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质量评估(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亚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亚洲跨经度最广,南北距离最长
B.东亚和南亚地区冬季盛行偏南风
C.亚洲各地自然、人文差异不大
D.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2.下列关于亚洲地形、河流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起伏不大
B.亚洲大陆沿30°N由西向东,地势呈现出“低-低-高”的变化
C.所有河流都注入周边的海洋
D.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邮轮是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体现,被誉为“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如图为世界主要邮轮建造国家和邮轮运营公司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世界主要邮轮运营公司集中分布在( )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4.2013~2017年加勒比海地区邮轮客运量约占全球的40%,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温带景色优美 ②邻近发达地区客源地 ③热带海岛风光秀丽 ④邻近亚洲地区客源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欧洲发展邮轮建造业的优势是( )
①工业基础好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劳动力廉价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世界上不同的区域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亚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B.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支柱产业是制造业
C.欧洲西部与亚洲都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D.两极地区因为气候寒冷,都没有常住人口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日本和欧洲西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欧洲西部濒临太平洋
B.日本与欧洲西部国家依靠矿产资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C.日本与欧洲西部气候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
D.地形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8.a国的饮食以乳畜食品为主,其原因是( )
A.a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可以从世界各地进口各种食品
B.a国气候温凉且降水充沛,适宜牧草的生长,畜牧业发达
C.a国种植业发达
D.a国的人们擅长狩猎
读俄罗斯图,完成9~11题。
9.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B.全年都很冷
C.冬季短而温暖,夏季长而炎热 D.终年炎热
10.关于俄罗斯交通运输的描述,可信的是( )
A.摩尔曼斯克港结冰期很长
B.铁路建于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南多北少
C.叶尼塞河航运价值高
D.铁路建于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形平坦
11.西伯利亚大铁路东到( )
A.圣彼得堡 B.符拉迪沃斯托克 C.雅库茨克 D.莫斯科
(云南中考)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读“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和“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12~14题。
12.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相比,中国( )
A.0~14岁人口占比较小 B.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小
C.15~64岁人口占比较小 D.15~64岁人口数与印度相同
13.1951~2021年间(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14.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
A.淡水 B.林地 C.铁矿 D.石油
16.图示半岛降水稀少,非常干燥,从图中可直接找到的证据是( )
①半岛三面环海 ②沙漠广布 ③无河流分布 ④森林茂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锂在能源生产和储存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21世纪开采最多的材料之一。澳大利亚是世界领先的锂矿生产国。2023年,中国宁德时代和美国福特汽车合作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的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建立一家新的电池制造厂。根据资料,完成17~21题。
1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 )
A.密歇根湖 B.苏必利尔湖 C.贝加尔湖 D.鄱阳湖
18.在密歇根州建立电池制造厂的优势是( )
A.劳动力价格低 B.锂矿资源丰富
C.工业体系完善 D.自然环境优美
19.将澳大利亚的锂矿运送到中国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20.密歇根州所处的农业带是( )
A.乳畜带 B.小麦带
C.玉米带 D.亚热带作物带
21.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 )
A.“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B.“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C.“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D.“世界石油宝库”
22.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被称为“高原大陆”
B.被誉为“天然野生动物园”
C.大部分处于热带
D.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23.既是移民国家,又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的国家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印度 D.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读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巴西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处高纬度的国家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D.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25.巴西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内陆地区 C.北部地区 D.东南沿海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共通一条路 同饮一江水
材料一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的开通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运输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运输成本下降约40%。目前,中老铁路运输网已辐射至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多个东南亚国家,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材料二 在“中老铁路”建成前,中国和老挝之间的交通主要靠湄公河发展水运,“澜湄合作”是指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实施的可持续开发与合作。澜湄合作也让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助力澜湄国家成为“世界粮仓”。
材料三 图1为“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图2为“中老铁路示意图”,图3为“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水稻分布图”,图4为“万象气候资料图”。
(1)该区域地形和河流具有① 特点,中南半岛的河流流向大致是② ,由此可知该地地势③ 。
①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地形崎岖,河流短急
②A.自南向北 B.自北向南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③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2)“中老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需要架桥梁、穿隧道,被称为“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① ,铁路开通后,优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最可能是② 。通过“中老铁路”从老挝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最不可能的是③ 。
①A.土地紧缺,节约耕地 B.减少投入,降低成本
C.山高谷深,河流众多 D.灾害频发,预防灾害
②A.水产养殖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畜牧业 D.物流运输业
③A.小麦 B.水稻 C.天然橡胶 D.香蕉
(3)湄公河流经多个国家,上游是我国的澜沧江,对湄公河描述正确的是① ,中南半岛上水稻主要分布在② ,对澜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粮仓”的条件分析,不正确的是③ 。
