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六上·宝安期末)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句话描述的是宋朝毕昇发明的 ,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答案】活字印刷术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2.(2025六上·宝安期末)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医学界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疟疾的元凶是疟原虫,它用肉眼无法看到,需要用 放大 1000倍左右才能观察。
【答案】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疟原虫是疟疾的元凶,它是单细胞生物,有多种种类,其中恶性疟原虫最为致命。疟原虫用肉眼无法看到,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观察到。
3.(2025六上·宝安期末) “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出上千张照片,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发明“蝇眼照相机”的灵感来源于苍蝇的 。
【答案】复眼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构成的复眼,这些小眼能够独立成像,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观察。科学家通过研究苍蝇复眼的工作原理,模仿其结构制成了“蝇眼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镜头由许多小透镜组成,能够同时从多个角度捕捉图像。
4.(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用过的电池还有没有电 用导线连接它的正负极,测试导线能不能让指南针偏转,这就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电能够产生 。
【答案】磁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这个实验证明了电能够产生磁,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5.(2025六上·宝安期末) 的能量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
【答案】太阳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在有机物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被食草动物所食,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等。因此太阳的能量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
6.(2025六上·宝安期末) 酵母菌、乳酸菌等属于微生物,可以用于制作食品。微生物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酵母菌、乳酸菌等属于微生物,可以用于制作食品。但是微生物并不是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也有一些比如蘑菇、木耳等真菌都是可以肉眼看到的。
7.(2025六上·宝安期末) 当深圳迎来了最炎热的夏季时,地球也迎来了一年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每年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每年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当深圳迎来了最炎热的夏季时,地球也迎来了一年中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
8.(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即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发电机的构造和电动机有些相似,但是原理却是相反的,发电机是利用磁产生电的装置。
9.(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生活中,人们可以使用声、光、电等来传递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能量的转化。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人们使用声音、光、电来传递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能量的,也有能量的转化,比如人们使用声音传递信息需要消耗化学能,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声能。
10.(2025六上·宝安期末)在日常生活中,合适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因此工具要比技术重要得多。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工具和技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工具及技术,我们既要重视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不能忽视技术的学习和进步。
11.(2025六上·宝安期末)自古,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猜想,下列猜想中,地球上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就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AB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C图中地球和太阳没有处于相对圆周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
12.(2025六上·宝安期末)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公元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的”
B.“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C.“日心说”的观点直至今日依然完全正确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二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的”,A正确;
B、“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B正确;
C、“日心说”的观点在现在来说并不正确,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个小星系,并不是宇宙中心,C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5六上·宝安期末)哥白尼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接力科学研究,逐渐完善了对“地球运动”的客观认识。如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到了一系列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傅科偶然发现摆的偏转,并不断质疑和深究,最终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这些科学家的行为告诉我们,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科学精神: ( )。
A.大多数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出现不同肯定是自己做错了
B.敢于质疑和批判权威,出现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C.有偶然的发现时我们要赶紧告诉别人,不需要经过实验求证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敢于质疑和批判权威,出现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个与题目中描述的科学家行为高度一致。两位科学家都表现出了对现有知识和权威的质疑精神,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14.(2025六上·宝安期末)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的事实,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是( ) 。
