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楼
春趣
红
曹雪芹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歌唱的是哪个故事?
《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宝玉和红楼女子在封建体制下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
作者介绍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富贵繁华,但后来迁回北京,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只可惜穷其一生,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后经高鹗等整理续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快速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放风筝
大观园里放风筝
宝玉、黛玉放风筝
初读课文
法
你有什么方法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呢?
结合书上的注释或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
恰似
窗屉子
嫣
忌讳
qià
yān
高墩
宝钗
敞地
晴雯
袭姑娘
chǎng
xí
tì
huì
晦气
chāi
wén
铰断
豁喇喇
lā
huì
jiǎo
dūn
黛玉
dài
忌讳 放晦气 窗屉子 剪子股儿
籰子 顶线 兴头 起来
猜猜下列词语的意思。
【窗屉子】窗户上糊冷布或钉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剪子股儿】放风筝时,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剪刀形,以便挑线,称为“剪子股”。
【籰子】缠绕丝、线等的工具,是拿在手里放风筝用的。
【顶线】使风筝平衡上升的线,成三角形。
【兴头】因为高兴或感兴趣而产生的劲头。
理解词语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yuè)子来。
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的动作,体会到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时的忙乱场景,但忙乱中又透出一股欢快劲儿。
理解词语
阅读古典名著可不能单看句子的表面意思,要联系前因后果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方法总结
找
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
黛玉
紫鹃
探春
宝钗
宝琴
宝玉
黛玉
紫鹃
探春
宝钗
宝琴
宝玉
表妹
表姐
妹妹
丫鬟
堂妹
如何感受人物形象?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品读课文
读
阅读提示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在书上做批注。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通过对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出了宝玉天真、率直、爱冲动的个性和喜欢美人、关爱女性的性格特点。
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
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她的善于观察,心思细腻。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女性的性格特点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第一次“笑”,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笑”,是大家都笑宝玉时,黛玉替宝玉解围,可见黛玉的细心聪慧。
读
阅读链接
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陆游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女)
诗
古诗拓展
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思
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4
3
2
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
红楼梦
8*红楼春趣
黛玉提议放风筝
众人一起放风筝
剪短引线寄托愿望
向往自由
渴望幸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红楼春趣 分层作业
1.用“√”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屉(tì shì)子 敞(cǎng chǎng)开 晦(huì měi)气
宝钗(chā chāi) 袭(xí xǐ)击 忌讳(wěi huì)
恰(qiǎ qià)似 桥墩(dūn dùn)
2.选词填空。
精美 精致
1.她的下巴就如同一个( )的小酒盅,在阳光下透出白瓷的质地。
2.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 ),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果然 依然
3.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 )风紧力大。
4.除夕,战士们( )坚守在岗位上。
3.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好像)
B.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漂亮)
C.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得意)
D.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反正)
4.关于《红楼梦》中《红楼春趣》的故事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中“放晦气”指的是一种民俗。
B.故事讲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荡秋千的事。
C.故事中“剪子股儿”“簍子”等词语,都是和风筝有关的物品
D.故事中的宝玉是一位率直、纯真、心肠好又没有架子的富家公子。
5.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排列,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丫鬟们拿出各种放风筝的工具 ②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恼怒不已
③宝钗放风筝④宝琴放了大蝙蝠风筝⑤黛玉和众人一起把风筝放飞了
A.⑤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⑤ C.④②③⑤① D.①④③②⑤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序号)
A.病根儿 B.美人儿 C.一连七个大雁 D.大蝙蝠
课文描写了大观园里众人放风筝的情景,宝玉的( )风筝放不起来,宝钗放了个( )风筝,宝琴叫丫头放的是( )风筝,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 )都带走。
7.下面对《红楼春趣》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B.本文细致描写了每个人物的语言和神态。
C.本文主要写了众人在园中放风筝的情形,表现出他们生活得闲适快乐。
D.故事主要发生在冬季,起因是有人提议去放风筝。
【参考答案】
1.tì chǎng huì chāi
xí huì qià dūn
2. 精美 精致 果然 依然
3.C
4.B
5.D
6. B C D A
7.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8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课题 8 红楼春趣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屉、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眉》。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红楼梦》) 2.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后,出示《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宝玉和红楼女子在封建体制下的悲剧命运。 3.《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清代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呕心沥血之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富贵繁华,但后来迁回北京,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只可惜穷其一生,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后经高鹗等整理续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红楼梦》第七十回,去解读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5.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红楼春趣) 二、初读课文,指导方法。 1.教师引导: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 快速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哪个题目更好? 2.方法。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如“放晦气”等。读课文的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碍,你有什么方法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呢? 3.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词,大致理解字词。 4.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5.