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元勋、奠基”等重点字词,积累词汇量。
2. 学会运用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提升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引用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在研读文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提升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邓稼先为国家核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邓稼先的主要事迹,把握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2. 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的深层内涵。
2. 体会作者在朴实文字中蕴含的对邓稼先深厚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珍贵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提问引导:“同学们,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英雄,他就是邓稼先。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了解他的故事。”由此引出课题《邓稼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振宁,强调他与邓稼先的深厚情谊,如他们曾是同窗好友,共同在美国留学等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 背景说明:说明文章创作于1993年,当时邓稼先已病逝,杨振宁怀着崇敬与悲痛之情写下此文,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邓稼先个人的缅怀,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科研精神的歌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 自主阅读,标注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如“元勋(xūn)、奠基(diàn)、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昼夜(zhòu)、昆仑(lún)、挚友(zhì)、可歌可泣(qì)、鲜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当之无愧(kuì)、家喻户晓(yù)、锋芒毕露(lù)、妇孺皆知(rú)”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 梳理内容,划分结构: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时间线、人物事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学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的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中国百年屈辱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突出其求学和科研之路;第三部分,通过与奥本海默对比,展现邓稼先的性格品质;第四部分,体现邓稼先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和他的民族自尊心;第五部分,描述邓稼先在艰苦条件下成功领导科研工作的事迹;第六部分,总结全文,高度赞扬邓稼先的一生。
(四)精读课文,人物分析(15分钟)
1. 小组合作,探究形象:教师提出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他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例如,从“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可以看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从“在戈壁滩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他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参与每一次实验”,能体会到他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教师总结归纳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人物形象特点,并板书。
2. 分析手法,体会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刻画邓稼先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忠厚平实、谦逊朴实;还运用了引用手法,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渲染了科研工作的艰苦,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教师通过具体语句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研读课文,体会情感(8分钟)
1. 深入研读,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章,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邓稼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圈画出表达情感的语句,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等,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美和怀念之情。
2. 联系背景,领悟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创作背景,思考作者情感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不仅是对个人的情感,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敬意,以及对伟大祖国蓬勃发展的自豪之情。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的深层内涵。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 展示事迹,引发思考:教师展示其他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事迹,如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家与邓稼先的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他们都具有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科学家的精神?”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感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堂小结(3分钟)
1. 回顾内容,强化理解: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等,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2. 强调意义,升华情感:再次强调邓稼先精神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八)布置作业(4分钟)
1. 背诵积累:背诵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积累优美语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 写作训练: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刻画一个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通过写作训练,巩固学生对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
1. 人物形象:爱国 奉献 忠厚 朴实
2. 写作手法:对比 突出品质
引用 增添底蕴
3. 作者情感:崇敬 赞美 怀念
六、教学反思
1. 优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原子弹爆炸视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文章深层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教师的引导还不够细致和全面;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讨论时间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文章的情感和内涵理解,要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表达时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