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关于送别的古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以情入诗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好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说)
师: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之情。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歌,请同学汇报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自学古诗,解释题意
1.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理解: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并介绍江南三大名楼。
②“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③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看了课文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预设: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故人指谁?怎么“送”的呢?
3.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点红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点击课件,出示“烟花三月图”──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人有“柳絮如烟”的说法。(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点红孤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点红“孤”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出示口语练习。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点击课件,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点击课件,读屏幕显示的诗句。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点击课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练读──个别读──齐读。
五、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齐读。)
六、课外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总结: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作业布置】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搜集送别诗,背一背,下节课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孟浩然
黄鹤楼 扬州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设计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