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5 11: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流通货币,以其形象、直观的方式准确记录了1948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奋斗历程。
——谷鹏飞《人民币图案设计的风格演变——中国当代设计美学思想史的一页》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陆续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
图案以农业题材为主
图案以工业题材为主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一五计划奇迹多
2、两会制度保民主
自主学习任务单
新中国建设初期:
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背景、时间、目的、内容、成就、影响
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时间、文件、内容、影响
名词解释
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

一五计划奇迹多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国民政府的搜刮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抗战期间部分省份财产损失情况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②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一、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③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的工业现状,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二五”计划(1958 —— 1962年)
“三五”计划(1966 —— 1970年)
“四五”计划(1971 —— 1975年)
“五五”计划(1976 —— 1980年)
“六五”计划(1980 —— 1985年)
“七五”计划(1986 —— 1990年)
“八五”计划(1991 —— 1995年)
“九五”计划(1996 —— 2000年)
“十五”计划(2001 —— 2005年)
“十一五”计划(2006 —— 2010年)
“十二五”计划(2011 —— 2015年)
“十三五”计划(2016 —— 2020年)
“十四五”计划(2021 —— 2025年)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2、概况
(3)基本任务:
(1)目的:
(2)起止时间:
1953年—1957年底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为了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工业
农业
商业
重工业:通常指钢铁业、石化业、造船、汽车制造这种需要
大型生产设备和大量人力的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资料 。
轻工业: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例如纺织业、加工业等。
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2、概况
“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配图(%)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思考: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呢?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为了应对战争威胁,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
①受苏联影响
②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国防建设的需要
材料一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漫长的访问……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山东大葱五千斤,江西金橘一千斤,白菜五千斤,萝卜五千斤,冬笋五百斤,西湖龙井一吨,湘绣被面三十条,枕套六十个……”
材料研读
材料二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启程回国,火车上载着大批苏联回赠的礼物,其中以两辆吉斯小轿车最为贵重,……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汽车,吉斯是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顶级豪车……档次相当于德国的迈巴赫和英国的劳斯莱斯。
据材料说说,中苏互赠的礼物表现出两国的什么差别?
3、主要成就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3、主要成就
(1)工业:四厂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
三大工程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开始建立中国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1955年,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相关史事
3、主要成就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主要成就
(2)交通运输: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一桥、二铁路、三公路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武汉
长江
大桥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4、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为:美国2.8%,英国4.1%,中国18%;钢为:美国3.9%,英国5.7%,中国31.7%;原煤为:美国0.4%,英国负增长,中国14.4%;发电量为:美国9.1%,英国7.8%,中国21.6%。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
思考:“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一九五三至五七,“一五”计划宏图启。一化三改展体翼,重工优化东北地。苏联援助贡献大,党和政府谋划细。制度优越人积极,超额完成创奇迹。
①苏联的援助
②党和政府的精细谋划
③制度的优越性
④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两会制度保民主
二、政治民主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重要决议:
北京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
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宪法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材料分析,制定宪法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材料:1954年《宪法》有蒙、汉、维、哈、藏、朝文版本,全国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民主党派代表558人,占45.52%,少数民族的代表177名,占14.4%,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宪法在颁布之前,广泛征求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二、政治民主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毛泽东
国家主席
朱德
副主席
刘少奇
人大委员长
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课堂小结】
推动
保障
经济建设
民主法治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化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1957年底)
(1954年9月)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召开第一次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