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苏俄(苏联)农业发展的数据可说明( )。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79 213 355 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重大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正确和重大成就
C.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成就
D.指令性计划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害
2.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
A. 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要把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确立
4.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 采取余粮收集制 B.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5.“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 )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
B.“加速发展战略”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
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
6.“新经济政策”与“新政”的相似点是( )
①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中心都是调整工业 ③国家都以法令和政策干预经济 ④都通过税收政策解决余粮问题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
B.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C.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9.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列宁所说的“强攻”、“尝试”是指 ( )
A.十月革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10.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关的有 ( )
①列宁找到了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B.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C.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D. 国有制和私有制的并存
12.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下关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
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
13.1920年,苏俄一位农民想在车站出售一部分粮食,被政府相关人员发现后,结果是( )
A.受到表彰鼓励 B.被上缴没收
C.被指定到市场销售 D.不管不问
14.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表明赫鲁晓夫要废除农业集体化
15.列宁指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改造小农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
②列宁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说明这一政策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
③列宁的这一指导思想得到长期贯彻
④到1928年苏联完成了对小农的改造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12分):
材料 主要历史事件或现象
例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小农经济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9分)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2)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材料三: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7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有省和县的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代表苏维埃……都应立即组织收割队和征粮队……任务是……在各地及时帮助收割庄稼,并把一切余粮送交国家仓库。收割队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自然应分配必须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他粮食应立即并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1918年8月4日苏维埃法令》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承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纳税后剩的一切粮食、
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议》
材料三:粮食税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1923年农民缴纳的各种税收统一为农业税,其中一半改征货币税。1924年全部改为货币税,国家所需全部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新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1925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战前产值的87%,播种面积达到1913年的99.3%,粮食产量比一战前5年的年平均产量增加11.2%……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苏俄农业的有关法令有什么特点。
(2)与1918年相比,1921~1924年苏俄(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出调整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评述上述政策调整的效果。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从表格内容可看出,1923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当时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2.【答案】A
【解析】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这样经济就能得到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就要受到阻碍。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先后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方针、农业集体化方针。从苏俄(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看,它每一次调整变化的内容与结果也正印证了这一原理的正确性,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
3.【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列宁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主张恢复商品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A、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D是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 ,于1917年11月9日通过。
考点: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5.【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第二个五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划期间”、“钢铁联合体”“拖拉机厂”改造成“坦克制造厂”,这充分说明了由于苏联在卫国战争之前的工业化建设,为最后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西欧联合的产物,“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实行的,A、B、D选择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中“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40%”等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但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所以不选A。B错在“所有”农产品的权利,所以所以不选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D本身错。C没有任何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修补性的变革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配原则”表明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有关于苏联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所以排除A项。C项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强攻”,所以排除C项。D项内容出现时列宁已经逝世,它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0.【答案】 A
【解析】本题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结合教材知识不难回答。
1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方面: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方
面:农业集体化运动。
因此选A, BCD都与斯大林模式不符。
考点:斯大林模式
12.【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斯大林模式。A中的私有制错误,在列宁时期,国有仍占重要部分。B错在市场,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坚持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而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D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出现的。所以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内容
13.【答案】B
【解析】略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不能反映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改革,或者废除农业集体化,故A、D两项不正确;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赫鲁晓夫并未实行,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了“没有土豆吃”这一现实情况,说明农业落后;所以C项是正确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宁的思想主张,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通过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观点是①② ,③在列宁逝世后这一思想就中断④在1928年对小农经济的改造刚开始,所以正确的是A项。
16.1、土地兼并问题 2、重农抑商政策 3、资本主义萌芽
4、新航路的开辟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略
17.【答案】
(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1分)
评价: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工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机械化
创造条件。(3分)从长远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牺牲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长期落后,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原因: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 ( http: / / www.21cnjy.com )企业。(2分)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可以看出1928年后苏联农业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第二问从“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可以分析出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从“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可以分析出工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另外从“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可以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可以看出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样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探索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难度较低。第二问抓住时间“1958年”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后来居上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问从忽视规律和超越国情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答出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第二问经过比较可以从经济体制、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及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几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训·斯大林模式·农业的政策及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农村的改革。
18.【答案】(1)带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照顾了贫苦农民的利益。
(2)变化:由完全强制性到给予农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自由权;由完全无偿征收到恢复市场手段。着眼点:通过扩大农民自主权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通过市场手段的恢复照顾农民的经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联盟。
(3)粮食税数额的大量减少减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负担,市场手段也适应了当时俄国国情,因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恢复;同时新经济政策也是俄国对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
【解析】本题所引三段材料是关于苏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演变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曲折和重大突破。本题设问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提炼,抓住征粮队的任务。第(2)问调整政策着眼点抓住新经济政策的目的。第(3)问是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