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土地的誓言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只填序号)
【呼唤】hū huàn动①召唤:祖国在~我们!②呼喊:大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甲】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② )
【乙】清晨,草地里昆虫家族的成员们轻轻呼唤,互相应答。( ②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家乡”是名词;“找寻”“是”是动词;“一定”是副词。
B.“必须”是副词;“因为”是连词;“在”是介词。
C.“北方的大熊”“我起来”“她的身边”“污秽和耻辱”都是偏正短语。
D.画线句标点使用有误,应改为: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解析】C项有误,“我起来”是主谓短语,“污秽和耻辱”是并列短语。故选C。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碾( niǎn ) 誓( shì )言 嗥( háo )鸣
山涧( jiàn ) 胸tánɡ( 膛 ) 土rǎnɡ( 壤 )
禾dào( 稻 ) 斑lán( 斓 )
3.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天 下 兴 亡
匹 夫 有 责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③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④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③句总括全段,是领起句;然后用“我”在土地上的活动进行具体叙述,即②句和①句;最后得出结论“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因此排序为:③②①④。故选C。
5.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处。
青少年能否发愤图强,是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青少年一方面要培养自己胸怀天下的胸襟;另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各科文化知识,长大后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才干。
青少年能否发愤图强,是民族复兴梦想能否实现的关键。(或者:青少年发愤图强,是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关键。)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拟人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比喻 )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排比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反复 )
@课外拓展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ɑ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7.作者通过哪些往事展现了家乡的“圣境”之美?【概括情节】
“我们”看河堤下的风景,看船,看打鱼,到西堤去游玩,听御码头一带做晚饭的女人喊孩子回家吃晚饭的情景。
8.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做批注,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从赏析角度做批注】
示例一:第④段ɑ处运用场面描写,细腻而生动地再现了鱼鹰在打鱼人指挥下打鱼的情景,生动活泼,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无限喜爱之情。
示例二: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感官,写出“西湖”黄昏蓝天颜色的变化过程,抒发作者对家乡傍晚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9.结合全文,谈谈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丰富含义。【理解句子含义】
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画线句写了傍晚女人呼唤孩子回家吃晚饭的情景,增加了运河的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温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0.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评价人物】
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
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片段写作
11.《土地的誓言》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美丽丰饶的家乡。正值金秋,美丽的秋日风景让人沉醉,请你给远在北京的好朋友描绘家乡的美景,打动他来赏秋。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示例:家乡的秋天,是热烈而壮美的。各种色彩在大地这块画布上尽情挥洒,如同上天打翻了调色盘,灿烂的黄、深沉的绿、醉人的红,还有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清亮的湖水……秋天的确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季节。这时,你站在田野,会被眼前壮美的画卷所震撼。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端木蕻(hónɡ)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结构图示
土地的誓言眷念故土爱国情深
◆文章主旨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考点链接
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情节
技法点拨:①审题。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有时题干明确指出几件事。②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③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
答题规范: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概括,都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观念。8 土地的誓言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只填序号)
【呼唤】hū huàn动①召唤:祖国在~我们!②呼喊:大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甲】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
【乙】清晨,草地里昆虫家族的成员们轻轻呼唤,互相应答。(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乡”是名词;“找寻”“是”是动词;“一定”是副词。
B.“必须”是副词;“因为”是连词;“在”是介词。
C.“北方的大熊”“我起来”“她的身边”“污秽和耻辱”都是偏正短语。
D.画线句标点使用有误,应改为: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碾( ) 誓( )言 嗥( )鸣
山涧( ) 胸tánɡ( ) 土rǎnɡ( )
禾dào( ) 斑lán( )
3.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③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④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5.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处。
青少年能否发愤图强,是民族复兴梦想实现的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青少年一方面要培养自己胸怀天下的胸襟;另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各科文化知识,长大后才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才干。
6.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课外拓展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ɑ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7.作者通过哪些往事展现了家乡的“圣境”之美?【概括情节】
8.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做批注,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从赏析角度做批注】
9.结合全文,谈谈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丰富含义。【理解句子含义】
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10.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评价人物】
@片段写作
11.《土地的誓言》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美丽丰饶的家乡。正值金秋,美丽的秋日风景让人沉醉,请你给远在北京的好朋友描绘家乡的美景,打动他来赏秋。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端木蕻(hónɡ)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后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结构图示
土地的誓言眷念故土爱国情深
◆文章主旨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考点链接
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情节
技法点拨:①审题。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有时题干明确指出几件事。②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③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
答题规范: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概括,都要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