A.上海比深圳先迎来黎明
B.冬天成群的候鸟飞到深圳湾过冬
C.蝙蝠在夜晚出来活动
【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海比深圳先迎来黎明,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蝙蝠在夜晚出来活动。这主要是蝙蝠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昼夜交替影响的。因此AC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冬天成群的候鸟飞到深圳湾过冬,这是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5.(2025六上·宝安期末)在我国,古人也在探索地球的运动。西汉《太初历》记载采用圭表日影长度确定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以下三幅图是深圳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在春分、夏至、冬至日正午绘制的旗杆影子的长度,夏至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夏至这一天正午绘制的旗杆影子长度应该是最短的。因此夏至这一天最有可能是B图所描述的情形。
16.(2025六上·宝安期末)一千多年前,人们将透明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发明了放大镜,看到了肉眼观察不到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放大镜一样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装了水后的圆底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空烧杯没有放大功能;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17.(2025六上·宝安期末)小宝发现植物叶子上的水滴也具有放大的效果。下面是玻璃片上三滴水滴的侧视图,其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
A.A B.B C.C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植物叶子上的水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A中央凸度最大,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
18.(2025六上·宝安期末)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组合凸透镜下方的放大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 )部分。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在现代光学显微镜中,物镜是负责接收物体并形成初步放大的实像的透镜,而目镜则是负责将这个实像进一步放大以供观察的透镜。因此,组合凸透镜下方的放大镜相当于现代光学显微镜的物镜部分。
19.(2025六上·宝安期末)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并命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显微镜的目镜分别有“10×”和“20×”,物镜分别有“40×”和“50×”,想在视野中看到数量更多的洋葱表皮细胞,应该选择( )的放大倍数。
A.目镜“10×”物镜“40×”
B.目镜“20×”物镜“40×”
C.目镜“20×”物镜“50×”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通常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想在视野中看到数量更多的洋葱表皮细胞,那么视野就要最大,应该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倍镜,即A。
20.(2025六上·宝安期末)1674年,列文虎克改良出放大200倍左右的显微镜,并首次发现了微生物,为当时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人类带来了曙光。下列不能作为“微生物是生物”的证据的是 ( )。
A.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微生物会四处逃窜
B.微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C.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A、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微生物会四处逃窜,这表明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生物的一个特征,A正确;
B、这只是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性,并没有直接说明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B错误;
C、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表明微生物具有繁殖的能力,C正确;
故答案为:B。
21.(2025六上·宝安期末)虽然许多疾病都与微生物有关,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微生物改善生活。下列不属于微生物有益于人们生活的案例是 ( )。
A.利用微生物可以处理垃圾和污水
B.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食物
C.部分野生蘑菇会使人致幻
D.人类饮水方式的演变历史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利用微生物可以处理垃圾和污水、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食物,都是典型的微生物有益于生活的例子。部分野生蘑菇会使人致幻,属于微生物对人们有害的一面;致幻蘑菇含有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致命。
22.(2025六上·宝安期末)早期,人们会使用扁担将水挑到家中。图中挑水用的扁担,可以看作杠杆类工具。如果前面的A 桶重,后面的 B 桶轻,那么挑水人的肩膀要更靠近扁担的( )才能保持平衡。
A.前面 B.后面 C.中间
【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尺平衡条件,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如果前面的A 桶重,后面的 B 桶轻,为了使担子保持平衡,老汉的肩要更靠近扁担的中间靠前的位置,前面的扁担长一点,后面的扁担短一点。
23.(2025六上·宝安期末)水井的发明,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在受限于地表的河流及泉水。根据考古,在距今约57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人类使用水井的遗迹了。为了更省力地取用井水,人们发明了井轱辘,其取水原理与( )的机械原理相同。
A.羊角锤拔钉子 B.扳手加固螺母 C.利用滑轮升起国旗
【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井轱辘取水利用了轮轴原理,和扳手加固螺母的机械原理相同。羊角锤拔钉子利用了杠杆原理;利用滑轮升起国旗利用了定滑轮。
24.(2025六上·宝安期末)用井轱辘取水时, ( )越省力。
A.AD段越长 B.AB段越长 C.BC段越长
【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BC端是轮,因此用井轱辘取水时,BC段越长越省力。
25.(2025六上·宝安期末)随着工具与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用压水井取水。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类工具,它的支点是 ( )。
A.A 点 B.B点 C.C点
【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这种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类工具,它的支点是B点。
26.(2025六上·宝安期末)现在,我们的生活用水是水厂里的水通过管道输送来的,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取水。水龙头相当于( )类工具。
A.滑轮 B.斜面 C.轮轴
【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水龙头。
27.(2025六上·宝安期末)纯净水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饮水选择。工人会在车上搭木板将比较重的桶装水运上车,如果想将水桶推上车更省力,可以( ) 。
