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5 08:39:17

文档简介

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教师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答案: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答案: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答案: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课后巩固】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答案:“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书要反复读。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答案: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拓展延伸】
善读可医愚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完全代替读书。”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答案: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 ——我说:“ ”
答案: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13.2《不求甚解》导学案
(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课后巩固】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
善读可医愚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什么?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 ——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