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苔痕( tái )
鸿儒( hónɡ )
2.默写古诗文。
(1)《陋室铭》中“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两句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色调淡雅,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2)朋友想用字画装饰书房,可以推荐: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古代先贤居所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先贤、安贫乐道的情怀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仙则名 名: 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 神异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惟: 语气词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鸿儒: 大儒,指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可以调素琴 调: 调弄,弹奏
(7)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指官府文书
(8)何陋之有 陋: 简陋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理解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自己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举例分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优美表现“陋室不陋”;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的博学表现“陋室不陋”;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中考题型演练
【甲】《陋室铭》全文
【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乙文参考译文】庐山非常秀丽,位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作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叫作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面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
乐天(我)已经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几个晚上以后,身心松弛,物我两忘。
忽然有一天时运不济,我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它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最终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可以调素琴 素: 不加装饰的
(2)谈笑有鸿儒 鸿: 大
(3)因面峰腋寺 面: 面对着
(4)乐天既来为主 既: 已经
8.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我最终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 豁达、乐观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表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①寄情山水(热爱山水);②随遇而安;③乐观旷达的情怀。(答出两点即可)
爱莲说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fán ) 淤( yū )泥
洗濯( zhuó ) 不蔓( màn )
清涟( lián ) 隐逸( yì )
亵( xiè )玩 鲜( xiǎn )有闻
周敦颐( yí )
2.默写古诗文。
(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严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4)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5)(2024临夏州中考)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牡丹衬莲,“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表达了自己不慕富贵名利的美好品质。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只
(3)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 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涟: 水波
(5)中通外直 通: 贯通 直: 挺直
(6)亭亭净植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竖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靠近赏玩
(8)陶后鲜有闻 鲜: 少
(9)予谓菊 谓: 认为
(10)宜乎众矣 宜: 应当
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不蔓不枝
蔓: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
枝: 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濯清涟而不妖。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3)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爱莲说》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为正衬和反衬,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美好品质,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象征淡泊名利的隐士,“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有人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外因,个人修养是内因。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坚定,就可免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内心不够坚定,难免会误入歧途。
@中考题型演练
【甲】《爱莲说》全文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发出芳香。
【乙文参考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国中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国中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国中其他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美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濯清涟而不妖 妖: 艳丽
(2)出淤泥而不染 染: 沾染(污秽)
(3)来岁不改其性也 岁: 年
(4)兰甚似乎君子 甚: 很,非常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而不思则罔
C.士之才德盖一国/盖以诱敌
D.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即更刮目相待
10.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
(2)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国中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
1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是典型的类比手法。【甲】文中周敦颐以“ 莲,花之君子者也 ”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乙】文中黄庭坚以“ 兰甚似乎君子 ”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用原文语句填空)
(2)【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中认为君子应洁身自爱。
【乙】文中认为君子在无人赏识时,要耐得住寂寞;在屡遭打击时,要不改操守。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竹枝词》《秋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世称“濂溪先生”。
◆文章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简陋的居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结构图示
陋室铭何陋之有
爱莲说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比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异同
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中,常将相同题材、相同(类似)人物、相同作者等有某些相似点和联系的文言材料放在一起,要求对材料进行比较,一般从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材料中获得的不同感受和启示等方面综合设题。中考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要求从某个方面进行异同比较,或者明确指出不同,并结合文言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技法点拨:①结合文章标题,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言材料写了什么事,作者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②根据题目中的提示,从文中筛选语句。③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 ) 德馨( )
调素琴( ) 案牍( )
西蜀( ) 苔痕( )
鸿儒( )
2.默写古诗文。
(1)《陋室铭》中“ , ”两句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色调淡雅,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2)朋友想用字画装饰书房,可以推荐:斯是陋室, 。
(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古代先贤居所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先贤、安贫乐道的情怀的句子是: ,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有仙则名 名:
(2)有龙则灵 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惟:
馨:
(4)谈笑有鸿儒 鸿儒:
(5)往来无白丁 白丁:
(6)可以调素琴 调:
(7)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8)何陋之有 陋: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无丝竹之乱耳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6.理解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举例分析。
@中考题型演练
【甲】《陋室铭》全文
【乙】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可以调素琴 素:
(2)谈笑有鸿儒 鸿:
(3)因面峰腋寺 面:
(4)乐天既来为主 既:
8.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表现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爱莲说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 淤( )泥
洗濯( ) 不蔓(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周敦颐( )
2.默写古诗文。
(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 , 。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严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3)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4)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 , 。”
(5)(2024临夏州中考)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牡丹衬莲,“牡丹, ;莲, ”表达了自己不慕富贵名利的美好品质。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3)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
染:
(4)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5)中通外直 通: 直:
(6)亭亭净植
亭亭:
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8)陶后鲜有闻 鲜:
(9)予谓菊 谓:
(10)宜乎众矣 宜:
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不蔓不枝
蔓:
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同予者何人?
6.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爱莲说》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2)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3)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有人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观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中考题型演练
【甲】《爱莲说》全文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发出芳香。
8.解释下列加点词。
(1)濯清涟而不妖 妖:
(2)出淤泥而不染 染:
(3)来岁不改其性也 岁:
(4)兰甚似乎君子 甚: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而不思则罔
C.士之才德盖一国/盖以诱敌
D.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即更刮目相待
10.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1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是典型的类比手法。【甲】文中周敦颐以“ ”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乙】文中黄庭坚以“ ”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用原文语句填空)
(2)【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竹枝词》《秋词》《乌衣巷》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世称“濂溪先生”。
◆文章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简陋的居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结构图示
陋室铭何陋之有
爱莲说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比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异同
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中,常将相同题材、相同(类似)人物、相同作者等有某些相似点和联系的文言材料放在一起,要求对材料进行比较,一般从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材料中获得的不同感受和启示等方面综合设题。中考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要求从某个方面进行异同比较,或者明确指出不同,并结合文言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技法点拨:①结合文章标题,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言材料写了什么事,作者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②根据题目中的提示,从文中筛选语句。③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