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明文热点考点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专题练
2025学年初中语文一轮中考备考
方法总结
1. 准确判断说明方法
熟悉常见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等)的特点和标志词。
列数字:注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数字,如“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作比较:关注文中出现的“比”“相较于”等词,如“5GA的网络性能提升10倍,优于5G网络”;举例子:留意“例如”“比如”等提示词,像“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技术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打比方:寻找将说明对象比作其他事物的表述,例如“大脑就像一个复杂精妙的生化工厂”。
2. 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数量、大小、范围、程度等特征,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如在说明大脑神经元数量时,通过数字让读者对大脑的复杂构造有更直观的认识。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使其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更加明显。比如对比5GA与5G的网络性能,更能体现5GA的优势。
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使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可感,便于读者理解。以工厂运用5GA技术为例,让读者更清楚其在生产端的应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把大脑比作生化工厂,形象地表现了大脑工作的精细调控。
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消防站
①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遭受火灾。古代城市的安全管理中,火政(防火救灾的事)多被管理者重视。在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火政建设,采取了多项消防措施,其中之一即为望火楼的大规模运用。
②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隔360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在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查看是否有火情。
③望火楼有固定的人员和设施配备。望火楼下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一旦有火情,潜火兵立刻行动,扑救火灾,而“不劳百姓”。望火楼下还配备各种救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火)、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铁锚)、水囊、唧筒等灭火器具。其中,唧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的工具。灭火机理类似当今的消防泵。
④望火楼的运行机制也很完善。望火楼上的守卫一旦发现火情,会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汲水救火。作为保护古代城市消防安全的公共设施,望火楼的楼上有火灾预警人员,楼下有消防人员驻守,可随时出动灭火,且灭火设施齐全,是我国古代较早的消防站。
⑤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布的《营造法式》,对望火楼的建造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规定,建在高处的望火楼,其构造从下往上由基座、支撑、望亭组成。基座一般为砖砌,锥台形,底部平面约为6.4米见方,顶部平面约为5.8米见方,高约3.2米。支撑由4根立柱组成,高约9.6米,亦为锥台形,底部围成的平面约为3.5米见方,顶部围成的平面约为1.6米见方,且顶面满铺木板,用作望亭的地面。为保证支撑的稳固性,立柱之间由卧棍、立棍拉接。所谓“棍”,即小木枋子。顶部望亭由4根立柱、立柱之间的围栏、坡屋顶组成,高约3米。从地面到基座顶面、从基座顶面到望亭地面,均有梯子,便于潜火兵上下望火楼。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米,相当于5层楼高,可谓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⑥望火楼下驻扎的潜火兵,专门扑救火灾,是古代国家建立的公益性救火队伍。“潜火”即防火之意。潜火兵比其他兵种待遇更好,能够享受潜火食钱等专项职贴。潜火兵平时分区巡逻执勤,各负其责。当望火楼上的守卫发现火警时,潜火兵则一起出动,带上防火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火场救火。潜火兵灭火时,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在宋代,城门开关有规定时间,但潜火兵救火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要求开城门;潜火兵在救火途中与官员相遇时,无论对方品级高低,均无需让路;参与当天救火的潜火官员,第二天可以不上朝。根据宋代的法律规定,潜火兵接到望火楼传来的警讯时,应该竭力去灭火,扑灭火者有犒赏,不尽责者要依照军法治罪。
⑦此外,北宋都城汴京曾定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禁令,只要到了半夜,每家每户都必须熄灭烛火。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等活动,必须在大半夜用火时,需要提前报备厢使。
⑧需要说明的是,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主要城市均设有望火楼。它们为城市的防火灭火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消防史及消防文化方面,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米,相当于5层楼高,可谓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锁物锁景更锁人心——中华古锁
①木心先生的一首《从前慢》,让锁成为“从前”的物象。从前的锁或玲珑精致,或威严神秘,仿佛时光剪影里一个历史的缩影轮回。
②《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懂得把贵重物品用兽皮包裹起来,外面用绳索捆绑,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个绳结只能用一种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打开,绳结和骨锉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③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我国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锁上镂有龙、豹、麒麟等动物图案。至唐朝时,锁具已经十分普及,多为金、银、钢、铁、木等材质。唐朝以后,锁的品种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我国以铜质和铁质锁为主,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密码锁、机关锁等。