教师引导:课文中还有难懂的词语,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忌讳/放晦气/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顶线/兴头/起来 课件出示: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yuè)子来。 6.小结:阅读古典名著可不能单看句子的表面意思,要联系前因后果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只读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故事,那么对其中的故事或人物只能一知半解;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才能真正读懂故事的内容,才能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形象。 三、再读故事,理清人物 1.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 2.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宝玉和黛玉)为什么说他们俩是中心人物?(因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文字最多。) 3.为了读懂这个故事,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请读过《红楼梦》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宝玉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儿子,贾母的孙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政的妹妹贾敏的唯一的女儿,因父母去世寄住在外祖母家,是宝玉的表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紫鹃是林黛玉的丫鬟。 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宝玉的表姐。宝琴是薛宝钗的堂妹。 探春是贾政与赵姨娘的女儿,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联姻,贾府老祖宗是由史家嫁入,生有两子一女,分别是贾赦、贾政、贾敏。贾宝玉和贾探春是贾政的子女,贾敏是林黛玉的母亲,所以林黛玉是贾宝玉(姑姑家)表妹,因父母都已亡故,所以林黛玉带着丫鬟紫鹃住在外婆家——贾府。贾政的夫人是王夫人,和薛府的王夫人是姐妹,因宝钗的父亲也已经去世,所以薛宝钗跟着母亲(薛姨妈)投奔姨姨——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从此住在贾府,所以宝钗是贾宝玉(姨姨家)表姐,宝琴是宝钗的堂妹。注意:“姨妈”是亲戚,“姨娘”是妾。 4.小结:弄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中心人物,就能大致读懂课文了。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回顾方法。 我们在《草船借箭》中,通过品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关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而读出了周瑜的步步紧逼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借助三国时期的相关背景资料,读懂了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关注宝玉的言行来读宝玉,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生自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批注。 阅读提示: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在书上做批注。 3.全班交流汇报。 示例:文中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她)是一个的人。我是从文中第自然段中的感受到的。 (1)文中宝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是一个天真、顽皮、率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4自然段“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请同学们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宝玉率直纯真的性格特点。请你用红笔画出宝玉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宝玉喜欢美人,关爱女性) (2)文中黛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是一个生活细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5自然段“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中感受到的。 老师相机引导: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她善于观察,心思细腻。 4.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宝玉的句子,从对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女性的性格特点) 4.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课件出示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1)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从她的几次“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黛玉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2)师点拨: 第一次“笑”,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笑”,是大家都笑宝玉时,黛玉替宝玉解围,可见黛玉的细心聪慧。 5.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拓展延伸,主题阅读 1.关于风筝的文章很多,我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2.古诗拓展:关于风筝的古诗很多,如古诗《村居》等,读一读,体会诗中放风筝的乐趣。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陆游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女) 3.本文的课题叫“红楼春趣”,回顾课文,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小结:《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宝黛初会”等,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阅读《红楼梦》中自己喜欢的故事,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红楼春趣 学习任务单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你对《红楼梦》这本书及其作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指导方法。
1.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 快速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2.指导方法。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如“放晦气”等。读课文的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碍,你有什么方法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呢?
3.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词,大致理解字词。
4.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5.课文中还有难懂的词语,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
忌讳/放晦气/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顶线/兴头/起来
6.总结阅读方法。
三、再读故事,理清人物
1.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
2.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为什么说他们俩是中心人物?
3.为了读懂这个故事,我们还要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请读过《红楼梦》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4.小结:弄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中心人物,就能大致读懂课文了。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自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做批注。
阅读提示: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在书上做批注。
2.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析。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读句子,从这些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从她的几次“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主题阅读
1.关于风筝的文章很多,我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里的文章《风筝》。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2.古诗拓展:关于风筝的古诗很多,如古诗《村居》等,读一读,体会诗中放风筝的乐趣。
3.本文的课题叫“红楼春趣”,回顾课文,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