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
1教学目标
1、介绍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感受古筝独特的韵味。
2、通过欣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音乐学习能力,他们爱好课外流行音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阐释也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学期要加强学生竖笛的演奏,多提供一些学生表演展现自我的机会。
3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神奇的乐器,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古筝。为什么说它神奇呢?因为不管你会不会弹,你都能弹出非常美妙的声音。不信?我请一个同学上来试一试。
(请学生轻轻的弹奏——刮奏)
2、师:这是古筝的一种演奏技巧,叫做刮奏。用一只手的大拇指或食指快速的拨动琴弦又或是左右手循环交替进行,我们也来试一试。你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水声
3、师:今天,丁老师就用这件神奇的乐器带着大家一同去感受微波粼粼的湖面。
4、师: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早期的古筝以25根琴弦为主,发展到今天常用的为21根琴弦。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有面板、琴弦、琴码和调音盒组成。(出示课件)
< >
生:琴弦有粗细
师:是的,古筝的琴弦越粗音就越低,相反,琴弦越细音就越高。你们看,它的音阶是怎么排列的呢?
生:12356(用柯尔文手势视唱,要唱准)没有4和7
6、师: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以12356五声调式为主。古筝就是按照民族五声音阶排列的。同学们,这个是琴码,右侧琴弦是用于弹奏的,而左侧琴弦则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因此古筝的传统演奏方法就是右手弹奏琴弦,左手则在左侧运用按、揉、滑等各种演奏技巧来美化音色装饰旋律,通过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来。
7、师:老师也会弹奏古筝,那就由我弹奏一段,作为见面礼送给大家,听完后请你说说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安宁、舒缓、优美
8、师:如果用刚才的音乐来表现船行驶在水面上的状态,你觉得应该是船漂浮在湖面上缓缓的行驶还是船快速的行驶呢?
生:应该是船漂浮在湖面上缓缓的行驶
9、师:下面丁老师带来了另一段音乐,你觉得对比刚刚的那段音乐,现在的船行驶在湖面上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船在快速前进。
10、师:如果用一个字静或动分别来描述这两段音乐,相比较第一段音乐可以用静,而第二段音乐可以用动。
活动2【讲授】二、完整聆听
师:那么这一静一动,刚柔相济的两条旋律如果出自同一首乐曲,那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聆听并思考:这首乐曲你熟悉吗?你知道它的题目吗?如果用静或动给这首乐曲分段你会怎么分呢?
生:《渔舟唱晚》
师:它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先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的,而他的题目是怎么来的呢?你们知道唐代诗人王勃吗?他写的《滕王阁序》中就有这么一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个彭蠡是一个湖的名字,意思就是傍晚渔船上传出的歌声,响彻在湖面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画面啊!(出示课件)师:那么用静或动给这首乐曲分段你是怎么分的呢?
生:三段 静动静
师:是的,动静结合是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那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旋律,不但描绘了傍晚时分宁静优美的湖光山色,更抒发了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喜悦与激情。
活动3【活动】三、分段聆听
(一)A段聆听
1、师:刚刚我们仿佛看到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这样一幅动人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登舟而上,带上肢体动作随着音乐泛舟湖面吧,感受船漂浮在湖面上轻轻摇曳的感觉。(播放乐曲的第一乐段) 生:随着音乐律动。 (时刻提醒学生在上滑音和揉弦的地方轻轻的用身体起伏,而不是快速的左右晃动)
2、师:音乐是怎样让船摇曳起来的呢?(出示第一乐句) 让我们一起来唱唱乐曲第一乐句的曲谱并划拍! (试唱曲谱之前提醒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及唱歌的方法)
生:跟钢琴学唱曲谱(2遍)
3、师:老师怎么好像感受不到船摇曳的感觉呢?你们有吗?
生:好像没有
4、师:难道是因为我们唱了曲谱的关系?那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古筝的音色来试试。
生:一起用deng n来模唱(2遍)(古筝的音比较悠长,像是余音袅袅)
5、 师:现在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生:好像还是不够有味道
6、 师:那么你们听丁老师唱一遍,你听出了什么变化吗?
生:说上下起伏的感觉
7、师:你能听出是在哪几个音上吗?
生:6 2 5 3 1 5
8、师:这里加入了古筝的另外两种演奏技法叫做上滑音和揉弦,(介绍上滑音和揉弦) 上滑音右手弹奏琴弦,左手则在左侧快速的往下按再回,它的起伏比较大;但是又非常含蓄的(并一起模拟古筝音色唱唱)像是船遇到了波浪往上腾了一下 柔弦右手弹奏琴弦,左手在左侧上下快速的来回颤抖,它的起伏比较小,像是在微风的轻抚下产生的波纹,让人回味无穷。
9、师:下面就让我们加入上滑音和揉弦,再次感受船在湖面上轻轻摇曳的感觉。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将古筝的这些装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筝就是加入了这些演奏技法后更体现出了它那独特的韵味。
10、师:那么在静的乐段中,船是一直漂浮在水面上缓缓行驶的吗?什么时候开始船有明显往前行驶了呢?让我们再次欣赏这段音乐,同样请你用身体把它表现出来。(再次播放乐曲的第一乐段)
生:学生随音乐再次律动(当后面加快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
11、师:丁老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和动作中发现从……开始船在明显前进了。为什么这里的音乐会让我们感觉到船在明显前行了呢?(好像船行驶后掀起的浪花,那么浪花越来越多,说明船行驶的越来越快了)因为这里用到了古筝的另一种演奏技法叫做花指。(教师可以模唱一下)通过右手大拇指快速的拨动琴弦。我们也来试一试。
(二)B段聆听
1、师:这就是花指,我们先来试试。乐曲的中间部分更频繁地使用了这个技法,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参与演奏,并思考下面的音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播放乐曲第一乐段)
生: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仿佛是轻舟飞驰,水花四溅,周围越来越热闹了!
2、师:那么热闹的氛围音乐家又是怎么把它表现出来的呢?请你跟着丁老师一起来画画它的旋律线吧,你发现了什么?
生:师生共画旋律线
3、师:咦,这条旋律线怎么那么奇怪呢?让我们睁大眼睛自己瞧瞧,这种奇怪的现象到底隐藏在什么地方?
生:①仿佛有两条旋律交织而成 ②这两条旋律都是上行的 ③都没有出现4和7,再次体现了民族五声调式的特点
4、师:这样交织而成的旋律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
生:仿佛看到了渔民们划着船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
5、师:让我们带上面部表情一起加入到渔民们的队伍中去,再次感受第二部分热闹欢腾、渔歌飞扬的景象!(再次播放乐曲第二乐段)
(三)尾声聆听
1、 师:乐曲到这里结束了吗?你听——音乐推到最高处,随着刮奏的波动缓缓流出了尾声!
2、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用“静”来概括了这段音乐,那么这里的静和乐曲第一篇章的静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第一个静是由静到动 而这里的静是由动到静
3、师:仿佛夕阳沉入了水里,月亮爬上了树梢,暮色笼罩了整个湖面,人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湖面也渐渐的回复了平静,但是耳边依然回荡着——(出示第一乐句乐谱)(检测)
活动4【练习】四、再次完整聆听
师:灵动的刮奏、花指和内敛含蓄的上滑音、揉弦以及加入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音阶,为我们勾画出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轻舟荡漾,意韵悠长的《渔舟唱晚》。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沉浸在这天籁叠声中吧!(完整播放全曲)
活动5【测试】五、小结
师:同学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如此的绝妙美好,传承民族音乐人人有责,老师希望大家能记住古筝,记住《渔舟唱晚》,能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