A.直接将水桶提上车 B.用短一点的木板 C.用长一点的木板
【答案】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能省力,斜面高度相同的时候,斜面越长越省力。因此工人会在车上搭木板将比较重的桶装水运上车,如果想将水桶推上车更省力,可以用长一点的木板 。
28.(2025六上·宝安期末)工具与技术的变化让人们饮水越来越方便,关于工具与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进行改进
B.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具的发明创造
C.一种工具只能用到一种技术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A、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进行改进,A正确;
B、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具的发明创造,B正确;
C、一种工具可以用到好几种技术,同样一种技术也可以创造出多种产品来,C错误;
故答案为:C。
29.(2025六上·宝安期末)火的使用,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大步。火可以取暖照明、烹饪食物,让人类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提高生存率。早期人类使用火,是利用了储存在植物内的( )。
A.化学能 B.热能 C.光能
【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早期人类使用火,是利用了储存在植物内的化学能。当这些燃料燃烧时,它们的化学能被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30.(2025六上·宝安期末)18世纪,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可以燃烧某种燃料将水煮沸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活塞移动,并带动外部装置移动,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没有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热能转化为动能 C.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蒸汽机工作时先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因此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没有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31.(2025六上·宝安期末)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大功率电动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电动机的身影。下列家庭常用电器没有用到电动机的是( )。
A.电热水壶 B.电风扇 C.电吹风
【答案】A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也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而且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很多家用电器如电风扇、电吹风等都运用电动机提供动力来工作。电热水壶没有用到电动机。
32.(2025六上·宝安期末)使用化石能源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人们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大约耗电16度,这相当于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工作大约( )小时。(提示: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量是1度)
A.6 B.8 C.10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大约耗电16度;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大约耗电2度,因此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相当于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工作大约16÷2=8小时。
33.(2025六上·宝安期末)小宝和小安了解了许多科学历史故事,对科学家充满了敬佩,也想像科学家一样探索世界,他们兴奋地参加科技节的各项活动。
(1)活动1:AR(增强现实技术)观察地球的运动。AR清晰地呈现了日地月运行方式,小宝和小安仿佛置身于宇宙中。
小宝发现,处于“宇宙”中和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不太一样,老师告诉他这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坐在顺时针转动的转椅上,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 ,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小安根据AR 画出了一年中地球的公转情况:
由上图可知,地球公转的特点有: (写两点)
① ;
② 。
(2)当地球运行到③号位置时,在哈尔滨(北方)的人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不可能做的事情有____。 (多选)
A.穿短袖逛街 B.铲雪 C.收割秋天成熟麦子
D.室内有暖气取暖 E.放暑假 F.到冰雪大世界游玩
(3)以下是小安根据AR 查找到的地球轨道位置与地球上北半球节气的关系表: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节气
平均距离 1.49 亿千米
近日点A 1.47 亿千米 冬至
远日点B 1.52 亿千米 夏至
有人说: “地球上出现一年四季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关,在北半球,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就是夏季,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就是冬季。”
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判断上面这句话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逆时针;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
(2)A;C;E
(3)不对,在北半球,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就是冬季,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就是夏季,而且四季变化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无关
【知识点】地球自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坐在顺时针转动的转椅上,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从AR图中可以看出,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完美的圆形。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并且这个倾斜方向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
(2)当地球运行到③号位置时,北半球是冬季。哈尔滨位于北方,冬季气温很低,因此不可能穿短袖逛街、收割秋天成熟麦子、放暑假等。
(3)实际上,北半球的夏季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冬季是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而不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变化。
34.(2025六上·宝安期末)活动2:会跳舞的回形针。资料卡显示:回形针舞台下方有线圈,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当磁场变强,回形针克服自身重力, “站立”起来;当磁场变弱时,回形针被重力拉了下来。于是,回形针就跟着音乐节奏跳起舞来。
(1)如图回形针被磁化后也具有南北极,当最上方的回形针上端为N极时,线圈的下端为 极。
(2) “会跳舞的回形针”和电磁铁原理相似,小宝和小安想研究线圈匝数与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缠绕方法自制了10圈、30圈、50圈的电磁铁。
小安将电磁铁分别连接相同电量的电池和铁芯,用电磁铁左端吸引回形针,记录吸引回形针的数量,处理后的数据如下:
方案编号 吸引回形针的数量/个
10圈 30圈 50圈
A 4 7 10
B 2 5 10
C 4 8 12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小宝发现缠绕相同圈数时,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也不相同,可能的原因是: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答案】(1)S
(2)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3)电流大小不同;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线圈的下端具有与回形针上端相反的磁极。由于回形针上端为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线圈的下端应为S极,以产生吸引回形针的效果。
(2)随着线圈匝数从10圈到30圈再到50圈,吸引回形针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可知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产生的磁场越强,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回形针。
(3)线圈缠绕匝数相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池串联节数越少,电流越小,则磁力越弱;电池串联节数越多,电流越大,则磁力越强。
35.(2025六上·宝安期末)活动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
(1)第一步:制作草履虫玻片标本。
小宝预备按照以下步骤制作:①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池塘水;②以45°倾斜盖玻片,一边靠近载玻片中央滴水处,轻轻放平;③将一滴碘酒滴入盖玻片一侧进行染色;④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以上步骤中第 步有错误,错误原因是: 。
(2)第二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小宝从显微镜里看到了草履虫,他记录了不同时间内草履虫的数量:
时间/分钟 1 2 3 4 5
数量/只 5 6 2 4 7
他发现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草履虫的数量一直在变动,分析原因是: 。为了便于观察,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答案】(1)①;将清水滴在载玻片中央
(2)草履虫在水中是不断运动的;使用染色剂(如碘酒)固定草履虫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应该先将清水滴在载玻片中央,池塘水中有其他微生物,对观察草履虫有干扰;
(2)草履虫是活体生物,具有运动能力,会在视野中游动,导致数量随时间变化。为了便于观察,可以使用染色剂(如碘酒)固定草履虫。
36.(2025六上·宝安期末)科技节终极挑战:校园里的芒果树上挂满了芒果,芒果树高度约为3米,枝条比较纤细,人不能爬上去,用梯子又不安全。因此,需要设计一把剪刀剪芒果。
要求: ①人站在地面用剪刀可以直接剪到最高处的芒果;②能达到省力效果;③不能让芒果掉到地上摔坏了。
说明:设计图中需要标出剪刀的长度以及需要说明的关键词。
【答案】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 这是一把为校园芒果树设计的长柄芒果采摘剪刀。剪刀总长约4米,能够轻松够到3米高的芒果树上的芒果。剪刀采用弹簧加载机制,便于轻松剪切芒果,并且在剪切端附有柔软的网袋,可以温柔地接住芒果,避免芒果掉落摔坏。手柄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并配备了杠杆系统,以实现省力效果。
1 /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六上·宝安期末)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句话描述的是宋朝毕昇发明的 ,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2.(2025六上·宝安期末)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医学界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疟疾的元凶是疟原虫,它用肉眼无法看到,需要用 放大 1000倍左右才能观察。
3.(2025六上·宝安期末) “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拍出上千张照片,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发明“蝇眼照相机”的灵感来源于苍蝇的 。
4.(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用过的电池还有没有电 用导线连接它的正负极,测试导线能不能让指南针偏转,这就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电能够产生 。
5.(2025六上·宝安期末) 的能量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
6.(2025六上·宝安期末) 酵母菌、乳酸菌等属于微生物,可以用于制作食品。微生物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
7.(2025六上·宝安期末) 当深圳迎来了最炎热的夏季时,地球也迎来了一年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 ( )
8.(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 ( )
9.(2025六上·宝安期末) 生活中,人们可以使用声、光、电等来传递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能量的转化。 ( )
10.(2025六上·宝安期末)在日常生活中,合适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难题,因此工具要比技术重要得多。 ( )
11.(2025六上·宝安期末)自古,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猜想,下列猜想中,地球上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
A. B. C.
12.(2025六上·宝安期末)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公元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的”
B.“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C.“日心说”的观点直至今日依然完全正确
13.(2025六上·宝安期末)哥白尼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接力科学研究,逐渐完善了对“地球运动”的客观认识。如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到了一系列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傅科偶然发现摆的偏转,并不断质疑和深究,最终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这些科学家的行为告诉我们,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科学精神: ( )。
A.大多数人说的一定是对的,出现不同肯定是自己做错了
B.敢于质疑和批判权威,出现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C.有偶然的发现时我们要赶紧告诉别人,不需要经过实验求证
14.(2025六上·宝安期末)傅科摆证实了地球在自转的事实,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是( ) 。
A.上海比深圳先迎来黎明
B.冬天成群的候鸟飞到深圳湾过冬
C.蝙蝠在夜晚出来活动
15.(2025六上·宝安期末)在我国,古人也在探索地球的运动。西汉《太初历》记载采用圭表日影长度确定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以下三幅图是深圳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在春分、夏至、冬至日正午绘制的旗杆影子的长度,夏至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
A. B. C.
16.(2025六上·宝安期末)一千多年前,人们将透明水晶或宝石磨成“透镜”,发明了放大镜,看到了肉眼观察不到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放大镜一样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
