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化学反应与电能(第2课时)限时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辅导资料与习题集(人教版2024年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第2课时)限时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同步辅导资料与习题集(人教版2024年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25 10:41: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1原电池构成条件】
【题型2原电池工作原理】
【题型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第2课时)限时训练
(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型1原电池构成条件】
1.(23-24高一下·河北·期中)下列装置中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23-24高一下·天津·期中)下面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A.
B.
C.
D.
3.(23-24高一下·甘肃天水·期中)下列装置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
A. B.
C. D.
4.(23-24高一下·四川成都·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将原电池装置进行改进,将甲、乙两电极插入溶液X中,装置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U形管中液柱出现如图变化。下列最合适的组合是
选项 甲电极 乙电极 溶液X
A Fe Cu 硫酸铜溶液
B Zn Zn 稀硫酸
C Cu Fe 乙醇
D Zn 石墨 稀盐酸
A.A B.B C.C D.D
【题型2原电池工作原理】
5.(23-24高一下·河南商丘·期中)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a极材料为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其电池反应为。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a极发生氧化反应 B.b极为正极
C.从a极室向b极室移动 D.可以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6.(23-24高一下·福建福州·期中)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原电池示意图,实验结束后,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信息如下,其中记录不合理的是
A.电流计指针偏转 B.极有产生
C.向正极移动 D.电流由经导线流向
7.(23-24高一下·湖南长沙·期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2:
B.铅酸蓄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
C.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浑浊:
D.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
8.(23-24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末)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中,X、Y为活泼性不同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电子流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路中电流方向为Y电极→导线→X电极→电解质溶液
B.X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质量减轻
C.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Cu,则X为Zn,Y为Cu
D.若X电极为Fe,则Y电极上产生氢气,Cl﹣移向X极
9.(23-24高一下·广西河池·阶段练习)现有纯锌片、纯铜片,的溶液、导线、1000mL量筒。试用下图装置来测定锌和稀硫酸反应时在某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为纯锌片
B.溶液中的向a极移动
C.当量筒中收集到672mL气体时(标准状况下),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
D.如果将a、b两电极的电极材料对调,则U形管中左端液面上升,右端液面下降
10.(23-24高一下·河南漯河·期末)分析如图所示的三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中Mg作负极
B.③中Fe作负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②中Mg作正极,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D.③中电子由Cu电极经硝酸溶液流向Fe电极
11.(23-24高一下·湖南长沙·期中)科学家称他们正在研制的铝电池未来有望取代锂电池。银铝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电池装置如图;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C.当导线中通过电子时,正极电极质量减小
D.阳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和电子通过
【题型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2.(23-24高一下·河北唐山·期中)一定温度下用过量铁块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采取下列措施:①将铁块换为等质量的铁粉;②加入少量NaNO3溶液;③将稀硫酸换为98%的硫酸;④加入少量水;⑤滴加少量CuSO4溶液;其中可提高H2的生成速率的措施有
A.①③ B.②⑤ C.①⑤ D.②④
13.(21-22高一下·陕西西安·期中)M、N、P、E四种金属,已知:①;②M、P用导线连接放入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③N、E用导线连接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电极反应式分别为,。则这四种金属的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是