④广锁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枕头锁”,大多为钢质,正面呈“凹”字状。广锁造型简洁,开关方便,使用范围最为广泛。花旗锁一般用金银钢铁等材料精制,外形精美,有祝福之意,以铜质最多,外形各式各样,专用于锁柜、箱、抽屉等,往往刻有器物、植物、动物、文字、人物以及故事等,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首饰锁是装饰用的金属锁,多为金银材料所制,用链子穿好挂于颈项,有如意、元宝、花和动物等造型。其表面刻有精致的花鸟图案,以及“福”“禄”“寿”“喜”“如意吉祥”等字样,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⑤中国的文字密码锁不但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锁环上的文字有真草隶篆各种字体,为双线刻,一般每个锁环上的字都是一句诗或吉祥话语,从整体外观看去,文字、图案两相结合,恰似一幅立体的中国画,意蕴悠远,文雅隽永。密码锁中最出名的要数藏诗锁了,简直就是益智玩具。它是古时候大户人家才会用到的防盗工具。藏诗锁是圈柱体,上面有几个大小相同的转轮,每个转轮刻有不同的汉字。只有将转轮的字连成一条线,并且转到预定的那句诗,锁才能打开。密码锁不仅锁住了财物和秘密,还别有情趣。
⑥除了对诗句开锁,我国古锁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无匙锁,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钥匙,要靠手指的“互帮互助”和手上的适当力度才能打开。如鸳鸯锁要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三巴掌锁则需要对锁连拍三下才能打开。
⑦机关锁,构思精巧,开启时除用钥匙外,还必须按步骤逐一打开各种机关,差一步或错一步都休想将锁打开,其设计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制锁艺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⑧清代有一种古月琴锁,样式精美,寓意爱情。少数民族会用弹奏月琴的方式,以表欣赏,古月琴锁或许就是这些人表达心意的最好信物。另有同心锁,传说其是掌管人间姻缘的月老所拥有的一件宝物,寓意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喜鹊锁被人们当作信物相互馈赠,以表“今生永不诀”的心意。这样美好的寓意让人很想把锁长存,锁中不仅有情意,还有对生活的企盼与热爱。
⑨古锁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制造精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人们实用的日常用具,锁体上反映的民俗风情吉祥图、书法及文学等,无不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巧夺天工,可谓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选自《初中生阅读》2019年第10期,有删改)
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鸳鸯锁要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三巴掌锁则需要对锁连拍三下才能打开。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浦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一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太空捡垃圾
①宇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空洞,尤其在地球周围。科学调查显示,如今的地球已被来自卫星和火箭的五万多块碎片包围,包括旧卫星上掉下来的装置、工具和火箭残片,其中有许多残片绕着地球以极快的速度飞行,最快可达2.8万千米/小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对地球轨道的电信网络造成破坏。这些太空垃圾是从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卫星之后,在人类探索太空的5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卫星之间相撞以及反卫星武器试验使得这个问题愈加严重。偶然条件下,太空垃圾甚至能摧毁国际空间站。如何清除这些太空垃圾是全世界太空探索机构所面临的独特问题之一,因为它们都试图在频繁发送卫星和管理太空垃圾之间寻求平衡。
②如今,来自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吸取灵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抓手机器人,能像壁虎一样牢牢吸附物体。自然界中,壁虎强大的脚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甚至能取代吸力杯。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壁虎的脚下布满皮瓣,与任何表面完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帮助壁虎黏附在上面。
③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教授马克·库特科斯基指出,宇宙是真空环境,又不存在磁场,简单的吸盘或磁铁都不起作用,而能黏附物体并适应空间温度变化的黏合剂既昂贵又难以制造。因此,研究者模仿壁虎的脚制作出一种“夹子”,能够在正确方向上轻微推动宇宙垃圾,使之聚集。
④研究者介绍,如果将压敏元件粘贴到漂浮物上,垃圾依然会飘走,但若先用胶垫接触漂浮物,再将垫子锁在一起,垃圾就会被固定住,跟随机械一起移动。目前,机器人已在零重力环境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通过了测试,现在正使用耐力更强的材料重新制作,并运往国际空间站进一步测试。
⑤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米长的机械爪,来清除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残片。由于残片的数量巨大,机械爪只能清除其中的一小部分。
⑥减少太空垃圾,可使太空对于宇航员更安全,还可能为空间站以及价值数亿美元的气象和通信卫星提供更好的保护。
(选自《课外阅读》,2018年04期)
第⑤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飞花令的前世今生
李定广
①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全民热爱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时代浪潮,“飞花令”就是这个浪潮中飞得最高的一朵浪花。如今,飞花令不仅成为大众流行词汇,而且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飞花令是怎么来的?古人是怎么玩的?今人又有哪些玩法?
