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中含有 Na+、葡萄糖、尿素和血红蛋白等物质
B.若图中虚线用箭头表示,则双向箭头应有 2 处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与图中所示物质交换无关
D.剧烈运动时,血浆 pH 相对稳定与、H2CO3等物质有关
2.如图表示一段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纵切面,①为轴突,②为髓鞘细胞。髓鞘细胞是一种绝缘细胞,被它包
裹的轴突膜无机盐离子难以通过。髓鞘细胞间的空隙称为朗飞结,适宜刺激产生的局部电流可在两个朗飞
结之间形成,兴奋以非连续的方式在朗飞结间跳跃式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动作电位只会出现在轴突的郎飞结处,使兴奋跳跃式传导
B.相邻的两个 I 间形成局部电流时,朗飞结会降低①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
C.当①受到适宜刺激时,Na+从Ⅰ处流向Ⅱ处,同时消耗细胞内的ATP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Ⅲ处单位面积跨膜移动的离子数多于Ⅱ处
3.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
正确的是()
第 1页/共 12页
A.出汗时体温升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B.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C.大量出汗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增加
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4.人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如阅读和记忆就是靠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完成的,
呼吸、心跳、胃肠蠕动、血管收缩、排尿等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右半球,W 区受损患者无法书写
B.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都属于传出神经
C.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会加快、支气管会扩张、膀胱会缩小、胃肠蠕动减弱
D.短时记忆经过多次重复就会转变为长时记忆,记忆不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5.脂质纳米颗粒 LNP 能将 mRNA疫苗靶向递送至相应细胞,进而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 TLR7/8、TLR3 和 NLRS 是感知和响应“异己”入侵的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mRNA疫苗进入靶细胞需要借助树突状细胞、B 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
B.进入细胞的 mRNA无论是否实现内体逃逸,都可能被 NLRs 识别并降解
C.实现内体逃逸的 mRNA都翻译出抗原蛋白,引发体液免疫
D. mRNA疫苗安全性高的主要原因是 mRNA 不能进入细胞核且容易被降解
6.下列关于草莓生长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弱光刺激作为春化信号可引起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特定基因表达,调控草莓开花
B.乙烯含量在草莓果实发育最初阶段和发育后期都较高,分别是促进花瓣脱落和果实的成熟
C.草莓植株的各种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D.高密度种植会导致草莓徒长可能与环境中光信号变化有关,光敏色素将光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7.生长素能够被细胞一极吸收并从相反极外排,从而导致了极性运输,细胞膜上的生长素外排蛋白 PIN 在
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PA可以与生长素竞争性结合 PIN 蛋白上的结合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 2页/共 12页
A.生长素通过 PIN 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B. NPA通过阻碍生长素的运输影响植物的生长
C.野生型植株比 PIN 基因缺失突变体植株长得矮小
D. PIN 蛋白在细胞膜上分布不均,集中于形态学下方一侧
8.在高粱农田生态系统中,高粱、昆虫甲、昆虫乙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
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推测昆虫甲捕食昆虫乙
B.昆虫乙数量的增加会使高粱的产量增加
C.高粱、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了生物群落
D. 8 月时昆虫甲的数量和昆虫乙的数量相等
9.如图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群的特征②逐渐增加,可判断种群特征⑤是增长型
B.据图推测⑥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C.可利用性引诱剂干扰雌雄交尾来控制特征②,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若某种群的②与①差值恒定,则该种群呈“J 形”增长
10.生殖对策指生物繁衍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抉择。r-对策是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以更多的能量用于高生殖
率来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策。k-对策是处于较稳定环境、以较少的能量用于生殖,而用较多的能量用于自身个
体生长的生物对策。下图是两类不同生殖对策的物种在群落演替中的消长情况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 3页/共 12页
A.环境不稳定时,k-对策的生物类群占优势
B.根据生殖情况,大熊猫属于 k-对策的生物类群
C. r-对策者在群落中的相对比例逐渐变小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的结果
D.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特征是总生产量小于总呼吸量
11.对某退耕还草后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兔所在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
(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B.流向兔的能量 a 最少占紫花苜蓿同化量的 10%
C.图中调查兔的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偏大
D.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a-b,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d
12.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
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
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所需要的林地面积越小
第 4页/共 12页
B.物种组成是决定森林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宜选用20m×20m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
13.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 X2、X3为消费者的捕食,Y1、Y2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Z 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 X1过程吸收的 CO2总量与 Y1、Y2、Y3……及Z 过程释放的 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 过程的能量值约为 X1过程能量值的 1%~4%
D. X3可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起重要作用
14.海南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被列为全世界 30 种最濒危鸟类之一,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
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夜间活动和觅食。因为极为罕见,海南鳽也被称为“世
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求偶期间羽毛出现虎斑纹,发出类似虎吼一样的低沉叫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海南鳽求偶期间出现的虎斑纹和低沉叫声均属物理信息
B.海南鳽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可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调查高山密林中海南鳽的种群密度
D.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海南鳽进行就地保护,是保护濒危鸟类的有效措施
