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节-分子的热运动
一、单选题
1.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2.“纳米纸”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其纳米纤维外层包裹疏水材料后可实现防水功能。如图,水在“纳米纸”的表面呈露珠状,两水滴靠近时经常会自动结合在一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纳米纸”可阻止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C.水分子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但没有引力
D.水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的水汇集成小水珠
3.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对文献内容解释错误的是( )
A.《梦溪笔谈》:“熬胆矾(含CuSO4)铁釜,久之易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B.《天工开物》:“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金的延展性强
C.《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吕氏春秋》:“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铜锡合金的硬度比铜、锡小
4.关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的质量越大,则铁的比热容越大
B.内燃机在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木工锯木块时,锯条会发烫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
D.端午节煮粽子,闻到粽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水蒸发的实质如图所示。“●”表示水分子,“→”表示分子运动的方向,下列选项中,可以正确表示水分子变化的是( )
A. B. C. D.
6.端午节煮粽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燃烧为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打开锅盖上面的白雾是水蒸气
C.加热粽子是利用做功增加内能
D.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扩散现象
7.分子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解析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以下现象用分子运动论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A 松软的面包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 分子间存在间隙
B 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烟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与冷水相比较,用热水更容易去掉衣物上污渍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 破镜难重圆 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A.A B.B C.C D.D
8.对下列事例解释错误的是( )
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9.梁弄大糕是余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时有混粉、筛粉、加馅、上蒸、加青箬等主要步骤,以下有关大糕制作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混粉时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说明固体也存在扩散现象
B.筛粉时面粉四处飘散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C.上蒸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使大糕的内能增加
D.包裹大糕的箬竹叶与大糕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10.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水作汽车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B.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C.芝麻和黄豆混合总体积会减小,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D.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斥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A.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二、填空题
12.有下列事实:①质量相同时,水蒸气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个氢分子的质量为3.348×10-27 kg。请把上述事实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
(2)微粒之间有空隙 。
(3)微粒的质量很小 。
(4)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
13.关于分子的理论内容: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②分子间有空隙;③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上述理论与下图所示的现象相对应的是A ;B ;C 。(均填序号)
14.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
1)汽化
①蒸发的实质是一些处于液体表面速度较大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 ,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
②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速度较大的分子要脱离液体表面跑到空气中,而且处于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
2)液化
当气体温度降低时,气体分子的运动变慢,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到一起形成液体。
三、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时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16.小科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
(1)图甲是演示液体扩散现象的装置。最初两种液体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为了更好地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开始时 (填“A”或“B”)是密度较大的液体。
(2)如图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这说明 。
(3)如图丙所示,在铜丝框上宽松地系一根细棉线,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会形成一层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细棉线一侧的肥皂膜,你会观察到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该现象说明 。
四、解答题
17.小海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
(1)图甲装置中的液体分别为红墨水和酒精,已知ρ红墨水>ρ酒精,最初两种液体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发现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 。为了更好地证明该现象,实验时,上部分液体应选用 (填“红墨水”或”酒精”)。
(2)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烧杯中分别滴入滴红墨水(如图乙),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 。
(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丙)。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出现的情形如图丁所示中的 (填“a”或”b”)。
18.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代表构成空气的微粒,“●”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
(1)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过建立“最终瓶中微粒分布的模型”对现象进行解释,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画出。(作图解释,不需要文字解释)
(3)此现象不能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____。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五、综合说理题
19.被细绳连在一起的气球和铁块, 恰能悬浮在盛水的圆柱形容器内,如图所示。若轻轻地向下压一下铁块,发现气球和铁块向下运动,直至沉到容器底部。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
六、简答题
20.小丽和小亮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此,小丽说:“放在我家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会变小甚至消失,就是这个原因。”小亮说:“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也是这个道理。”请分别判断小丽和小亮的说法正确吗 并分别说出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B
2.D
3.D
4.D
5.C
6.D
7.C
8.C
9.C
10.C
11.D
12.(1)③
(2)①
(3)④
(4)②
13.③;④;②
14.引力
15.(1)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e;引力
(3)间隙
16.(1)B
(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17.(1)在做无规则运动;酒精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b
18.(1)左边颜色变深,右边颜色变浅,最终左右两边颜色相同
(2)
(3)C
19.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向下轻压铁块,气球和铁块一起向下运动;使得气球所在的液体深度增大,所受的液体压强也增大 ;气球体积减小,受到的浮力也减小 ;气球和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一直沉到底部。
20.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几天就会变小,说明樟脑丸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这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小亮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