②飞花令是我国古代的酒令游戏之一。古代宴会中,为了佐饮助兴,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其号令,轮流做指定的游戏,或说出指定的诗文,或对对子,或讲故事,或说笑话,或唱曲子等,违令或输的人饮酒。酒令种类成百上千,汉唐两朝尤其繁盛,其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喜欢玩诗文一类的酒令游戏,称为“雅令”。古代“雅令”的玩法又分三种:第一种是现场创作诗文,第二种是说出前人的诗文名句,第三种是前人的诗文名句与现场创作诗文相结合。唐宋人更喜欢玩第一种,明清人更喜欢玩后两种。
③唐宋时期“雅令”盛行,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唐宋“小令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唐宋诗词”的“词”,比如《调笑令》《三台令》。唐代诗人王建的《调笑令》曰:“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酒宴上创作出这样诙谐又经典的“雅令”,无疑会给酒宴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④明清以来,“雅令”中玩得最多的就是飞花令和顶针续麻。顶针续麻就是我们现在玩的诗词接龙,这里暂且不表。“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早期只以“花”字为令,规定每人说一句嵌有“花”字的诗词,按顺序“花”字落在何处,何人便须饮酒,依次相传,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诗句要罚酒。若在座的都是高手,则增加难度,对“花”字的位置作出严格要求,一般是依次出现。如第一人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在第一字,第二人说“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第三人说“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这样依次类推,“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则一轮完成,不断循环。“飞花令”在明代越玩越火,明代王世贞《阮郎归》说:“六么檀口软金杯,飞花小令催。”后来逐渐不局限于“花”字,诸如“眷”“月”“红”等这些古诗词里出现频率较高,且又有美好寓意的字,也成为飞花令的常用令字。
⑤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飞花令骤然沉寂,无论是在现实酒宴中还是在大众读物里,基本消失了踪影。直到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飞花令如天女散花一般回归了,带给人们“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惊艳感受。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团队发掘出这一古老的文化品种,并对旧式飞花令进行了三点改造,让其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土壤。
⑥首先,降低难度门槛,让飞花令大众化。如将规则定为以“飞”单字为主,以“飞”常见字为主,不限定“令字”在诗句中的位置等,这样就能让全民都“玩得起”。如此一来,飞花令就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⑦其次,创造新的有“难度梯队”的玩法。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创造出三个难度等级的飞花令:单字飞花令、双字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超级飞花令”主要指组合飞花令,类与类的组合,如数字+季节,数字+酒器,颜色+植物等等,也包括成语飞花令等难度较大的玩法。2021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又升级并更名为:横扫千军、组合飞花令、超级组合飞花令,继续新增了花样和难度。
⑧再次,让大众感受到飞花令的美感。旧式飞花令一般只说一句诗词,改造后的飞花令要求必须说两句。节奏美、整齐美(参差美)以及抑扬美颇能体现中华诗词的美感。
⑨玩新式飞花令,既能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又能表现敏捷和机智,还能展现中华审美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新式飞花令,已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游戏,也成了人们学习诗词的方式之一。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植物也会“说话”》
①植物的世界是寂静的,但是科学研究却发现,植物虽然没有动物那种发音内器官,却也有自己的“语言”:有无声的,也有有声的,更有以类似无线电波的信号形式出现的。
②农业昆虫学家研究发现,柳树的叶子遭受虫害时,就会改变吸收养分的种类,以求增强抵抗力,同时能够分泌出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刺激邻近未受虫害的柳树,通知它们做好准备,作出同样的应急措施。
③更有趣的是植物生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植物在干旱缺水时,会从茎部和根部发出声音来。其声音来自木质部的振动,木质部有许多输送水分的导管,水分通过导管从根部往上输送。在通常的情况下,导管内充满水分,而当受旱缺水时,植物就尽力去吸取水分,木质部导管经受不住张力便破裂,裂口里形成的空气小泡,致使木质部导管壁振动,产生声音。
④科学研究还证明植物会“发电”。当植物受到阳光照射时,会把水分分解成氢和氧,并且将一部分氧释放到大气中,而把另一部分氧和氢结合,形成电流,这实际上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一些专家认为,植物“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它可作为能源为人类服务,同时也是植物“说话”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⑤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植物还能以类似无线电波的信号形式向外发送信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用计算机对植物的这种电波进行测量和分析后发现,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电波“密码”,它们可以通过电波互相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⑥现在,人们对植物“语言”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奥秘被揭示出来,到那时,“听懂”植物的“语言”,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肯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图书馆
