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低碳引领,向“绿”而行
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这一理念是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习惯中?在“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某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项目化作业:“低碳引领,向'绿'而行” ——对当地群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调研。七年级(1)班学生确定项目如下。
任务:开展社区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度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相关活动创新方案。 要求:全班分成4个任务小组,各个任务小组分别完成任务,半个月后进行展示评估。
(一)调查走访
具体实施开始了!调查走访、实地考察、交流探讨……大家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下列是第一任务小组同学们进行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课题 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时间 2025年3月 调查对象 某社区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调查人 七年级(1)班学生
调查结果 基本情况 社区内部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原因 ①社区干部监管不力 ② 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 ……
建议 ①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监督和管理 ②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1.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按照示例,帮助同学们完成调查报告表。
第二任务小组的同学们对学校附近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写成的调查报告摘录如下:
★不少小区放置了净水机,方便居民喝上健康水。 ★净水机的排水管直接接到社区的污水管道中。
学生小丽经过走访相关工作人员得知,这个净水机净化效果特别好,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但就是居民接一桶净化水,就会有一桶水量的水因过滤而排到下水道。第一小组把调查信息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后,大家都觉得水资源浪费严重,于是开始想办法节水。
2.小组同学决定开展“头脑风暴”,针对报告中的问题,为社区节水提供一些节水金点子。请你参与其中。
①在社区再挖一个蓄水池,把净水机过滤的水进行储存。②可以用蓄水池把净水机过滤的水进行储存,连通居民家里的卫生间用水。
(二)知识问答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第三任务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题目来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知识,请你帮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处置废荧光灯管的正确方法是 A 。
A.扔进有害垃圾桶
B.扔进其他垃圾桶
C.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
2.下列与垃圾有关的各种说法中不科学的有 AC (选填字母)。
A.垃圾发电厂可以有效地处理所有垃圾,并且没有任何污染
B.垃圾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对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C.生活中的垃圾可以随意丢弃,因为它们很快都能被自然界分解
D.垃圾中塑料制品不要随意丢弃,避免“白色污染”
3.对以下几种垃圾进行合理分配,放进正确的垃圾桶。
①剩菜剩饭 ②草稿纸 ③圆珠笔壳 ④口罩 ⑤树叶 ⑥废电池 ⑦实验室废弃的试剂瓶 ⑧喝光的塑料饮料瓶 ⑨水果皮 ⑩过期药品
A.可回收垃圾桶: ②③⑧
B.易腐垃圾桶: ①⑤⑨
C.有害垃圾桶: ⑥⑦
D.医疗废物垃圾桶: ④⑩
4.小组决定在调研报告中写上助推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建议。请你提供两条建议。
任务小组的同学可以入户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在电梯里面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的广告。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不断增多。据联合国估计,1900年,全球用水量只有4 000亿立方米/年,1980年为30 000亿立方米/年,1985年为39 000亿立方米/年。预计到2100年,需水量将增加到80 000亿立方米/年。其中以亚洲用水量最多。到2100年,中国全国需水量预计可达到8 814亿立方米。随着生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第四小组的同学就水资源知识设置如下问题,请你参与完成。
5.下列关于水资源现状分析,错误的是( A )
A.地球表面的一半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B.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C.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
D.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6.下列有关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地球上水量多,不存在水资源不足问题
C.为合理实现水的再分配,需兴建水利工程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7.科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玩了一个“保冰大赛”的游戏,就是看谁所拿到的冰块更慢融化,为此同学们使出了各自的妙招,下列最不可行的是( A )
A.小新把冰块捂在手里
B.小红把冰块放进木盒子,再用毛巾裹住木盒子
C.小雷把冰块放在塑料保鲜盒里
8.你能将下面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用线连接起来吗?