A. B. C.
17.(2025六上·宝安期末)小宝发现植物叶子上的水滴也具有放大的效果。下面是玻璃片上三滴水滴的侧视图,其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
A.A B.B C.C
18.(2025六上·宝安期末)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组合凸透镜下方的放大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 )部分。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19.(2025六上·宝安期末)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第一个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并命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显微镜的目镜分别有“10×”和“20×”,物镜分别有“40×”和“50×”,想在视野中看到数量更多的洋葱表皮细胞,应该选择( )的放大倍数。
A.目镜“10×”物镜“40×”
B.目镜“20×”物镜“40×”
C.目镜“20×”物镜“50×”
20.(2025六上·宝安期末)1674年,列文虎克改良出放大200倍左右的显微镜,并首次发现了微生物,为当时对传染病束手无策的人类带来了曙光。下列不能作为“微生物是生物”的证据的是 ( )。
A.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微生物会四处逃窜
B.微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C.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21.(2025六上·宝安期末)虽然许多疾病都与微生物有关,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微生物改善生活。下列不属于微生物有益于人们生活的案例是 ( )。
A.利用微生物可以处理垃圾和污水
B.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食物
C.部分野生蘑菇会使人致幻
D.人类饮水方式的演变历史
22.(2025六上·宝安期末)早期,人们会使用扁担将水挑到家中。图中挑水用的扁担,可以看作杠杆类工具。如果前面的A 桶重,后面的 B 桶轻,那么挑水人的肩膀要更靠近扁担的( )才能保持平衡。
A.前面 B.后面 C.中间
23.(2025六上·宝安期末)水井的发明,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在受限于地表的河流及泉水。根据考古,在距今约57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中就有人类使用水井的遗迹了。为了更省力地取用井水,人们发明了井轱辘,其取水原理与( )的机械原理相同。
A.羊角锤拔钉子 B.扳手加固螺母 C.利用滑轮升起国旗
24.(2025六上·宝安期末)用井轱辘取水时, ( )越省力。
A.AD段越长 B.AB段越长 C.BC段越长
25.(2025六上·宝安期末)随着工具与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用压水井取水。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类工具,它的支点是 ( )。
A.A 点 B.B点 C.C点
26.(2025六上·宝安期末)现在,我们的生活用水是水厂里的水通过管道输送来的,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取水。水龙头相当于( )类工具。
A.滑轮 B.斜面 C.轮轴
27.(2025六上·宝安期末)纯净水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饮水选择。工人会在车上搭木板将比较重的桶装水运上车,如果想将水桶推上车更省力,可以( ) 。
A.直接将水桶提上车 B.用短一点的木板 C.用长一点的木板
28.(2025六上·宝安期末)工具与技术的变化让人们饮水越来越方便,关于工具与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进行改进
B.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具的发明创造
C.一种工具只能用到一种技术
29.(2025六上·宝安期末)火的使用,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大步。火可以取暖照明、烹饪食物,让人类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提高生存率。早期人类使用火,是利用了储存在植物内的( )。
A.化学能 B.热能 C.光能
30.(2025六上·宝安期末)18世纪,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可以燃烧某种燃料将水煮沸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活塞移动,并带动外部装置移动,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没有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热能转化为动能 C.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31.(2025六上·宝安期末)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大功率电动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电动机的身影。下列家庭常用电器没有用到电动机的是( )。
A.电热水壶 B.电风扇 C.电吹风
32.(2025六上·宝安期末)使用化石能源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人们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大约耗电16度,这相当于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工作大约( )小时。(提示: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量是1度)
A.6 B.8 C.10
33.(2025六上·宝安期末)小宝和小安了解了许多科学历史故事,对科学家充满了敬佩,也想像科学家一样探索世界,他们兴奋地参加科技节的各项活动。
(1)活动1:AR(增强现实技术)观察地球的运动。AR清晰地呈现了日地月运行方式,小宝和小安仿佛置身于宇宙中。
小宝发现,处于“宇宙”中和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动不太一样,老师告诉他这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坐在顺时针转动的转椅上,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 ,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小安根据AR 画出了一年中地球的公转情况:
由上图可知,地球公转的特点有: (写两点)
① ;
② 。
(2)当地球运行到③号位置时,在哈尔滨(北方)的人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不可能做的事情有____。 (多选)
A.穿短袖逛街 B.铲雪 C.收割秋天成熟麦子
D.室内有暖气取暖 E.放暑假 F.到冰雪大世界游玩
(3)以下是小安根据AR 查找到的地球轨道位置与地球上北半球节气的关系表: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节气
平均距离 1.49 亿千米
近日点A 1.47 亿千米 冬至
远日点B 1.52 亿千米 夏至
有人说: “地球上出现一年四季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有关,在北半球,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就是夏季,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就是冬季。”
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判断上面这句话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4.(2025六上·宝安期末)活动2:会跳舞的回形针。资料卡显示:回形针舞台下方有线圈,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当磁场变强,回形针克服自身重力, “站立”起来;当磁场变弱时,回形针被重力拉了下来。于是,回形针就跟着音乐节奏跳起舞来。
(1)如图回形针被磁化后也具有南北极,当最上方的回形针上端为N极时,线圈的下端为 极。
(2) “会跳舞的回形针”和电磁铁原理相似,小宝和小安想研究线圈匝数与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缠绕方法自制了10圈、30圈、50圈的电磁铁。
