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产业转移
创新飞地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通常是飞出地为获取创新资源与要素而在飞入地设立研发与孵化平台,地区之间通过构建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共赢。伴随创新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兴起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飞地模式在国内迅速蔓延,不断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中出现,如汉中科创中心(位于陕西西安)、黄冈科创中心(位于湖北武汉)等。下图是我国城际创新飞地联系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创新飞地的飞出地和飞入地之间( )
A.产业上下游环节联系更密切 B.生产成本差异决定转移方向
C.由欠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D.受区域交通条件制约更明显
2.创新飞地飞入地的数量增长较飞出地慢,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科技水平 C.政府政策 D.产业基础
3.长三角城市群以其内部城市间的创新飞地联系为主,主要是由于( )
①地理位置的邻近性 ②城市职能的相似性
③技术的关联性 ④城市层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共用基础设施 B.加强相互竞争
C.靠近原料产地 D.获取邻厂信息
5.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本地区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
A.管理经验 B.科技 C.原料 D.廉价劳动力
6.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因素中,以下因素分别对应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是( )
①优惠的税收政策 ②劳动力成本上升 ③市场广阔 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东数西算”工程作为我国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又一项重要战略工程,已正式全面启动。所谓“东数西算”,就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西部地区承接数据中心建设的原因,不包括( )
A.土地资源丰富 B.能源资源丰富
C.劳动力价格低 D.输电技术水平高
8.“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
A.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B.扩大我国西部新能源的开发
C.有利于消除我国东、西部差距
D.有利于东部地区算力水平的提高
下图为2001—2018年我国部分地区间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统计曲线图(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黄河中游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的特征是( )
A.承接的产业在持续增长
B.承接产业转移的年际变化最大
C.前期产业转出,后期产业转入
D.后期承接产业转入的波动减小
10.2007—2013年工业产业相对转移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是( )
A.加剧人口流出 B.增加就业机会
C.改善环境质量 D.减少黑土冲刷
11.2013年以后南部沿海工业产业相对转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智能化发展 B.劳动力成本降低
C.国家政策支持 D.市场需求多样化
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下图为世界四次制造业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 )
A.转移周期逐渐的缩短 B.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
C.自然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D.第三次以第三产业为主
13.下列能促进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战略是( )
A.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全球市场
B.提高产品价格,保持价格优势
C.促进居民消费,带动国内产能
D.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的部分跨国企业逐步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下图为中国与东南亚五国人口结构对比图。
材料二:2020年,越南以近3%的GDP增速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97年以来,越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证工业区的集聚发展,并提出了“2050愿景”,明确打造胡志明市、河内市以及岘港市等重点经济区,在经济上发挥主导性增长极作用。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越南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特殊的贸易优惠政策和额外关税减免优惠。下图为越南工业区分布示意图。
(1)说明与中国相比,东南亚五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2)分析越南工业区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3)有人认为未来越南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你是否赞同,并简述理由。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同时,重点发展了信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从而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产生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材料二:衰退性产业转移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被动外移;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其原地区仍属于成长性产业,为了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主动转移。目前,在邻近国家劳动力、土地比较优势凸显情况下,我国部分衰退的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但新兴产业却没有发展壮大,新旧产业交替断裂,埋下了“制造业空心化”的隐患。
材料三:近年来,国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腹地(包括经济腹地、人口腹地、产业腹地等)、从中心城市向周边腹地有序转移,不仅涉及制造业,还包括高科技、新能源等领域,有计划地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下图为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示意图。
(1)指出“制造业空心化”会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简述为避免我国“制造业空心化”应采取的措施。
(3)说明我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应具备的优势。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通常是飞出地为获取创新资源与要素而在飞入地设立研发与孵化平台,地区之间通过构建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共赢”可知:创新飞地中飞出地缺少创新资源和研发条件,而飞入地具备此条件,故飞出地为缺少技术、人才的欠发达地区,而飞入地为技术、人才丰富的发达地区,即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和项目聚集的发达地区设立产业园区,所以技术、人才和项目等创新资源与要求决定转移方向,故B错误,C正确;飞入地和飞出地距离较远,不利于产业上下游环节联系,A错误;在飞入地开展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最终将新孵化项目导流回飞出地,实现产业化落地,受区域交通条件制约小,D错误。故选C。
2.答案: B
解析: 根据前题分析可知,创新飞地的飞入地技术发达,人才众多,故等级高数量少,而飞出地则相反,所以制约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飞入地的因素就是科技水平,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答案: C
解析: 根据前题分析可知,创新飞地主要是为获得创新技术与人才,在飞入地(发达地区)设立产业园区,实现地区之间合作机制,所以飞地之间联系的首要因素就是技术与人才;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具有地理位置临近的特征,①③正确;创新飞地模式中飞出地主要是为了获取飞入地的创新资源与要素,说明两者职能差异明显,城市职能相似度低,②错误;从飞地联系结构示意图可知,像北京、深圳的飞地联系层级与长三角层级一样多,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 A