A. B.
C. D.
14.(23-24高一下·山西·期中)四种金属片在稀盐酸中,用导线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5.(23-24高一下·江苏无锡·期中)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提供电能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与反应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C.灼热的炭与反应 D.与燃烧反应
(2)将纯铁片和纯铜片按图甲、乙方式插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铁片质量减少 d.甲、乙两烧杯中均减小
②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 (填“>”“<”或“=”)乙。
③请写出甲、乙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 。电池工作时,溶液中向 (填“正”或“负”)极移动。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 。
④若将甲中的稀硫酸换为浓硝酸,则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通氧气一极的电极为 极(填“正”或“负”),该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
16.(23-24高一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是生产多晶硅的副产物。利用对废弃的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氯化处理以回收Li、Co等金属,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L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2)烧渣是、和的混合物,生成该混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饼1的用途是 (写一个)。
(3)鉴别洗净的“滤饼3”和固体常用方法的名称是 。
(4)“850℃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某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电极A为非晶硅薄膜,放电时Li失电子从该薄膜材料中脱嵌;电极B为薄膜;集流体起导电作用。
则关于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放电时,外电路通过a mol电子时,薄膜电解质减少
b.放电时,电极B为正极,反应式为:
c.该电池必须是无水环境
d.Si化合价没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1原电池构成条件】
【题型2原电池工作原理】
【题型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第2课时)限时训练
(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型1原电池构成条件】
1.(23-24高一下·河北·期中)下列装置中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A
【详解】①缺一个电极,故不能构成原电池;
②电极相同,故不能构成原电池;
③能构成原电池;
④酒精为非电解质,故不能构成原电池;
⑤能构成原电池;
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故不能构成原电池;
综上,③⑤能形成原电池;
答案选A。
2.(23-24高一下·天津·期中)下面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选项中B、C、D均为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B、C、D的反应可用于构成原电池,A选项中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 故答案为:A。
3.(23-24高一下·甘肃天水·期中)下列装置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酒精不导电,不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故A项不符合题意;
B.缺少盐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铜作负极,铁作正极,能形成闭合回路,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项符合题意;
D.两电极相同,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构成原电池,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4.(23-24高一下·四川成都·期中)某兴趣小组为了将原电池装置进行改进,将甲、乙两电极插入溶液X中,装置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U形管中液柱出现如图变化。下列最合适的组合是
选项 甲电极 乙电极 溶液X
A Fe Cu 硫酸铜溶液
B Zn Zn 稀硫酸
C Cu Fe 乙醇
D Zn 石墨 稀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乙中U型管液面发生变化,说明乙电极有气体产生,压强增大,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
【详解】A.铁、铜构成原电池,乙作正极,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不会引起液面变化,A错误;
B.未构成原电池,但甲、乙电极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U型管液面都会发生变化,B错误;
C.溶液为乙醇,乙醇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与电极Cu或Fe都不反应,C错误;
D.构成原电池,石墨作正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石墨电极上有氢气产生,造成压强增大,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D正确;
故选D。
【题型2原电池工作原理】
5.(23-24高一下·河南商丘·期中)某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a极材料为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其电池反应为。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a极发生氧化反应 B.b极为正极
C.从a极室向b极室移动 D.可以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答案】D
【分析】由电子从a极流向b极,则a为负极,b为正极,电池反应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Li-e-=Li+,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详解】A.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电极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项正确;
B.b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项正确;
C.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从a极室向b极室移动,C项正确;
D.a极为Li,易与水发生反应,所以该电池中a极不能接触水溶液,不能用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D项错误;
故选D。
6.(23-24高一下·福建福州·期中)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原电池示意图,实验结束后,在实验报告上记录信息如下,其中记录不合理的是
A.电流计指针偏转 B.极有产生
C.向正极移动 D.电流由经导线流向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看出,Zn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则Zn作负极,Cu作正极。
【详解】A.装置连接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线路中产生电流,则电流计指针偏转,A合理;
B.极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Cu极上得电子而生成H2,B合理;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向正极移动,C合理;
D.电池工作时,Zn作负极,Cu作正极,则电流由Cu经导线流向Zn,D不合理;
故选D。
7.(23-24高一下·湖南长沙·期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2:
B.铅酸蓄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
C.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浑浊:
D.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
【答案】A
【详解】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2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如:(SO2少量时),A错误;
B.铅酸蓄电池放电时的正极PbO2得电子生成PbSO4,电极反应为:,B正确;
C.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代硫酸根与氢离子反应生成S和SO2,溶液变浑浊,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NO等,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A。
8.(23-24高一下·黑龙江大庆·期末)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中,X、Y为活泼性不同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盐酸,电子流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路中电流方向为Y电极→导线→X电极→电解质溶液
B.X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质量减轻
C.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Cu,则X为Zn,Y为Cu
D.若X电极为Fe,则Y电极上产生氢气,Cl﹣移向X极
【答案】B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电子从X电极流向Y电极,则X电极为负极,Y电极为正极。
【详解】A.X电极为负极,Y电极为正极,电路中电流从正极经过导线流向负极,即电流方向为Y电极→导线→X电极→电解质溶液,A正确;
B.X电极为负极,X电极上的金属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B错误;
C.若两电极分别为Zn和Cu,Zn金属活动性强于Cu,作负极,故X为Zn,Y为Cu,C正确;
D.若X电极为Fe,Y电极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Cl-移向X电极,D正确;
故答案选B。
9.(23-24高一下·广西河池·阶段练习)现有纯锌片、纯铜片,的溶液、导线、1000mL量筒。试用下图装置来测定锌和稀硫酸反应时在某段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为纯锌片
B.溶液中的向a极移动
C.当量筒中收集到672mL气体时(标准状况下),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
D.如果将a、b两电极的电极材料对调,则U形管中左端液面上升,右端液面下降
【答案】C
【分析】根据图示装置,要想求得电子转移的量,需要设计成锌、铜、硫酸原电池,量取金属锌和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通过生成氢气的量计算电子的转移量,因此纯铜片作为正极,纯锌片作为负极,电解质溶液是稀硫酸。
【详解】A.纯铜片和纯锌片、稀硫酸组成原电池,由图可知b电极处有氢气生成,则b为铜,为正极;a为锌,为负极;A错误;
B.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向b极移动,B错误;
C.当量筒中收集到672mL(标准状况下)气体,则,已知b上的电极反应式为:,则通过导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C正确;
D.如果将a、b两电极的电极材料对调,则右边为锌失电子作负极,左边为铜为正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则左边上有氢气生成,所以U形管中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D错误;
故选C。
10.(23-24高一下·河南漯河·期末)分析如图所示的三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中Mg作负极
B.③中Fe作负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②中Mg作正极,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D.③中电子由Cu电极经硝酸溶液流向Fe电极
【答案】C
【详解】A.①在硫酸电解液中和相比,更活泼,Mg作负极,但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发生反应而不能,此时做负极,A错误;
B.③中在浓硝酸中钝化,和浓硝酸反应,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作负极,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B错误;
C.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可以发生反应而不能,此时做负极,做正极,电极反应式为,C正确;
D.③中作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由Cu电极经导线流向Fe电极,D错误;
故选C。
11.(23-24高一下·湖南长沙·期中)科学家称他们正在研制的铝电池未来有望取代锂电池。银铝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电池装置如图;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C.当导线中通过电子时,正极电极质量减小
D.阳离子交换膜允许阳离子和电子通过
【答案】C
【分析】该电池放电时,Al为负极,失电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Na[Al(OH)4],AgO为正极,AgO得电子生成Ag。
【详解】A.Al为负极,电极上Al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错误;
B.正极上AgO得电子结合水生成Ag和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AgO+2e-+H2O=Ag+2OH-,B错误;
C.正上发生反应为AgO+2e-+H2O=Ag+2OH-,通过3mol电子,有1.5molAgO变为Ag,电极减少1.5molO的质量,为1.5mol×16g/mol=24g,C正确;
D.阳离子交换膜仅允许阳离子通过,溶液中不会有电子,D错误;
答案选C。
【题型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2.(23-24高一下·河北唐山·期中)一定温度下用过量铁块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采取下列措施:①将铁块换为等质量的铁粉;②加入少量NaNO3溶液;③将稀硫酸换为98%的硫酸;④加入少量水;⑤滴加少量CuSO4溶液;其中可提高H2的生成速率的措施有
A.①③ B.②⑤ C.①⑤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将铁块换为等质量的铁粉,固体物质表面积增大,与硫酸反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①符合题意;
②加入少量NaNO3溶液,在酸性条件下,H+、表现强氧化性,与Fe反应不能制取得到H2,②不符合题意;
③将稀硫酸换为98%的硫酸,在室温下Fe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不能反应得到H2,③不符合题意;
④加入少量水,会导致硫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④不符合题意;
⑤滴加少量CuSO4溶液时,Fe与CuSO4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产生Cu单质,Fe、Cu、H2SO4会构成原电池,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可知:能够加快反应速率的操作有①⑤,故合理选项是C。
13.(21-22高一下·陕西西安·期中)M、N、P、E四种金属,已知:①;②M、P用导线连接放入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③N、E用导线连接放入E的硫酸盐溶液中,电极反应式分别为,。则这四种金属的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是
A. B.
C. D.
【答案】A
【详解】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其还原性越强,由①可知,金属活动性:;M、P用导线连接放入溶液中,M表面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明M作原电池的正极,故金属活动性:;由③可知,N作原电池的负极,故金属活动性:,综上所述,金属的还原性:;
故选A。
14.(23-24高一下·山西·期中)四种金属片在稀盐酸中,用导线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B. C. D.
