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四川省
※[课标要求] 1. 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2.四川省内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如何进行经济与社会建设?3.四川省内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差异与联系?4.四川省的城乡发展有哪些特点?发展前景如何?5.四川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有哪些?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读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四川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省级行政中心是重庆
B.西部为川西高原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
C.泰山是四川省的著名景点
D.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
2.四川省的地势特点是( A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起伏和缓
3.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是( B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四川省的西部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 B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海啸 ④泥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二 西部强省
5.四川省中学生小雪给新疆网友小新介绍四川省,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C )
A.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B.四川省境内有九寨沟、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著名旅游景点
C.四川省境内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湘江等河流,地处长江上游
D.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成都、德阳、绵阳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古语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的交通不便严重阻挡着人们通往幸福的道路。国家重视四川省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已经建成了由高速铁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相互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四川省,说法正确的是( A )
A.省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B.川西高原地区人口稠密
C.豫剧是其传统戏剧
D.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7.影响四川省交通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8.蜀道从“难”到“通”再到“畅”,主要是依靠( A )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劳动力数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知识点三 城乡分布与变化
9.四川省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其根本原因是( B )
A.全年气温较低,降水少
B.海拔高,地形复杂
C.人口稀少
D.交通不便
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如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C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11.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农村人口减少 B.收入返还减少
C.城镇环境恶化 D.房价增长过快
12.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D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提高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知识点四 独特的地域文化
13.下列图片能反映四川省地域特色的是( D )
A.秦腔 B.梨园戏
C.京剧 D.变脸
14.下列宣传资料中,能体现成都“天府文化”的有( D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能力拔高
四川位于祖国西南部,气候多样,地质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人口有8 000多万。读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人口密度①地>③地
B.海拔高度①地>④地
C.纬度④地>③地
D.年平均气温①地>②地
16.四川省有著名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其位置大致在( B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7.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推测,下列四地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C 思维拓展
“郫县豆瓣”享有“川菜之魂”的美誉。豆瓣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郫都区经济的发展。读郫都区位置示意图及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8-19题。
18.从图中可知,该省的地势特点是( C )
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19.郫都区豆瓣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生产的优质蚕豆。蚕豆属于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湿,不耐低温,忌干旱。以下关于郫都区蚕豆质地优良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 )
A.气温:该地位于亚热带,1月最低温在0℃以下
B.降水:该地位于湿润区,降水较多
C.地势、土壤:郫都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D.水源:附近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第二节 四川省
※[课标要求] 1. 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2.四川省内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区域如何进行经济与社会建设?3.四川省内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差异与联系?4.四川省的城乡发展有哪些特点?发展前景如何?5.四川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有哪些?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读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四川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省级行政中心是重庆
B.西部为川西高原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
C.泰山是四川省的著名景点
D.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
2.四川省的地势特点是( )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起伏和缓
3.四川盆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四川省的西部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海啸 ④泥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二 西部强省
5.四川省中学生小雪给新疆网友小新介绍四川省,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
B.四川省境内有九寨沟、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著名旅游景点
C.四川省境内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湘江等河流,地处长江上游
D.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成都、德阳、绵阳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古语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的交通不便严重阻挡着人们通往幸福的道路。国家重视四川省的交通运输业发展,已经建成了由高速铁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相互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四川省,说法正确的是( )
A.省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B.川西高原地区人口稠密
C.豫剧是其传统戏剧
D.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7.影响四川省交通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8.蜀道从“难”到“通”再到“畅”,主要是依靠( )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劳动力数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知识点三 城乡分布与变化
9.四川省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其根本原因是( )
A.全年气温较低,降水少
B.海拔高,地形复杂
C.人口稀少
D.交通不便
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一般来说,县域内人口流出越多,该地区城镇吸引力越弱。而近年来四川县域城镇化中,却呈现了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的情况。如图为“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影响四川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家庭团聚
C.公共服务 D.生活成本
11.未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增长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减少 B.收入返还减少
C.城镇环境恶化 D.房价增长过快
12.促进县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B.提高人口出生率
C.限制劳动力流出量
D.促进产业发展
知识点四 独特的地域文化
13.下列图片能反映四川省地域特色的是( )
A.秦腔 B.梨园戏
C.京剧 D.变脸
14.下列宣传资料中,能体现成都“天府文化”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能力拔高
四川位于祖国西南部,气候多样,地质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人口有8 000多万。读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密度①地>③地
B.海拔高度①地>④地
C.纬度④地>③地
D.年平均气温①地>②地
16.四川省有著名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其位置大致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7.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推测,下列四地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思维拓展
“郫县豆瓣”享有“川菜之魂”的美誉。豆瓣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郫都区经济的发展。读郫都区位置示意图及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8-19题。
18.从图中可知,该省的地势特点是( )
A.南高北低 B.北高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高西低
19.郫都区豆瓣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生产的优质蚕豆。蚕豆属于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湿,不耐低温,忌干旱。以下关于郫都区蚕豆质地优良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该地位于亚热带,1月最低温在0℃以下
B.降水:该地位于湿润区,降水较多
C.地势、土壤:郫都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D.水源:附近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