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5 14: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
掌握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城市自治产生的影响




欧洲庄园
基督教会
《民法大全》
俄罗斯教堂
左侧图片反映了欧洲的哪一时期?反映了该时期的哪些方面?
时空坐标
目录

一、西欧封建社会
Part One.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Part Two.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Part Three.

四、习题检测
Part Four.
西欧封建社会
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古时期
历史概念
中古欧洲:在日耳曼、基督教和罗马因素的基础上,西欧产生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在东欧,拜占庭者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对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兴起,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形成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产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二)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
⑴原因:
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⑵内容:
①内涵: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③义务:
②权力:
一、西欧封建社会


如何理解?
(1)社会动荡:在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国王将土地分封给亲兵和亲信,以及制度部分自由的日耳曼农民。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兵役的压迫,自由农民逐渐破产。为保证兵源,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大体依照这-模式层层分封。8世纪后封君封臣制度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2)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同地区之间联系薄弱,封建主从国君那里取得特权,成为所得土地实际的统治者。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帝王
大封建主
小封建主
农民
给予土地和保护
给予土地和保护
提供农耕土地
效忠和提供军队
效忠和服兵役
服劳役和耕种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材料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 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阅读材料和图片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权力、义务和特点
权力:各级封建主事实上占有土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3)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层级间相对独立;双向契约的关系。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4)影响:
积极: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推行,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
④体现出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
消极:
封建主独立行使权力,造成王权较弱,分裂割据(权力被封臣和教会分走)。
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思维点拨
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有何异同
(1)同:都是有条件的分封,诸侯或封臣者要对君主或上级领主效忠,享受封地内的一些权力,并履行一定的义务,维护君主或领主的统治。
(2)异
①所处时期及社会性质不同:西周分封制正式确立于奴隶社会;西欧封君封臣制大致确立于8世纪上半叶的封建社会。
②维系形式不同:西周分封制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来维系;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依靠忠诚来维系,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更易导致割据。
③主从关系不同:西周分封制主从关系是从最高级到最低级一以贯之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
VS
(1)庄园概念:
指乡村的田园房舍。中世纪出现带有防御设施的庄园宅邸,大厅为庄园主的会议厅和佃户集会的场所。
(2)庄园兴衰:
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14世纪后衰败。
(3)庄园性质: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材料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上述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农业经济组织是什么?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
自由农
农奴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②法律上自由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②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③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①提供农民土地;②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③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4)庄园内容: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观察这幅图片,分析图片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庄园的土地、果园、森林和草地,草地可供放牧。除领主的房子外,还能够看到教堂、堂区神父的房子、谷仓、磨坊、铁匠铺、烘烤间等,设施齐全。
(2)这说明庄园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性质),掌管着从生产到精神等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几乎所有方面。
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材料二 随着庄园制度的发展,农奴渐渐地受领主的司法权管辖......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布莱恩蒂尔尼《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三 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维护庄园的秩序;自由农、农奴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特权。
阅读材料概括庄园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6)影响:
积极:①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社会提供经济基础;②政治:维持基层秩序。
消极:①带有相对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②激化阶级矛盾。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基本特征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5)庄园特点:
①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政治上:领主独立行使权力,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统治管理相对独立。(拥有司法权、征税权、政治统治权)。
③思想上:教会控制精神生活。
④军事上:有一定的自卫防御功能。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一)王权衰而复兴
1.背景:
(1)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3.影响:
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维点拨
中古西欧王权为何会衰而复兴
(1)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封君封臣关系松动。
(2)庄园制的衰微、战争技术的进步、旧贵族军事功能的削弱等,促使大批中小封建主离开庄园和军队去投靠国王,到政府做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
(3)市民阶层势力成长、壮大,在其大力支持下,西欧各国的君主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有利于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
【思考】阅读教材,概括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政治稳定
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




