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阜平( fù ) 土靛( diàn ) 垒起( lěi )
水沤( òu ) 袄襟( jīn ) yínɡ ( 盈 )余
破绽( zhàn ) jī dànɡ( 激荡 )
pá shān yuè lǐnɡ( 爬山越岭 )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堡垒……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
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孙犁 , , ,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
②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
③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
分析:以上四个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
B.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的堡垒。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
分析:“自然”是个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在这里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分析:这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班级开展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1)下面是小语同学为活动写的一段演讲词,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文学之海浩瀚无边,文学世界美不胜收。《白洋淀纪事》中,孙犁用富有诗情的笔调,赋予白洋淀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湘行散记》里,【甲】沈从文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编织成深沉奇丽的一首乐曲;《朝花夕拾》中,【乙】鲁迅以简洁舒缓又不时夹杂犀利批判的文字,往事描述;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故事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读名著,学名著,经典阅读伴我们一路同行。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一首”放在“深沉”前面。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往事”前加“将”。
(2)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孙犁先生的作品展开讨论,请你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这本书装帧精美,作品封面简单而富有意境。
小文:封面背景图中描绘的是 示例: 渔人手持船桨,划行芦苇间 的场景。
小语:我记得这本书中一篇文章的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小文:这是一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一种 示例:恬静美好 的氛围。
小语:这本书讲述了哪些故事呢?我现在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
@课内精读
4.“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风吹红的脸比作带霜的柿叶,将冻肿的手比作上冻的红萝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严冬里根据地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表现了妞儿的形象美以及勤劳、不怕吃苦的品格。
5.文中表现了“妞儿”身上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率。妞儿出场时,通过语言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等话语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②淳朴善良,热情慷慨。妞儿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与大伯一起背枣时妞儿给我们准备了比平时更好的食物,表现了她淳朴善良以及热情慷慨。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妞儿要求买织布机织布,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可见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课外拓展
套 袖
铁 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袜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狂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窖,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
⑥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韩映山同志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⑦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⑧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⑨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⑩我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联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联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我更后悔刚才自己的失口。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我也才想起我有过的那副花细布套袖。在那些年里,一副花套袖也曾“武装”过我的双臂。我一时忘却了客人们的谈论,回想起冀中平原的一切。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就像村里那位邻家姑娘告诉过我的那样。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有删改)
6.邻家姑娘送给我的细布套袖对“我”来说有何作用?请结合①—③段简要概括。
①让自己感到有了勤快、干练的气质;②保暖(防风);③辅助劳动(实用)。
7.结合文章⑥— 段,请简要概括作者和孙犁先生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
①“我”受韩映山老师之托带信给孙犁先生,他询问“我”写作和生活情况。②“我”迎合证实孙犁先生自己认为衰老了的感受,后来觉得十分后悔。③孙犁先生戴着套袖和“我们”随便聊天。
8.请结合前两次作者见孙犁先生的感受,简要概括孙犁先生的性格特点。
平易近人(亲切随和,温和);勤劳干练。
9.第 段中,作者说“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什么呢?其实文章中藏着答案,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①联系着孙犁先生在艰苦岁月中和人民建立起来的难以估价的感情。②联系着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③联系着孙犁先生朴素、真诚、忠直的美好的品质。
@名著阅读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他(祥子)扯开大步,去找小福子。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此刻的急切又超过了去见曹先生的时候,曹先生与他的关系是朋友,主仆,彼此以好换好。
前文中曹先生被学生阮明出卖,全家被迫离开北平,阮明出卖曹先生的主要原因是: 他整天忙于社会活动,功课不及格,却要求曹先生让他及格,曹先生没有答应,他被退学,就想把曹先生也拉下马,便到党部诬告曹先生是“乱党”。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为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现代文阅读——考点:人物形象分析
技法点拨:(1)审清题干。若题干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若题干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某某是怎样的一个人,则答案不需具体分析。(2)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关键语句。①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②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深入细致分析。③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④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⑤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3)具体概括。分析概括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可笼统含糊,要保证人物的每一个特征 都有理有据。(4)分条作答,条理清晰。11 山地回忆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阜平( ) 土靛( ) 垒起( )
水沤( ) 袄襟( ) yínɡ ( )余
破绽( ) jī dànɡ( )
pá shān yuè lǐnɡ( )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堡垒……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
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孙犁 , , ,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
②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
③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
分析:以上四个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
B.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的堡垒。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
分析:“自然”是个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在这里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分析:这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班级开展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1)下面是小语同学为活动写的一段演讲词,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帮助修改。
文学之海浩瀚无边,文学世界美不胜收。《白洋淀纪事》中,孙犁用富有诗情的笔调,赋予白洋淀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湘行散记》里,【甲】沈从文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编织成深沉奇丽的一首乐曲;《朝花夕拾》中,【乙】鲁迅以简洁舒缓又不时夹杂犀利批判的文字,往事描述;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故事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读名著,学名著,经典阅读伴我们一路同行。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孙犁先生的作品展开讨论,请你完成下面对话。
小语:这本书装帧精美,作品封面简单而富有意境。
小文:封面背景图中描绘的是 的场景。
小语:我记得这本书中一篇文章的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小文:这是一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一种 的氛围。
小语:这本书讲述了哪些故事呢?我现在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
@课内精读
4.“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表现了“妞儿”身上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课外拓展
套 袖
铁 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袜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给我一副花细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那种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狂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窖,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套袖。
⑥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韩映山同志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⑦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⑧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⑨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⑩我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联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联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受了这种情绪的感染,我更后悔刚才自己的失口。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我也才想起我有过的那副花细布套袖。在那些年里,一副花套袖也曾“武装”过我的双臂。我一时忘却了客人们的谈论,回想起冀中平原的一切。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
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就像村里那位邻家姑娘告诉过我的那样。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夜深人静时,我又想起孙犁老师的套袖。我仿佛看到他又坐在那张靠窗的旧桌前,双臂戴着那整洁的青色套袖,开始伏案写作,领略文学这平凡而又复杂的劳动中的喜怒哀乐。
(有删改)
6.邻家姑娘送给我的细布套袖对“我”来说有何作用?请结合①—③段简要概括。
7.结合文章⑥— 段,请简要概括作者和孙犁先生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
8.请结合前两次作者见孙犁先生的感受,简要概括孙犁先生的性格特点。
9.第 段中,作者说“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联系着什么呢?其实文章中藏着答案,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名著阅读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他(祥子)扯开大步,去找小福子。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此刻的急切又超过了去见曹先生的时候,曹先生与他的关系是朋友,主仆,彼此以好换好。
前文中曹先生被学生阮明出卖,全家被迫离开北平,阮明出卖曹先生的主要原因是: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为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现代文阅读——考点:人物形象分析
技法点拨:(1)审清题干。若题干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若题干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某某是怎样的一个人,则答案不需具体分析。(2)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关键语句。①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命运。②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深入细致分析。③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④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⑤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3)具体概括。分析概括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不可笼统含糊,要保证人物的每一个特征 都有理有据。(4)分条作答,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