小安将电磁铁分别连接相同电量的电池和铁芯,用电磁铁左端吸引回形针,记录吸引回形针的数量,处理后的数据如下:
方案编号 吸引回形针的数量/个
10圈 30圈 50圈
A 4 7 10
B 2 5 10
C 4 8 12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小宝发现缠绕相同圈数时,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也不相同,可能的原因是: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35.(2025六上·宝安期末)活动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
(1)第一步:制作草履虫玻片标本。
小宝预备按照以下步骤制作:①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池塘水;②以45°倾斜盖玻片,一边靠近载玻片中央滴水处,轻轻放平;③将一滴碘酒滴入盖玻片一侧进行染色;④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以上步骤中第 步有错误,错误原因是: 。
(2)第二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小宝从显微镜里看到了草履虫,他记录了不同时间内草履虫的数量:
时间/分钟 1 2 3 4 5
数量/只 5 6 2 4 7
他发现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草履虫的数量一直在变动,分析原因是: 。为了便于观察,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36.(2025六上·宝安期末)科技节终极挑战:校园里的芒果树上挂满了芒果,芒果树高度约为3米,枝条比较纤细,人不能爬上去,用梯子又不安全。因此,需要设计一把剪刀剪芒果。
要求: ①人站在地面用剪刀可以直接剪到最高处的芒果;②能达到省力效果;③不能让芒果掉到地上摔坏了。
说明:设计图中需要标出剪刀的长度以及需要说明的关键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活字印刷术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2.【答案】显微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疟原虫是疟疾的元凶,它是单细胞生物,有多种种类,其中恶性疟原虫最为致命。疟原虫用肉眼无法看到,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观察到。
3.【答案】复眼
【知识点】仿生技术
【解析】【分析】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构成的复眼,这些小眼能够独立成像,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观察。科学家通过研究苍蝇复眼的工作原理,模仿其结构制成了“蝇眼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的镜头由许多小透镜组成,能够同时从多个角度捕捉图像。
4.【答案】磁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这个实验证明了电能够产生磁,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5.【答案】太阳
【知识点】太阳能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在有机物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被食草动物所食,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等。因此太阳的能量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并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酵母菌、乳酸菌等属于微生物,可以用于制作食品。但是微生物并不是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也有一些比如蘑菇、木耳等真菌都是可以肉眼看到的。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每年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每年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当深圳迎来了最炎热的夏季时,地球也迎来了一年中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
8.【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即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发电机的构造和电动机有些相似,但是原理却是相反的,发电机是利用磁产生电的装置。
9.【答案】正确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或发生变化。人们使用声音、光、电来传递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能量的,也有能量的转化,比如人们使用声音传递信息需要消耗化学能,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声能。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工具和技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工具及技术,我们既要重视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不能忽视技术的学习和进步。
11.【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就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AB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C图中地球和太阳没有处于相对圆周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
12.【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二者的共同观点是“地球是球形的”,A正确;
B、“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B正确;
C、“日心说”的观点在现在来说并不正确,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个小星系,并不是宇宙中心,C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敢于质疑和批判权威,出现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个与题目中描述的科学家行为高度一致。两位科学家都表现出了对现有知识和权威的质疑精神,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14.【答案】B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海比深圳先迎来黎明,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蝙蝠在夜晚出来活动。这主要是蝙蝠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昼夜交替影响的。因此AC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冬天成群的候鸟飞到深圳湾过冬,这是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5.【答案】A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夏至这一天正午绘制的旗杆影子长度应该是最短的。因此夏至这一天最有可能是B图所描述的情形。
16.【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装了水后的圆底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空烧杯没有放大功能;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17.【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植物叶子上的水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A中央凸度最大,因此放大倍数最大的。
18.【答案】B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在现代光学显微镜中,物镜是负责接收物体并形成初步放大的实像的透镜,而目镜则是负责将这个实像进一步放大以供观察的透镜。因此,组合凸透镜下方的放大镜相当于现代光学显微镜的物镜部分。