提供稳定环境
工商业复兴
耕地面积增加
动力技术进步
直接推动力
剩余产品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一)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1.城市的兴起:
“量”
“质”
英国议会的起源
在英国,“议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谈话”,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1264年和1265年,英国两次召开议会,其中1265年的议会代表中,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此后的议会都以该年的议会为榜样,那届议会因此被后世称为“模范议会”。1343年,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阅读这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古时期英国议会作用的理解。
议会的出现是中古西欧政治上的重大变化之一,议会是国王与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寻求合作以统治国家的平台,扩大了王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表达不同等级的诉求。
图解]英国议会的起源与发展
1215年
英王签署《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1295年
“模范议会”召开,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
1343年
议会分为上院(贵族)和下院(骑士和市民),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国家事务,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教材深挖
(1)背景:
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繁荣。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②领主剥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2)方式: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3)影响:
博洛尼亚大学
巴黎大学
牛津大学
①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③政治: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一)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2.城市自治:
情景探究
中世纪的城市自治
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的众多城市成为逃亡农奴心中的圣地,同时大批手工业者也进入城市。所有想成为市民的人,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会借助城市共同体制定和约,保护诸如商业等利益。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市民为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甚至发动起义,争取自治。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这支由市民集结成的新社会力量,最后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市民“最后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的理由
(1)政治上:市民阶层崛起,成为新的社会力量;贏得自治权,成立共同体。
(2)经济上:城市经济的发展。
(3)思想上:倡导自由与平等。
(二)基督教会的壮大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⑵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⑶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⑴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征收什一税。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同时也说明罗马教权势力达到顶峰。
1.地位: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教皇英诺森三世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因税额为纳税人收获物及其他收入的十分之一而得名
教材深挖
中古西欧的“三种人”(绘画作品)
观察这幅图片,对图片信息进行解读。
(1)图片中,左边的僧侣似乎正与居中的顶盔戴甲的骑士交谈,他们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右边的农民手执铁锹,则被挤到一边,只能聆听面无资格加入对话。
(2)这副绘画作品非常生动地反映了中古欧洲的社会构成以及农民的低下地位。
[拓展]中古西欧社会结构呈现明显的等级化转征。僧侣等教会人士被视为第一等级;国王及封建主是第二等级;农民和农奴被视为第三等级;除此之外,手工业者和商人、妇女没有被纳入等级序列。
拜占庭与俄罗斯
三、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6-7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统治区是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
仍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对财产、买卖、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法律
1.帝国兴盛
(1)经济发展: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发展重要的城市,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领土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扩张意大利等地。
(3)法律贡献: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贡献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
是公元6世纪早期,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时期颁布的。
内容:涵盖了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体系
原则:君权至上,君权神授
地位:罗马法体系的完备阶段
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教材深挖
《法理概要》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为: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话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以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一一法学阶梯》
仔细阅读材料,分析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关系。
(1)从材料来看,市民法是每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而万民法是符合自然理性、适应全人类的法律。就罗马帝国的情况而论,市民法指与罗马公民有关的法律,万民法主要适用于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两者都是罗马帝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市民法与万民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二者共同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对市民法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有利于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
三、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2.帝国衰亡
(1)原因:
①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②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盾矛。
(2)过程:
①6世纪中期之后,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②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
③奥斯曼人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
④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三、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
(二)俄罗斯的发展
1.基辅罗斯:①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②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
国家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
2.莫斯科公国:
①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
②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3.沙皇俄国:
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为冕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情景探究
莫斯科公国的“双头鹰”国徽
右图中的“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的徽记的一部分,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原国王的弟弟逃亡,后将其女儿许配给了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双头鹰徽记由此成为莫斯科公国国徽。
莫斯科公国使用“双头鹰”国徽的目的是什么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通过联姻的方式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精神遗产,使用“双头鹰”国徽意在彰显其正统地位。
[拓展]受拜占庭文化、蒙古人统治及险恶生存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极具扩张性;受东方专制文化的影响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俄罗斯形成了极具扩张性的以沙皇为核心的专制制度。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形成背景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内容、义务和权力
庄园与农奴制度:领主自营地、农民份地、庄园法庭
政治新变化:王权的加强
中世纪的城市:兴起条件、城市自治、影响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 政治、经济、思想
拜占庭
俄罗斯
由来与强盛
《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新法典》
走向衰亡
伊凡四世 改革
扩张
本课小结
巩固练习
1.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材料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 )
A.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局面
B.教会控制导致科技落后东方
C.基督教控制社会精神生活
D.科学家放弃信仰基督教教义
C
2.在中世纪,西欧领主一般只允许庄园内部之间的男女结婚,一个农奴想要同外部的人通婚,必须向领主缴纳婚姻税。农奴在法律上处于无权地位,但如果农奴有了自己的子女和家属,领主一般会同意其遗产继承,但要向农奴索取继承税。庄园主的这些做法( )
A.体现出庄园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
B.减弱了封建领主对农民的剥削
C.反映了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呈现普遍化
D.意在维护庄园内部秩序的稳定
D
3.服饰是拜占庭人认知“自我”与“非我”的重要标识物。在拜占庭人眼中,某些穿戴只属于所谓的“野蛮人”,拜占庭人“应该在服饰上超越其他民族,就像在财富和智慧上超越他们一样”。这种服饰文化实施的根本目的是( )
A.营造民族的差异性
B.维护帝国世界体系
C.凸显文明的优越性
D.彰显身份的独特性
B
4.1243年,因温彻斯特教区主教人选,亨利三世同教会产生了争执,牛津大学法学院公开支持国王并展开了合法性论证。1290年,牛津大学法学院选派民法家为爱德华一世苏格兰王位之争提供合法性支持。这反映出,牛津大学( )
A.推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
B.借助王权兴起对抗教权
C.获得高度自治发展空间
D.助力英国政治权力调整
D
5.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
C
6.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D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