①A.冬季河流会结冰 B.上游水流平缓
C.下游水能丰富 D.水量季节变化大
②A.内陆地区 B.河流沿岸及沿海地区
C.河流中上游地区 D.高原地区
③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C.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澜湄合作”涉及的内容可能有 。
①水资源管理 ②环境保护 ③旅游开发 ④消除各成员国发展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析农业特征 跨流域调水
材料一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美国本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北部雨水丰沛,南部光热条件好,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该地区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
材料二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大,西侧农业发达,澳大利亚政府在此地区修建了东水西调工程。
材料三 图5为美国本土农业带示意图,图6为澳大利亚农业带示意图,图7为美国本土西部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图和航拍景观图,图8为澳大利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9为澳大利亚沿30°S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濒临的大洋是① ,两国共同的地势特点是② ,图5和图6体现了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③ 。
①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②A.西高东低 B.南高北低
C.东西高,中部低 D.南北高,中部低
③A.地区专业化 B.高度机械化
C.高度商品化 D.高度工业化
(2)美国本土乳畜带和澳大利亚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有 。
①气候湿热 ②水源充足 ③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④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根据材料一,分析图7中B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
①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 ②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③人口、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④工农业需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图7右侧为美国本土西部某一地区的航拍景观图,圆圈内为喷灌形成的农田,为典型的节水农业,推测此类景观应该在图7中的① ,最适合运用这种节水农业技术的地区或国家是② 。
①A.A地分布较多 B.B地分布较多
C.A地和B地都广泛分布 D.A地和B地都不分布
②A.东南亚 B.印度 C.西亚 D.欧洲西部
(5)据图9信息显示,澳大利亚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 ,同时受地势的影响,② 地下水丰富,形成大自流盆地,为发展养羊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分水岭西侧降水量少于东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③ ,东水西调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
①A.印度洋 B.太平洋 C.阿拉伯海 D.墨西哥湾
②A.中部平原地区 B.西部高原地区
C.大分水岭 D.东南沿海地区
③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
27.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并于2024年4月上旬返回。本次科考深入研究了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还肩负重大基建任务——建设秦岭站。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极的自然环境——冰天雪地
(1)南极大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左右,却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原因是 。
丰富的资源宝库——生物资源
(2)2024年1月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阿蒙森海所在大洋是 ,该海域最丰富的生物种群是 。
南极科考站建设——秦岭站
(3)选择该时间段建设秦岭站的气候原因是: 。
(4)试分析秦岭站采用高脚建筑模式的原因: 。期末质量评估(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亚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亚洲跨经度最广,南北距离最长
B.东亚和南亚地区冬季盛行偏南风
C.亚洲各地自然、人文差异不大
D.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2.下列关于亚洲地形、河流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地势平坦,起伏不大
B.亚洲大陆沿30°N由西向东,地势呈现出“低-低-高”的变化
C.所有河流都注入周边的海洋
D.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邮轮是国家工业和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体现,被誉为“造船皇冠上的明珠”。如图为世界主要邮轮建造国家和邮轮运营公司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世界主要邮轮运营公司集中分布在( B )
A.亚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4.2013~2017年加勒比海地区邮轮客运量约占全球的40%,主要原因是( C )
①地处温带景色优美 ②邻近发达地区客源地 ③热带海岛风光秀丽 ④邻近亚洲地区客源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欧洲发展邮轮建造业的优势是( B )
①工业基础好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劳动力廉价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世界上不同的区域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关于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东南亚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B.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支柱产业是制造业
C.欧洲西部与亚洲都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D.两极地区因为气候寒冷,都没有常住人口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日本和欧洲西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日本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欧洲西部濒临太平洋
B.日本与欧洲西部国家依靠矿产资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C.日本与欧洲西部气候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
D.地形都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8.a国的饮食以乳畜食品为主,其原因是( B )
A.a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可以从世界各地进口各种食品
B.a国气候温凉且降水充沛,适宜牧草的生长,畜牧业发达
C.a国种植业发达
D.a国的人们擅长狩猎
读俄罗斯图,完成9~11题。
9.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 )
A.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B.全年都很冷
C.冬季短而温暖,夏季长而炎热 D.终年炎热
10.关于俄罗斯交通运输的描述,可信的是( B )
A.摩尔曼斯克港结冰期很长
B.铁路建于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南多北少
C.叶尼塞河航运价值高
D.铁路建于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形平坦
11.西伯利亚大铁路东到( B )
A.圣彼得堡 B.符拉迪沃斯托克 C.雅库茨克 D.莫斯科
(云南中考)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读“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和“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12~14题。
12.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相比,中国( A )
A.0~14岁人口占比较小 B.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小
C.15~64岁人口占比较小 D.15~64岁人口数与印度相同
13.1951~2021年间( C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14.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D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D )
A.淡水 B.林地 C.铁矿 D.石油
16.图示半岛降水稀少,非常干燥,从图中可直接找到的证据是( B )
①半岛三面环海 ②沙漠广布 ③无河流分布 ④森林茂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锂在能源生产和储存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21世纪开采最多的材料之一。澳大利亚是世界领先的锂矿生产国。2023年,中国宁德时代和美国福特汽车合作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沿岸的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建立一家新的电池制造厂。根据资料,完成17~21题。
