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 《邓稼先》教案
教学板块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 等成语;通过朗读、品味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提升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把握结构,培养逻辑思维;深入思考邓稼先精神品质,培养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美之情,感受情感美;赏析朴实又深情的语言风格,提高审美鉴赏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邓稼先生平事迹,感受其无私奉献精神,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邓稼先事迹与精神品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的作用;领悟对邓稼先高度评价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有感情朗读,感受情感基调,体会语言魅力。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问 题引导法:设置针对性问题,引导思考,激发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视频,展示震撼场景,提问:“看到这一幕,大家能想到那些为我国核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弹相关知识及背后的科研人员。 介绍邓稼先简介,简要提及他的生平与成就,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如 “元勋”“奠基”“选聘”“谣言”“背诵”“昼夜”“昆仑”“挚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 等,教师简单讲解重点字词含义。 检查预习情况,可通过提问、听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字词掌握程度。 默读思考文章写了邓稼先哪些事迹、小标题及作用,教师可提示学生从时间、事件等角度梳理。4.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文章通过六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邓稼先的生平与贡献,如从中国百年屈辱到崛起引出邓稼先,介绍其生平、与奥本海默对比等,各部分相互关联,共同塑造邓稼先的形象。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 分钟): 研读第一部分,提问:“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与邓稼先的关系,理解其所处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时代背景与个人的紧密联系。 研读第二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与贡献,提问:“从这些经历中,能看出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强调其爱国、奉献等品质。 研读第三部分,对比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组织小组讨论:“两人有何不同?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理解对比突出邓稼先朴实、谦逊、奉献精神的作用。 研读第四部分,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自豪感与对稼先的骄傲之情,体会作者情感。 研读第五部分,分析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表现,提问:“‘我不能走’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6. 研读第六部分,理解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评价语句的深刻内涵,感受邓稼先精神的伟大。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 分钟): 1. 出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含义和表达效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完善,从语言表达、情感传递、人物塑造等角度体会作者情感及邓稼先精神。 课堂小结(2 分钟): 1. 学生回顾所学,谈对邓稼先的认识和感受,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 2. 教师总结,强调邓稼先精神,如爱国、奉献、谦逊、勇于担当等,鼓励学生以其为榜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这些品质。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段落,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 2. 查阅资料,写 500 字左右读后感,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3. 仿照本文写法,为身边优秀人物写小传,突出精神品质,通过模仿写作,提升写作能力和对人物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对邓稼先精神品质的理解感悟,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难理解语句,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