解析: 筑巢引凤阶段各企业可以共同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公共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提高利润,A正确;据图可知,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各企业不是同类企业,它们具有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不会加强相互竞争,B错误;据图可知,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各企业不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不需靠近原料产地,C错误;单纯为了获取邻厂信息而入驻产业园区成本较高,必要性不强,故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5.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第二代产业园区主要发展IT产业基地,属于技术导向型,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到第二代产业园区,由于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失去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因此D符合题意;随着珠三角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逐渐升级换代,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科技,故AB与题意不符;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原料要求不高,原料优势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 C
解析: 促使产业转移的推力是当地的条件变化使该产业变得不适合在此继续发展,而拉力则是吸引该产业离开目前的所在地。由此分析可知,优惠的税收政策能够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前往该地,对应的是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成本,对应的是推力;市场广阔能够使企业转移至该地进行生产,对应的是拉力;某地环境污染使生产环境恶化,促使企业迁出,对应的是推力。结合各个选项分析可知,②③能够对应推力和拉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价格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低,能源资源丰富,有利于承接数据中心建设,ABC不符合题意;东部地区输电技术水平高,输电技术水平高不是西部地区承接数据中心建设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 A
解析: 有利于减小我国东、西部差距,但不可能消除,C错误;有利于西部地区算力水平的提高,D错误。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A正确;属于技术指向型,与新能源的开发无关,B错误。故选A。
9.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黄河中游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统计曲线整体来看,多为正值,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承接产业转移程度在2007年以前波动上升,在2007年以后波动下降,相对其他两个地区,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后期的波动减小,综上所述,故D正确,ABC错误。
10.答案: B
解析: A.会减少人口流出,故A错误;B.2007一2013年东北地区工业产业转移以转入为主,能够促进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故B正确;C.可能会降低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故C错误;D.工业发展对黑土冲刷直接影响小,故D错误。
11.答案: A
解析: A.2013年以后南部沿海出现了产业回流现象,主要是由于工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故A正确;B.南部沿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并没有下降,故B错误;C.国家政策一直支持南部沿海发展,故C错误;D.市场需求多样化,不一定会吸引产业回流,故D错误。
12.答案: B
解析: 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转移周期在逐渐缩短,A错误;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B正确;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是一个不断追逐低劳动力成本的过程,随着全球制造业主要承担国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就会寻求新的低成本区域,因此,影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不是自然资源、第三产业,CD错误。故选B。
13.答案: D
解析: 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较高,同时市场饱和,技术优势不明显,因此我国制造业不应再依赖劳动力优势,而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产品研发,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D正确。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无法继续扩大生产规模,A错误;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价格上会失去优势,无法保持价格优势,B错误;现在国内产能已经较高,C错误。故选D。
14.答案: (1)东南亚五国劳动力工资成本低;东南亚五国的人口结构更为年轻化,未来劳动力人口增速快于中国。
(2)分布格局:南北多,中间少;多沿铁路线(或港口)分布。原因:政府政策引导;南、北部产业基础好;南、北部地形平坦,腹地较广(或中部狭窄,地域间交通联系不便);南、北部水、陆交通便利。
(3)赞同:越南在国际贸易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越南的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中国低;伴随着产业转移,越南的就业机会增多;越南的政策扶持。不赞同:越南承接的多为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体系不完善;越南科技水平较低。
解析: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中国,东南亚五国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工资成本较低;材料一图中显示东南亚五国人口结构更显年轻化,中国的老龄化将逐渐严重,因此东南亚五国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增速比中国要快。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越南南部和北部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面积较为宽广,因此腹地较广,且南北部区域的产业基础较好,南北区域靠海,因此水运交通便利,且图中显示有铁路接连南北,因此陆上交通也便利,因此南北部区域的工业集中且多,而中部区域多山地且狭窄,分布较少;由于铁路和海上海运的便利,工业基本分布在铁路沿线和港口区域内。除外还受到越南政府政策的导向影响。
(3)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越南在国际贸易的地位逐渐地升高,处于有利的地位,且越南未来年轻劳动力将增多,由于目前经济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廉价,较中国低,且随着各行业产业的转移,越南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导致越南的经济不断的上升,材料显示越南的优惠政策较大,因此赞同也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越南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因此承接能力较低;且大多承接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利润较低;基础设施设备较差,技术较为落后;产业的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形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难以体现,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水平也比较低,因此可能成为不了下一个“世界工厂”。
15.答案: (1)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增加对外依赖;降低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就业机会,扩大收入差距,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2)减少产业向国外转移;衰退性和扩张性产业转移并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引导(资金、技术和部分制造业、高科技、新能源等)产业向有条件的腹地有序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3)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国家在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资源丰富;人口数量较大,市场潜力大;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要扎实。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