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年级 教学形式 精读引领
课题名称 《纸的发明》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对“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了初步学习,在阅读能力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直接提取单个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对一段话的理解。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是对三年级上册学习的进一步延伸。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转换为“学习表达”的角度。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回顾学习过的方法加以运用,理解课文内容,又需要学习提取多个关键词语,组织语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表达清楚。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和《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3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厚植传统文化的根。《纸的发明》第二篇课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纸的发明过程,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课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照样子填写图表。”和第二题 “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其中第二题介绍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第四自然段可以作为训练重点,承接下一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后题,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借助支架梳理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四大发明的伟大。 2.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提取关键信息,能按一定顺序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能仿照课文的连串动词,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运用一连串动词,按一定顺序写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难点: 能仿照课文的连串动词,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策略: 建议: 1.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 2.通过设计阅读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关键信息的梳理。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回顾导入,明确任务 环节2:借助图表,梳理过程 环节3:聚焦目标 读写联动 环节4:总结提升 1.同学们,在单元导读课上,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那在清明节之后我们还要一起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会”。 2.要想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广出去,咱们得先自己熟悉了解。所以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揭秘那张用了1900多年的纸,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1 圈画时间,理清脉络 纸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出现了好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时间轴 2 提取信息,完成图表 默读2-4段,想一想每个时间段纸的发明都取得了哪些进步?圈画关键信息,完成课后题一 3 借助图表和支架,说清过程 1 默读第4段,用“____”画出蔡伦造纸过程的句子,圈出造纸的动词。 2 出示语文园地三词句段运用 3 这段话是围绕那个意思去写的?明确第四段的段落结构。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围绕一个意思,用一连串的动作,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清楚一件事的制作过程。 4 播放剪纸视频 5 老师总结 出示范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了即可星星?有哪些收获? 1 回顾单元主题和目标 2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1 默读全文,圈画时间 2 同桌共同学习 完成图表 3 学生交流 完善图表 4 运用“时间+事件”的方法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1默读课文,圈画动词 2 浏览词句段运用中的流程图 3 观看剪纸视频,填写剪纸过程流程图 4 结合流程图,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按照总分结构,运用“按顺序,抓动作”的方法完成小练笔 5练笔完成后,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谈收获 单元整体任务回顾,体现大单元教学的任务驱动。 提取关键信息,为下文“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一段话”做准备。 学习用连串动词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与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读写联动,体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回顾课堂,谈收获,进一步梳理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 纸的发明 围绕一个意思(总分结构) 写清活动过程 抓住一连串动作,按照一定顺序
分层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熟读课文三遍,把生字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课中作业: 1.圈画关键词,完成课后题一 圈画造纸过程中的动词,完成流程图 观看手工视频,仿写一段手工活动的过程。 课后作业: 结合评价标准,修改小练笔。 2.(选做)教一教爸爸妈妈怎么完成观看视频中的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