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0课《菱角的喜剧》 (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教学课件:第10课《菱角的喜剧》 (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5 18: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导入新课《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菱角的喜剧秦牧学习目标1. 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 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点和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língzhuìjīnlāozuǒhuánɡshénshíqiáoqiàoqiàokézhēngzhènglòngnòng碳炭吸菱棱陵漫曼慢慢汲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询问 访问询问访问(2)偶然 偶尔偶然偶尔(3)精确 精密精确精密(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
(2)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茫然无措: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应对的举措。 “漫不经心”的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句意是高三不知不觉到来了,显然意思不对。菱
是水乡的特产,俗称菱角,古书上又称“芰”,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浮在水面的叶子呈三角形,绿色,花白,果实叫菱。营养丰富,用途广泛。采菱 从前,有个山里人到了水乡,在一棵大树下闲坐,见地上有个菱角,拾起来吃了,觉得味道很甜。他便爬上大树,一枝一枝地找。找了半天,一个也找不着。他十分奇怪,说:“这么大棵树,难道就只生这么一个。” 作者简介?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成就以散文最高。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 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1919~1992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与刘白羽、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主要作品有《长河浪花集》、《花城》等。
文题背景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①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②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在第七自然段才提出来,那文章开头写那么多的菱角有什么作用呢?为何不开门见山地提出作者的观点呢?先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写起,有点像拉家常,娓娓道来,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易于人接受,如果一开篇就摆出观点,就像一个古板的人,摆着一个面孔在说教,显得面目可憎,会把读者吓跑。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认识菱角过程。
少时:两角;广西:三角;重庆:四角;辞书及后来:圆角、无角……其他生物:蝗虫、蝴蝶;化学物理医学牙齿数目……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好不好?为什么?“菱角的喜剧”能让人思考:“菱角怎么会有喜剧?”“哪里表现了喜剧?”这样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水浒传》《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什么叫“喜剧”?①是很搞笑的东西。
②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③一般我们看喜剧,恶人最终会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善良的人会有个好结局喜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在文中是要讽刺一个什么?他又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
是对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不知道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菱角的喜剧呢?找出文章中能反映“喜剧”的关键词句。
孩童时期:“菱角儿,两头尖”,
概念坚固
广 西:三个角的菱角
小小吃了一惊
重庆市场:菱角竟然都是四个角的
大大吃了一惊[结构概览]一、阅读1~6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文章从“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写起,叙写自己和菱角的亲密接触,唱菱角、玩菱角、捞菱角、吃菱角,作者反复陈说,为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反复陈说,是想表明“‘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 2.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两次“吃了一惊”?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作者之所以吃惊,是发现菱角的形状和自己印象中的不同,那根深蒂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照应了第1段的“坚固”,并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二、阅读7~12段,
(一)梳理行文脉络学会筛选文中的信息速读课文7-12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7、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10、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方法(11、12)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二)解读文本精要
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句中的“君臣佐使”比喻什么?这句话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比喻手法的作用] 提示:①“君臣佐使”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②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举例说明本部分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应考点:分析论证方法] 提示:①对比论证: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性、科学性),自己认识菱角的方法(片面性)。②正反对比: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③举例论证:良种变劣,养猪失败。 本部分的论证脉络是什么?[对应考点:理清论证思路] 提示:首先,第7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然后,第8~11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最后,第12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文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理。这叫事例论证的写法,用事实来说话。找一下,文中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农民识天气、(第9段)
种子变劣、(第10段)
山洞养猪的事例。(第10段)
以上这些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举例的呢?
正面和反面事例论证本文所举的例子:
①对菱角的认识 ②蝗虫、蝴蝶一类的昆虫 ③碳水化合物 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 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 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 ⑧种子的优劣 ⑨山洞养猪
事例论证好处:
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使说服力更强。除了以上的事例论证,还能举什么例子里论证观点?名人事例
①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可以从正面论证掌握了事物的特殊性后的好处)
②“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
(苏东坡为王安石改诗,却错把明月鸟和黄狗虫当成了真正的明月和黄狗。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③“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
(这次又是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结果又错认为秋天菊花不会落英缤纷,但后来他在黄州时却亲眼见到了这种情形。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
④ 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哥白尼是第一个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日心说”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后,受到其他大学教授的围攻和教廷的迫害。
(可从反面论证如果不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就会压制真理。)
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概括中心课后练习第三题:探究 “君臣佐使”用来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练习: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变“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可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可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可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精华鉴赏。一、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二、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三、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菱角的喜剧”的现实意义人际交往中的菱角喜剧
1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 刻板效应
3 晕伦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我们对某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例如:《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例如?
1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
2 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3 南方人 聪明伶俐 北方人 豪爽正直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例如 1、一俊遮百丑。2、"情人眼里出西施" 3、爱屋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