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细胞增殖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6.1细胞增殖课件(共44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25 15: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6.1细胞的增殖
大象与小老鼠
1、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无明显差异。
既靠细胞分裂使细胞的数量增加,又靠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问题探讨 (教材110页)
植物体
细胞
组织
器官 
一、细胞增殖:
多细胞生物:以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个体。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方式:
细胞分裂
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连续的过程。
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
二、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甲→乙
乙→甲
甲→乙→甲
分裂间期
分裂期(M期)
阶段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


G1期
S期
G2期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小时)
细胞类型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细胞周期
蚕豆根尖细胞 15.3 2 17.3
小鼠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
人的肝细胞 21 1 22
人的宫颈癌细胞 20.5 1.5 22
① 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相差较大,
分裂间期持续时间较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持续时间较短,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由表可以看出:
② 细胞的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准确理解“细胞周期”
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后的细胞一般不再分裂,也没有细胞周期,如神经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等);
②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时间不同。







子细胞
分裂间期 :
G1期:
S期:
G2期:
DNA的复制( DNA合成期 )
DNA合成终止,RNA和蛋白质合成量逐渐减少 ( DNA合成后期 )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 DNA合成前期 )
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间期:90%—95%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分裂间期结束后,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90%—95%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分裂间期结束后,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核仁
染色质
核膜
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消失、核仁解体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三、有丝分裂
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消失、核仁解体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着丝粒
纺锤丝
染色体
(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
(圆柱状或杆状)
分裂期
复制
螺旋缠绕
缩短变粗
染色质
(细丝状)
分裂间期
姐妹染色单体,各有1个DNA
分开
染色质和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是什么关系?
2条染色体
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清晰
赤道板是用来描述位置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清晰
赤道板是用来描述位置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染色体
后期:
①每个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②纺锤丝牵引相同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后期:粒裂数增均两极
后期:
①每个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②纺锤丝牵引相同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后期:粒裂数增均两极
子染色体
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细胞板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细胞板
核膜
细胞板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有丝分裂结束
核仁
染色质
核膜
有丝分裂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分裂期
分裂
间期
DNA
染色单体
染色体
数目
位置
形态
示意图
C
E
A
D
C
B
C
E
A
D
B
有丝分裂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








分裂期
分裂
间期
DNA
染色单体
染色体
数目
位置
形态
示意图
C
E
A
D
C
B
散乱
分布
散乱
分布
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整齐排列在赤道板
进入子
细胞
5
8
7
6
4
3
2
1
请按照植物有丝分裂的过程进行排序
4 -1 -2 – 6 – 5 – 8 – 3 – 7
分裂间期
着丝粒
中心体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染色体的复制
DNA的复制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间期(初)
分裂间期(末)
1、分裂间期
1条染色质
1条染色质
着丝粒
染色单体
分裂间期(初)
分裂间期(末)
复 制
(含两个染色单体)
分裂间期(末)
1条染色质
2、分裂期
前期
1条染色体
高度螺旋化
(含两个染色单体)
分裂间期
2、分裂期
前期
②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③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①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1)前期
前期
中期
②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可见
①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细胞
 中央的赤道板上
(2)中期
赤道板
中期
后期
(含两个染色单体)
1条染色体
2条染色体
(无单体)
中期
后期
①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②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3)后期
染色体平均分配,形成两组均等的染色体
后期
③纺锤体消失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4)末期
④细胞膜向内凹陷,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两消两重现”
思考·讨论
1.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比,在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和DNA 数量的变化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
时期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数量 DNA数量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组成
不变
不变
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不变
不变
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成两个,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加倍
不变
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
末期结束后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亲代相同
项目 名称 不同点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末期子细胞的分开
植物 细胞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在赤道板部分出现细胞板,并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
动物 细胞 由已经复制的,移向两级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分隔成两个细胞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内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
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 后, 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由于染色体上有 ,因而在生物的 之间保持了 的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经过复制
平均分配
遗传物质
亲代与子代
遗传性状
一条染色质复制前后,着丝粒分裂后的变化 (表格)
染色质/体 DNA 染色单体 图解
复制前
复制后
着丝粒分裂后
1
1
0
1
2
2
2
2
0
染色体与DNA、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复制
着丝点分裂
___条染色体
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___个DNA
___条染色体
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___ 个DNA
___条染色体
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___个 DNA
1
0
1
1
2
2
2
0
2
注意:染色体数 = 着丝粒数 DNA数 = 线条数
染色体复制后才有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又无染色单体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复制
螺旋
排列
分裂
解螺旋
染色体 1 1 1 2 2----1
DNA 1----2 2 2 2 2----1
单体 0----2 2 2 0 0
2N
2N
4N
4N
4N
4N
2N
2N 4N
0 4N
4N
4N
4N
0
0
4N
2
4
数量 (N)
0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时间
染色体
行为变化
分裂间期
染色体
DNA分子
分裂前期
分裂中期
分裂末期
染色单体
分裂后期
后期暂时加倍
复制后,着丝粒分裂前才有
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
说明
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DNA含量为2n
无丝分裂
1、过程:核先延长,后缢裂为二,同时质中央缢为两个子细胞。
2、特点: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
3、实例:蛙的红细胞分裂
核裂——质裂——细胞分裂;
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1.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与细胞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从物质运输的效率看,细胞为什么不能太大?
3.细胞越小,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那么细胞是越小越好吗?
细胞越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
细胞模型的边长/mm 表面积/mm 体积/mm 表面积/体积 葡萄糖扩散的深度/mm 物质扩散体积/整个细胞的体积
2 24 8 0.5
4 96 64 0.5
8 384 512 0.5
3
1.5
0.75
0.875
0.58
0.33
细胞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细胞不是越小越好,因为细胞中有众多的必需物质和细胞器,细胞太小,就没有足够的空间,细胞就不能进行相应的生命活动,发挥出相应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