(三)总结反思
半个月后,各组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创新方案”。在小组展示环节,你们组选用了PPT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其中要呈现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收获。请把你们组的收获展示出来。
我们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生动有趣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小组合作的新价值,金点子、新思路都会在思维相互启发和碰撞中涌现,不单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增强协作意识所能包含的。(或从以下角度作答:①加深了我们对低碳节能、绿色生态的认识和思考。②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实践能力。③有利于培养我们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④有利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开发创造潜力。⑤懂得了真正的责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具体实践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⑥明白了学会完整地做一件事情,在“做中学”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理想途径和方式。)
二、守护生命,避难“逃”生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不可预知的伤害时,我们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某校组织七年级同学进行了“守护生命,避难'逃'生”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一)任务一:逃生路线我设计
如图是七年级(1)班同学绘制的校园平面图。
1.你认为校园中哪些空间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运动场、活动广场。
2.在图中绘制出从图书馆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逃生路线。
在图中顺着校园道路绘制出从图书馆到活动广场和运动场的路线即为逃生路线。
3.七年级(2)班同学利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绘制了“学校防震逃生示意图”。找出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用“×”表示,并在图中绘图改正。
4.七年级(3)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野外研学,在研学过程中,如遇泥石流,下图中的①②③三条逃生路线中,最合理的是 ① 。
(二)任务二:安全知识我解答
1.某地突降特大暴雨,一条隧道出口堵了上百辆车。当雨水开始灌进隧道时,堵在尾部的小侯最早意识到了危险。他知道当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人会被困在车里,有生命危险。时间紧迫,雨水如瀑布般灌进隧道,他不停拍打车门劝人们弃车逃生。许多人因为小侯的及时提醒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启示我们( C )
①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②灾难面前,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③要利用好天生的危险预判能力 ④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遭遇险情,错误的做法比灾难本身更可怕。下列逃生技巧中不可取的是( B )
A.注意避险,不逆着人流前进
B.抢救财物,重返危险境地
C.冷静判断,巧选逃生技巧
D.善选通道,不使用电梯逃离
3.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市某小区发生火灾,住户祁某夫妇发现火情后,通过正确的自救自护方法得以逃生。这警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当灾难发生时,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C )
A.屋内煤气泄漏——在室内立即拨打电话求助
B.户外遇到雷暴雨——尽快跑到大树底下躲雨
C.遇到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D.地震发生——搭乘电梯离开房屋到空地避险
4.如图是黄岩某小学紧急疏散示意图,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座教学楼有两个楼梯供学生逃生。
B.学生从教学楼撤离到楼前广场就安全了,不用跑到操场上。
C.二、三楼的学生分左右两边向楼梯疏散,能更快更有序地撤离。
D.四年级在这幢教学楼的最底层,可直接从教室撤离。
5.乐乐一家去旅行,他们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后拿到了一张房卡。房卡背面有如下内容,请你仔细阅读,再完成练习。
安全疏散示意图
(1)乐乐一家所住的房间是 8304 号,该楼层中有 3 个消防栓。
(2)入住后不久,乐乐发现楼道里有大量浓烟,他应该怎么办?
他应该立即拨打“3859067”,或内线电话“8102”告知酒店前台。
(3)如果突发火灾,请你为乐乐一家人设计一条最佳的逃生路线。
乐乐一家应从房间正对面的安全通道或安全楼梯逃生。
6.2024年11月9日是第33个全国消防日。社区为扎实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家庭,准备在社区宣传栏开展“消防安全大家谈”活动。请你在宣传栏写出要普及的消防安全知识。
小区居民占用、堵塞消防通道影响消防救援,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情况屡有发生。在被问及占用、堵塞原因时,一些居民给出了以下说法:
别人占用都安然无恙,自家车暂时停在消防通道应该没大碍。
占用消防通道最多罚款500元,不足以警示占用的人。
小区车多,车位少,没办法,只能停在消防通道。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个人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消防通道不得随意占用。②家庭要注意安全用电、规范使用燃气、煤气等易燃气体,做饭时,要有人看守炉具。③电动车不得进入电梯,不得在室内给电动车充电。④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器使用完以后要立即断开电源。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低碳引领,向“绿”而行
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这一理念是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习惯中?在“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某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项目化作业:“低碳引领,向'绿'而行” ——对当地群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调研。七年级(1)班学生确定项目如下。
任务:开展社区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度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相关活动创新方案。 要求:全班分成4个任务小组,各个任务小组分别完成任务,半个月后进行展示评估。
(一)调查走访
具体实施开始了!调查走访、实地考察、交流探讨……大家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下列是第一任务小组同学们进行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课题 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时间 2025年3月 调查对象 某社区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调查人
调查结果 基本情况 社区内部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原因 ①社区干部监管不力 ② ……
建议 ①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监督和管理 ②
1.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按照示例,帮助同学们完成调查报告表。