15.垃圾实际上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对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可以
帮助人类树立生态文明观,不断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
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无废化生态社区”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第 5页/共 12页
B.从资源利用和环保的角度出发,途径②③优于④
C.有机废弃物发酵得到的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
D. “无废化生态社区”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率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胆汁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并由胆囊储存、释放的,具有促进脂肪消化分解的作用。其分泌与释放的调
节方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支配的效应器是胰岛
B.临床上可用竞争性结合 ACh 受体的物质增加胆汁的释放
C.迷走神经释放的 ACh 作用于肝细胞并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属于神经调节
D.进食刺激胆囊释放胆汁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Ch 和 CCK 属于信息分子
17.人体肠黏膜中存在着强大的免疫系统,由相应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组成。排列在小肠绒毛上皮
细胞间的M细胞(溶酶体的数量非常低)负责摄取并转运肠道中大部分病原体给DC(树突状细胞),具体
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Th2 能与 B 细胞结合,有利于 B 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
B.与 DC 相比,M 细胞几乎不能处理抗原,但可以识别和呈递抗原
C. DC 的突起可以进入肠腔吞噬消化部分病原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D. Th1 能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以及体内衰老和损伤的细胞
18.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
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 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
第 6页/共 12页
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其部分分子调控机制如图 2 所示。当双子叶植物出
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子叶植物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B.在“顶端弯钩”形成过程中,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的作用相抗衡
C.赤霉素的单途径调节和茉莉酸的双途径调节作用效果相同,共同影响生长素分布
D.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19.芳香木蠹蛾是防护林中的主要害虫,研究人员利用性诱芯诱捕的方法,检测某防护林中芳香木蠹蛾的种
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b 时芳香木蠹蛾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c 时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C. b 和 e 时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相等
D.调查过程中芳香木蠹蛾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
20.某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 7页/共 12页
A.图中生物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结构肉食性鱼类
B.鳙鱼、鲢鱼等滤食性鱼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鲢鱼和鳙鱼在分布和食物上有差别,这种生态位分化可有效降低竞争
D.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类数量不会立即减少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Glu),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Glu 还可作
用于周围一些神经胶质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神经胶质细胞释放ATP。
(1)Glu 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与突触后膜特异
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
(2)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存在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起着辅助作用,具有_______等多种功能(至少答出2
点)。
(3)ATP对突触传递有何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和ATP处
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兴奋在
突触处的传递具有________作用。为研究ATP的作用位置,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
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变化无差异。由此推测ATP对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4)欲验证对突触传递具有影响作用的ATP是由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请以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突触联系
的神经元和电位计等为实验材料,对此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细胞数量不作要求)。
实验思路: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
22.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调节,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通过调节有机物
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第 8页/共 12页
(1)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________作用,胰岛 B细胞________(填“可以”
或“不可以”)作为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
(2)由图可知,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后,经过信号转导,可以促进________,进而增加细胞膜上 GLUT4
的数量,提高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正常人体当血糖浓度上升时,某调节中枢中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最终
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联系是________。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降低后的
信号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叫作________。
(4)成纤维生长因子 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 FGF1 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
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 FGF1 降低血糖的原理,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a、选取若干只________敲除胰岛素基因和 FGF1 基因的模型小鼠;
b、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 4组,编号 A、B、C、D,给每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
小鼠的血糖浓度;
c、设置________: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等量胰岛素,C组小鼠注射等量________
,D 组小鼠注射等量________;
d、每隔一段时间,检测 4 组小鼠血糖浓度,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23.过敏性紫癜(HSP)为小儿常见血管炎。HSP急性期机体内组胺、白三烯等物质异常增多,诱发变态反