①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②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③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④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⑤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候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⑦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⑧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⑨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选自《意读》2017年七月刊,有删改)
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望火楼之高。
结合第⑤段“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米,相当于5层楼高,可谓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可知,“15.8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给出了望火楼的高度数据,使读者对其高度有一个具体、确切的认识。“相当于5层楼高”则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望火楼的高度与人们熟悉的5层楼高度进行对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望火楼的高度。由此可知,该句子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了望火楼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清晰地了解望火楼的建筑特点。
2.举例子。以鸳鸯锁、三巴掌锁为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我国古锁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又如”表明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此处列举鸳鸯锁和三巴掌锁的开锁方式,是为了说明第⑥段开头的“我国古锁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开锁方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举例子。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结合第⑤段“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鬃。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桐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鬃,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可知,此段详细讲述了桐油和猪鬃这两种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商品,桐油用于船只防腐蚀涂料,中国桐油几乎都从上海出口,猪鬃需从四川、湖南等地聚集到上海出口。通过这两个具体商品的贸易情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展现出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况,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上海的重要性。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以日本发射带有机械爪的宇宙飞船为例说明人类对于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探索,“700米”说明清理的能力和范围很小。“数量巨大”与“一小部分”对比说明清理难度很大,任重而道远。
根据第⑤段“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米长的机械爪”可知,“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是列举了一个实例,“700米长”是一个数字,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列数字的文明方法。结合整个句子“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米长的机械爪,来清除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残片”来看,作者通过举日本发射带有机械爪的宇宙飞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类对于清除太空垃圾的研究探索;“700米长”这个数字则具体准确地说明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机械爪清除范围很小;“数量巨大”与“一小部分”是对比,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清理难度很大,任重而道远。
5.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新时代已降低难度门槛,使飞花令大众化。
结合第⑥段“如将规则定为以‘飞’单字为主,以‘飞’常见字为主,不限定‘令字’在诗句中的位置等,这样就能让全民都‘玩得起’”可知,此句通过列举将飞花令规则设定为以“飞”单字、常见字为主,且不限定“令字”在诗句中位置等具体做法,来说明如何降低难度门槛,以便“让全民都‘玩得起’”。故本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新时代已降低难度门槛,使飞花令实现大众化这一要点,便于读者理解。
6.作诠释。对植物在干旱缺水时发出声音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对这一现象有更清晰的了解。
结合第③段“其声音来自木质部的振动,木质部有许多输送水分的导管,水分通过导管从根部往上输送。在通常的情况下,导管内充满水分,而当受旱缺水时,植物就尽力去吸取水分,木质部导管经受不住张力便破裂,裂口里形成的空气小泡,致使木质部导管壁振动,产生声音”可知,文段针对植物在干旱缺水时发出声音这一现象,详细说明了声音产生的根源是木质部振动,且具体阐述了木质部结构、水分输送方式以及在干旱时木质部因张力破裂形成空气小泡导致振动发声的过程。这并非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全面概括定义,而是对植物干旱缺水发声原因进行的解释说明。由此可知,此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对植物在干旱缺水时发出声音这一现象有更清晰的了解。
7.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老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的说明方法,在该段落中,作者明确引用了《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载:“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通过引用《史记》这样的权威文献,作者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读者在面对这样具体而权威的历史证据时,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