第二任务小组的同学们对学校附近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写成的调查报告摘录如下:
★不少小区放置了净水机,方便居民喝上健康水。 ★净水机的排水管直接接到社区的污水管道中。
学生小丽经过走访相关工作人员得知,这个净水机净化效果特别好,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但就是居民接一桶净化水,就会有一桶水量的水因过滤而排到下水道。第一小组把调查信息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后,大家都觉得水资源浪费严重,于是开始想办法节水。
2.小组同学决定开展“头脑风暴”,针对报告中的问题,为社区节水提供一些节水金点子。请你参与其中。
(二)知识问答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第三任务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题目来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知识,请你帮助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处置废荧光灯管的正确方法是 。
A.扔进有害垃圾桶
B.扔进其他垃圾桶
C.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
D.看到垃圾桶就扔进去
2.下列与垃圾有关的各种说法中不科学的有 (选填字母)。
A.垃圾发电厂可以有效地处理所有垃圾,并且没有任何污染
B.垃圾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对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C.生活中的垃圾可以随意丢弃,因为它们很快都能被自然界分解
D.垃圾中塑料制品不要随意丢弃,避免“白色污染”
3.对以下几种垃圾进行合理分配,放进正确的垃圾桶。
①剩菜剩饭 ②草稿纸 ③圆珠笔壳 ④口罩 ⑤树叶 ⑥废电池 ⑦实验室废弃的试剂瓶 ⑧喝光的塑料饮料瓶 ⑨水果皮 ⑩过期药品
A.可回收垃圾桶:
B.易腐垃圾桶:
C.有害垃圾桶:
D.医疗废物垃圾桶:
4.小组决定在调研报告中写上助推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建议。请你提供两条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不断增多。据联合国估计,1900年,全球用水量只有4 000亿立方米/年,1980年为30 000亿立方米/年,1985年为39 000亿立方米/年。预计到2100年,需水量将增加到80 000亿立方米/年。其中以亚洲用水量最多。到2100年,中国全国需水量预计可达到8 814亿立方米。随着生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第四小组的同学就水资源知识设置如下问题,请你参与完成。
5.下列关于水资源现状分析,错误的是( )
A.地球表面的一半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B.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C.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
D.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6.下列有关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杂质
B.地球上水量多,不存在水资源不足问题
C.为合理实现水的再分配,需兴建水利工程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7.科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玩了一个“保冰大赛”的游戏,就是看谁所拿到的冰块更慢融化,为此同学们使出了各自的妙招,下列最不可行的是( )
A.小新把冰块捂在手里
B.小红把冰块放进木盒子,再用毛巾裹住木盒子
C.小雷把冰块放在塑料保鲜盒里
8.你能将下面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用线连接起来吗?
(三)总结反思
半个月后,各组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创新方案”。在小组展示环节,你们组选用了PPT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其中要呈现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收获。请把你们组的收获展示出来。
二、守护生命,避难“逃”生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不可预知的伤害时,我们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某校组织七年级同学进行了“守护生命,避难'逃'生”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一)任务一:逃生路线我设计
如图是七年级(1)班同学绘制的校园平面图。
1.你认为校园中哪些空间可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2.在图中绘制出从图书馆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逃生路线。
3.七年级(2)班同学利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绘制了“学校防震逃生示意图”。找出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用“×”表示,并在图中绘图改正。
4.七年级(3)班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野外研学,在研学过程中,如遇泥石流,下图中的①②③三条逃生路线中,最合理的是 。
(二)任务二:安全知识我解答
1.某地突降特大暴雨,一条隧道出口堵了上百辆车。当雨水开始灌进隧道时,堵在尾部的小侯最早意识到了危险。他知道当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人会被困在车里,有生命危险。时间紧迫,雨水如瀑布般灌进隧道,他不停拍打车门劝人们弃车逃生。许多人因为小侯的及时提醒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启示我们( )
①要提高危险预判能力 ②灾难面前,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③要利用好天生的危险预判能力 ④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遭遇险情,错误的做法比灾难本身更可怕。下列逃生技巧中不可取的是( )
A.注意避险,不逆着人流前进
B.抢救财物,重返危险境地
C.冷静判断,巧选逃生技巧
D.善选通道,不使用电梯逃离
3.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市某小区发生火灾,住户祁某夫妇发现火情后,通过正确的自救自护方法得以逃生。这警示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当灾难发生时,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屋内煤气泄漏——在室内立即拨打电话求助
B.户外遇到雷暴雨——尽快跑到大树底下躲雨
C.遇到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D.地震发生——搭乘电梯离开房屋到空地避险
4.如图是黄岩某小学紧急疏散示意图,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这座教学楼有两个楼梯供学生逃生。
B.学生从教学楼撤离到楼前广场就安全了,不用跑到操场上。
C.二、三楼的学生分左右两边向楼梯疏散,能更快更有序地撤离。
D.四年级在这幢教学楼的最底层,可直接从教室撤离。
5.乐乐一家去旅行,他们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后拿到了一张房卡。房卡背面有如下内容,请你仔细阅读,再完成练习。
安全疏散示意图
(1)乐乐一家所住的房间是 号,该楼层中有 个消防栓。
(2)入住后不久,乐乐发现楼道里有大量浓烟,他应该怎么办?
(3)如果突发火灾,请你为乐乐一家人设计一条最佳的逃生路线。
6.2024年11月9日是第33个全国消防日。社区为扎实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家庭,准备在社区宣传栏开展“消防安全大家谈”活动。请你在宣传栏写出要普及的消防安全知识。
小区居民占用、堵塞消防通道影响消防救援,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情况屡有发生。在被问及占用、堵塞原因时,一些居民给出了以下说法:
别人占用都安然无恙,自家车暂时停在消防通道应该没大碍。
占用消防通道最多罚款500元,不足以警示占用的人。
小区车多,车位少,没办法,只能停在消防通道。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条规定,个人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