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4 17: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上25《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记叙了“我”与闰土的相识、相处、别离,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两人儿时真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钦佩和怀念之情。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要紧紧围绕“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展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需要收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小说原文《故乡》,并重点阅读“再见闰土”片段,也可查找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思维发展: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揣摩表达情感的方法,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人物画像,初识“民族魂”
1.他身着一袭长衫,目光炯炯有神,留着精神的板寸头,身型消瘦却精神焕发,整张脸最具有标志性的是他那浓密的、呈“一”字型的胡须。
2.文坛巨匠茅盾先生曾高度评价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著名作家钱钟书也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折服,说他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是深远而不可估量的。
4.毛泽东说:“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就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写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体不同的文章。有小说、散文诗、回忆性散文、现代诗歌,有鲁迅自己写的,也有别人写鲁迅的,旨在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学习目标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了解一个人,读懂一颗心。就是能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并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走近鲁迅单元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以人物为主题的单元,这样设计也是为了做好学段衔接,为学生步入中学后,学习更多鲁迅的作品打下基础。导入时引入了关于鲁迅的外貌描写和名人对鲁迅的评价,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了解其作品风格、体悟鲁迅精神做好铺垫。)
二、温故知新,再会“民族魂”
1.《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题目加的好不好?谁能从小说的角度谈一谈?
2.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这篇文章直接以主要人物命名,中心突出。概括小说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只要我们能抓住人物、情节就可以轻松概括了,谁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的“故”一方面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本册书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内容回顾,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开展教学,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同时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重视方法指导。)
三、思维可视,走近“民族魂”
1.三十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一幅画、一个人、一件事却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少年就是闰土,他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让文中的“我”念念不忘呢?请你默读课文,从人物和事件两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
2.学生绘制、小组评价、班级展示。
3.师总结:闰土原来是忙月的儿子,他外貌独特,性格怕羞,有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文中详写了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略写了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我们可以绘制小飘窗标注写法,这就叫“详略得当”。像这样先叙述事件的某个关键情节,再回溯时间的起因和过程,叫做“倒叙”。最后还缺少一个总结飘窗,我们还可以将阅读初体验浓缩成一句话写出来,如:看瓜刺猹难忘怀,真挚友情记心间。可以在思维导图上用红笔补充。
(设计意图:2022版新课标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能梳理内容,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能直观呈现作者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四、聚焦核心,相知“民族魂”
1.请你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2.方法指导:在本册书第四单元中曾以《穷人》为例,教我们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①留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②通过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③借助环境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方法去理解闰土的形象。
3.学习提示:①可以圈画关键词句,写批注。②小组讨论,组长确定展示顺序,可以用自己读、点名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展示。③班级展示。展示语(大家好,我们是**组,关于“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这个问题,我们组采用表演/分角色朗读/分享感受……的方式展示……请大家跟我看第*自然段,我圈画的关键词、句是**,我认为闰土是一个****的少年。)
4.师总结:在刚才的汇报中,有的小组抓住了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淳朴健康的闰土;有的小组表演了“雪地捕鸟”的场景,通过连续动词,让我们体会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有的小组让我们感受到了闰土“看瓜刺猹”的身手敏捷和机智勇敢,“看跳鱼儿”中的见多识广,以及离别时的重情重义。还有的小组关注到了文中的五个“不知道”,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鲁迅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正跟他的朋友们在三味书屋苦读诗书,只有很少的时间能在百草园里望望天空。从这五个“不知道”中流露的是“我”对闰土的羡慕、钦佩和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2022版新课标中指出“要设计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聚焦课后第二个习题,让学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人物形象。)
五、练笔提升,共情“民族魂”
1.课堂练笔,迁移运用写法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过去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少年闰土》第1自然段写一写。你也可以聚焦书上的第二幅插图——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场景,试着从环境、外貌、动作等方面写一写,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练笔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二选一的选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法可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补充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少年闰土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则是——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现在的闰土则——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中年闰土则是——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现在的闰土则——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猜一猜,闰土会叫“我”什么?
一声“老爷”,让闰土和“我”的关系变得生分。从主仆到朋友,到亲如兄弟,三十年后,又重新回到了主仆关系。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也是故乡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的。
课后,你可以用“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读一读《故乡》,相信随着你阅历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会解开这个谜团。
(设计意图:《故乡》的写作背景和原文中关于中年闰土的描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和少年闰土的相识不受封建礼法的禁锢,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最淳朴的情感。通过与中年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的对比,更能让人体会到“我”与少年闰土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篇小说最震撼人心的不是旧社会的黑暗给闰土带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表现出的心灵麻木,这也体现了鲁迅写作的独特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板书设计
25少年闰土
闰土 我
稀奇事 不知道
捕鸟 刺猹
拾贝 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