1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 B )
A.密歇根湖 B.苏必利尔湖 C.贝加尔湖 D.鄱阳湖
18.在密歇根州建立电池制造厂的优势是( C )
A.劳动力价格低 B.锂矿资源丰富
C.工业体系完善 D.自然环境优美
19.将澳大利亚的锂矿运送到中国的运输方式是( D )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20.密歇根州所处的农业带是( A )
A.乳畜带 B.小麦带
C.玉米带 D.亚热带作物带
21.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 B )
A.“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B.“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C.“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D.“世界石油宝库”
22.下列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被称为“高原大陆”
B.被誉为“天然野生动物园”
C.大部分处于热带
D.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23.既是移民国家,又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的国家是( B )
A.俄罗斯 B.美国 C.印度 D.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读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巴西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地处高纬度的国家
B.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C.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D.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25.巴西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D )
A.热带地区 B.内陆地区 C.北部地区 D.东南沿海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共通一条路 同饮一江水
材料一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的开通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运输时间由3天缩短至1天,运输成本下降约40%。目前,中老铁路运输网已辐射至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多个东南亚国家,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材料二 在“中老铁路”建成前,中国和老挝之间的交通主要靠湄公河发展水运,“澜湄合作”是指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实施的可持续开发与合作。澜湄合作也让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助力澜湄国家成为“世界粮仓”。
材料三 图1为“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图2为“中老铁路示意图”,图3为“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水稻分布图”,图4为“万象气候资料图”。
(1)该区域地形和河流具有① A 特点,中南半岛的河流流向大致是② B ,由此可知该地地势③ B 。
①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地形崎岖,河流短急
②A.自南向北 B.自北向南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③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2)“中老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需要架桥梁、穿隧道,被称为“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① C ,铁路开通后,优先发展起来的产业最可能是② D 。通过“中老铁路”从老挝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最不可能的是③ A 。
①A.土地紧缺,节约耕地 B.减少投入,降低成本
C.山高谷深,河流众多 D.灾害频发,预防灾害
②A.水产养殖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畜牧业 D.物流运输业
③A.小麦 B.水稻 C.天然橡胶 D.香蕉
(3)湄公河流经多个国家,上游是我国的澜沧江,对湄公河描述正确的是① D ,中南半岛上水稻主要分布在② B ,对澜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粮仓”的条件分析,不正确的是③ B 。
①A.冬季河流会结冰 B.上游水流平缓
C.下游水能丰富 D.水量季节变化大
②A.内陆地区 B.河流沿岸及沿海地区
C.河流中上游地区 D.高原地区
③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C.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澜湄合作”涉及的内容可能有 A 。
①水资源管理 ②环境保护 ③旅游开发 ④消除各成员国发展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析农业特征 跨流域调水
材料一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美国本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北部雨水丰沛,南部光热条件好,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该地区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
材料二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大,西侧农业发达,澳大利亚政府在此地区修建了东水西调工程。
材料三 图5为美国本土农业带示意图,图6为澳大利亚农业带示意图,图7为美国本土西部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图和航拍景观图,图8为澳大利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9为澳大利亚沿30°S纬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美国和澳大利亚共同濒临的大洋是① C ,两国共同的地势特点是② C ,图5和图6体现了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③ A 。
①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②A.西高东低 B.南高北低
C.东西高,中部低 D.南北高,中部低
③A.地区专业化 B.高度机械化
C.高度商品化 D.高度工业化
(2)美国本土乳畜带和澳大利亚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有 D 。
①气候湿热 ②水源充足 ③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④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根据材料一,分析图7中B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C 。
①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 ②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③人口、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④工农业需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图7右侧为美国本土西部某一地区的航拍景观图,圆圈内为喷灌形成的农田,为典型的节水农业,推测此类景观应该在图7中的① B ,最适合运用这种节水农业技术的地区或国家是② C 。
①A.A地分布较多 B.B地分布较多
C.A地和B地都广泛分布 D.A地和B地都不分布
②A.东南亚 B.印度 C.西亚 D.欧洲西部
(5)据图9信息显示,澳大利亚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 B ,同时受地势的影响,② A 地下水丰富,形成大自流盆地,为发展养羊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分水岭西侧降水量少于东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③ D ,东水西调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
①A.印度洋 B.太平洋 C.阿拉伯海 D.墨西哥湾
②A.中部平原地区 B.西部高原地区
C.大分水岭 D.东南沿海地区
③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人类活动 D.地形
27.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并于2024年4月上旬返回。本次科考深入研究了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还肩负重大基建任务——建设秦岭站。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极的自然环境——冰天雪地
(1)南极大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左右,却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原因是 冰川广布 。
丰富的资源宝库——生物资源
(2)2024年1月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阿蒙森海所在大洋是 太平洋 ,该海域最丰富的生物种群是 磷虾 。
南极科考站建设——秦岭站
(3)选择该时间段建设秦岭站的气候原因是: 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比较温和 。
(4)试分析秦岭站采用高脚建筑模式的原因: 防止积雪堆积;防止强风对建筑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