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常表现为出血性紫癜疹。孟鲁司特钠(白三烯受体阻断剂)和氯雷他定(抗组胺药
物,H1受体拮抗剂)均是抗过敏药物,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常用药物。科研人员分析孟鲁司特钠
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效果,分别进行对照组(孟鲁司特钠治疗)和观察组(孟鲁司特钠联合氯
雷他定治疗)实验,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第 9页/共 12页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72.2843.1
对照组72.0559.44
(1)过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反应的不同点主要是________。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激活 B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是________。
(2)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体液免疫,________会产生相应抗体;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就会与
吸附在细胞表面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________等物质,引起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最
终导致出现皮肤红肿等过敏症状。
(3)TNF-α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孟鲁司特钠的治疗指标。大多正常人外周
血中的TNF-α水平极低,HSP急性期,TNF-α水平迅速升高,诱导细胞表达白三烯受体。结合信息分析,孟
鲁司特钠参与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分子机理是_______。
(4)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4.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立木数量)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为确定人工造
林的最佳林分密度,以实现获得优质林木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科研人员在不同林分密度的人工白桦林中
设置若干标准地(20m×20m),调查并统计白桦胸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如表所示。
林分密度/株·白桦平均胸径草本数/灌木数/
hm-2/cm
种种
80011.11511
100010.91913
120010.82817
140010.21415
16009.81213
(1)研究中,调查林下植物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不同林分密度下的植物种类存在差异体现了群
第 10页/共 12页
落的________结构。
(2)研究表明,人工造林时较为理想的林分密度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人工林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林分密度对人工林碳汇(指人工林吸收并储存
CO2多少)功能的影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科研人员测定了不同林分密度下植被及土壤中的碳储
量,结果如图。
与林分密度为800株·hm-2相比,1000株·hm-2、1600株·hm-2时,人工林的土壤碳储量均较低,两者原
因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是________。研究表明,适宜的林分密度能较好地实现土壤对碳的固存,从全球
碳平衡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
(4)通过人工造林发展碳汇林业,人工林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进行。实
践表明,不合理的人工林组成与结构及经营措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这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
________原理,最终影响碳汇林业的可持续性。
25.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为更好地
解决某湿地的水体有机污染问题,工作人员采用生态浮床对该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图。
(1)据分析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该湿地中各种植物的分布形成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
物的分布,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
(2)生态浮床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抑制藻类生长。浮床中植物的引入,提高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
________。
(3)该群落从春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变化,该变化________(填“属于”或“不
第 11页/共 12页
属于”)次生演替。
(4)假如该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A→B→C”,各营养级一年的能量变化如表所示[单位:J/(cm2·
a)]。
营养同化的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呼吸作用传递给分传给下一营未被利用
级能量能量消耗解者养级能量
A209.511083864
B38174.56
C4.5微量(不计)微量(不计)
据表分析,C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J/(cm2·a),能量从B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 12页/共 12页临沂市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答案】D
2.
【答案】A
3.
【答案】D
4.
【答案】B
5.
【答案】D
6.
【答案】A
7.
【答案】C
8.
【答案】B
9.
【答案】C
10.
【答案】B
11.
【答案】C
12.
【答案】A
13.
【答案】C
14.
【答案】B
15.
【答案】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答案】AB
17.
【答案】B
18.
【答案】AC
19.
【答案】BCD
20.
【答案】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答案】(1)①.胞吐②.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
(3)①.抑制②.突触后膜上的 GLu 受体
(4)①.实验思路:将具有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乙。甲组单独培养,乙组
与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分别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且适宜刺激,测量两组突触后神
经元的膜电位变化②.预期结果:甲组膜电位正常变化,乙组的膜电位变化减小
22.
【答案】(1)①.协同②.可以
(2)①.含 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3)①.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反馈调节
(4)①.生理状况相同②.实验组和对照组③. FGF1④. FGF1 和胰岛素
23.
【答案】(1)①.抗体存在的部位不同,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
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 细胞结合
(2)①.浆细胞②.组胺③.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
(3)①.免疫活性物质②. TNF-α含量③.孟鲁司特钠降低TNF-α水平,减少白三烯受体的表
达量,减少了白三烯与受体结合,缓解过敏症状
(4)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孟鲁司特钠
24.
【答案】(1)①.样方法②.水平##水平结构
(2)①. 1200 株·hm-2②.该林分密度下,草本数和灌木数都达到最大,且白桦平均胸径较大
(3)①.林分密度为1600株·hm-2时,林分密度过大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植被碳储量降低,输入土
壤的有机碳减少②.提高了固定 CO2的能力,降低大气中 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
(4)①.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②.整体、协调、循环、自生
25.
【答案】(1)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能量②.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①.遮蔽阳光,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②.抵抗力稳定性
(3)①.季节②.不属于
(4)①. 2.0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