19.【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通常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想在视野中看到数量更多的洋葱表皮细胞,那么视野就要最大,应该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倍镜,即A。
20.【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A、在培养液里加入盐后,微生物会四处逃窜,这表明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是生物的一个特征,A正确;
B、这只是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性,并没有直接说明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B错误;
C、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表明微生物具有繁殖的能力,C正确;
故答案为:B。
21.【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利用微生物可以处理垃圾和污水、利用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泡菜等食物,都是典型的微生物有益于生活的例子。部分野生蘑菇会使人致幻,属于微生物对人们有害的一面;致幻蘑菇含有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致命。
22.【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尺平衡条件,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如果前面的A 桶重,后面的 B 桶轻,为了使担子保持平衡,老汉的肩要更靠近扁担的中间靠前的位置,前面的扁担长一点,后面的扁担短一点。
23.【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井轱辘取水利用了轮轴原理,和扳手加固螺母的机械原理相同。羊角锤拔钉子利用了杠杆原理;利用滑轮升起国旗利用了定滑轮。
24.【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BC端是轮,因此用井轱辘取水时,BC段越长越省力。
25.【答案】B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这种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类工具,它的支点是B点。
26.【答案】C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轴和一个轮组成的装置叫轮轴。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水龙头。
27.【答案】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能省力,斜面高度相同的时候,斜面越长越省力。因此工人会在车上搭木板将比较重的桶装水运上车,如果想将水桶推上车更省力,可以用长一点的木板 。
28.【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A、工具和技术都可以不断进行改进,A正确;
B、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具的发明创造,B正确;
C、一种工具可以用到好几种技术,同样一种技术也可以创造出多种产品来,C错误;
故答案为:C。
29.【答案】A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早期人类使用火,是利用了储存在植物内的化学能。当这些燃料燃烧时,它们的化学能被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30.【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蒸汽机工作时先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因此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没有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31.【答案】A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也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而且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很多家用电器如电风扇、电吹风等都运用电动机提供动力来工作。电热水壶没有用到电动机。
32.【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大约耗电16度;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大约耗电2度,因此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 100 千米相当于额定功率为2千瓦的空调工作大约16÷2=8小时。
33.【答案】(1)逆时针;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
(2)A;C;E
(3)不对,在北半球,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就是冬季,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就是夏季,而且四季变化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无关
【知识点】地球自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坐在顺时针转动的转椅上,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从AR图中可以看出,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完美的圆形。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是倾斜的,并且这个倾斜方向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
(2)当地球运行到③号位置时,北半球是冬季。哈尔滨位于北方,冬季气温很低,因此不可能穿短袖逛街、收割秋天成熟麦子、放暑假等。
(3)实际上,北半球的夏季是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冬季是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而不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变化。
34.【答案】(1)S
(2)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强
(3)电流大小不同;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线圈的下端具有与回形针上端相反的磁极。由于回形针上端为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线圈的下端应为S极,以产生吸引回形针的效果。
(2)随着线圈匝数从10圈到30圈再到50圈,吸引回形针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可知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产生的磁场越强,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回形针。
(3)线圈缠绕匝数相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池串联节数越少,电流越小,则磁力越弱;电池串联节数越多,电流越大,则磁力越强。
35.【答案】(1)①;将清水滴在载玻片中央
(2)草履虫在水中是不断运动的;使用染色剂(如碘酒)固定草履虫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应该先将清水滴在载玻片中央,池塘水中有其他微生物,对观察草履虫有干扰;
(2)草履虫是活体生物,具有运动能力,会在视野中游动,导致数量随时间变化。为了便于观察,可以使用染色剂(如碘酒)固定草履虫。
36.【答案】
【知识点】剪刀
【解析】【分析】 这是一把为校园芒果树设计的长柄芒果采摘剪刀。剪刀总长约4米,能够轻松够到3米高的芒果树上的芒果。剪刀采用弹簧加载机制,便于轻松剪切芒果,并且在剪切端附有柔软的网袋,可以温柔地接住芒果,避免芒果掉落摔坏。手柄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并配备了杠杆系统,以实现省力效果。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