时间引出地质时间;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大约”表示估计,起限制作用,说明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估计是3000到10000年,并不确定,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14. ①主题鲜明;②历史悠久;③影响深远;④意义重大。
15. 春秋时晋文公将臣子介子推死难日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示纪念。
16. A
17.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气候确定的节气,而现在气候发生了变化;中国地域广大,气候差异很大,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
18.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
19.每五天的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
20.地势越高的地区气温越低,春天来得越晚,一些高山甚至没有春天;临海地区由于海水与海风的原因,春天到达时间较晚,但是停留时间较长。
21. ①“我”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②“我”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③普通农民为“我”塑雕像;④“我”在领奖前买了一套打折西装。
22. 不能删去。第③段通过写普通农民要为“我”塑像而“我”再三拒绝,最后还是塑了像的事情,表现了广大农民对“我”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衬托出“我”的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23. 示例:人只要拥有追求与理想,有难能可贵的希望和信念在支撑着,就会有向前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即使外在条件艰苦,也能接受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能够在其中找到真正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