【答案】D
【详解】甲图中Cl-向电极Z移动,说明电极Z为负极,电极Y为正极,则金属活动性:Z>Y;乙图中电极X产生大量气泡,说明电极X为正极,电极Y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Y>X;丙图中电流从电极W流向电极Z,说明电极W为正极,电极Z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Z>W;丁图中电极X发生氧化反应,说明电极X失去电子为负极,电极W为正极,则金属活动性:X>W,故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Y>X>W,选D。
二、非选择题
15.(23-24高一下·江苏无锡·期中)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根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直接提供电能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与反应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C.灼热的炭与反应 D.与燃烧反应
(2)将纯铁片和纯铜片按图甲、乙方式插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铁片质量减少 d.甲、乙两烧杯中均减小
②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 (填“>”“<”或“=”)乙。
③请写出甲、乙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 。电池工作时,溶液中向 (填“正”或“负”)极移动。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 。
④若将甲中的稀硫酸换为浓硝酸,则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通氧气一极的电极为 极(填“正”或“负”),该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1)D
(2) bd > 2H++2e-=H2↑ 负 NA Cu+4H++2NO=Cu2++2NO2↑+2H2O
(3) 正
【详解】(1)A.Ba(OH)2 8H2O与NH4Cl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错误;
C.灼热的炭与 CO2 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题意,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错误;
D.H2与Cl2燃烧反应为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且是放热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正确;
故选:D;
(2)①a.甲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乙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乙装置中铜片不反应,也没构成原电池的正极,所以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故b正确;
c.甲、乙中铁片质量都减少,铜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两个烧杯中都产生氢气,c(H+)都降低,故d正确;
故选:bd;
②甲装置是原电池,乙不能形成原电池,原电池反应能加快反应速率,则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乙;
③甲形成原电池,乙不能形成原电池,甲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正极上H+得电子生成氢气H2,正极反应为2H++2e-=H2↑,负极反应式为Fe-2e-=Fe2+,电池工作时,溶液中向负极移动;总反应为Fe+2H+=Fe2++H2↑,1molFe参与反应时溶液增重△m=(56-2)g=54g,所以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27g时,有0.5molFe参加反应,转移电子2×0.5mol=1mol,数目为NA;
④若将甲中的稀硫酸换为浓硝酸,常温下Fe发生钝化,Cu能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Cu2++2NO2↑+2H2O;
(3)碱性甲烷燃料电池中,甲烷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K2CO3,则通甲烷的Pt电极为负极,通入氧气的Pt极为正极,正极反应式为:。
16.(23-24高一下·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是生产多晶硅的副产物。利用对废弃的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氯化处理以回收Li、Co等金属,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L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第 族。
(2)烧渣是、和的混合物,生成该混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饼1的用途是 (写一个)。
(3)鉴别洗净的“滤饼3”和固体常用方法的名称是 。
(4)“850℃煅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某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电极A为非晶硅薄膜,放电时Li失电子从该薄膜材料中脱嵌;电极B为薄膜;集流体起导电作用。
则关于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放电时,外电路通过a mol电子时,薄膜电解质减少
b.放电时,电极B为正极,反应式为:
c.该电池必须是无水环境
d.Si化合价没变
【答案】(1) 二 ⅠA
(2) 用做光导纤维
(3)焰色试验
(4)
(5)cd
【分析】由流程和题中信息可知,LiCoO2粗品与SiCl4在500℃焙烧时生成氧气和烧渣,烧渣是、和的混合物;烧渣经水浸、过滤后得滤液1和滤饼1,滤饼1的主要成分是;滤液1用氢氧化钠溶液沉钴,过滤后得滤饼2(主要成分为Co(OH)2)和滤液2(主要溶质为LiCl);滤饼2置于空气中在850℃煅烧得到Co3O4;滤液2经碳酸钠溶液沉锂,得到滤液3和滤饼3,滤饼3为Li2CO3。
【详解】(1)Li元素为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ⅠA族;
(2)LiCoO2与SiCl4在500℃焙烧时生成氧气和烧渣,烧渣是、和的混合物,化学方程式为;滤饼1的主要成分是,其用途是用做光导纤维;
(3)滤饼3为Li2CO3,鉴别其与Li2CO3的方法是焰色试验;
(4)Co(OH)2在850℃空气中煅烧得到Co3O4,化学方程式为;
(5)a.放电时外电路通过amol时,负极产生amolLi+,内电路中有amolLi+通过LiPON薄膜电解质从负极迁移到正极,但是LiPON薄膜电解质没有损失,故A错误;
b.由题中信息可知,电极A为非晶硅薄膜,放电时Li失电子从该薄膜材料中脱嵌,则电极A为负极,电极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故b错误;
c.Li性质活泼,能与水反应,故必须是无水环境,故c正确;
d.中锂和硅是单质状态,放电后还是Si单质,硅元素化合价不变,故d正确;
故选c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