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4.4 保护土壤(课件 39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4.4 保护土壤(课件 39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3-20 09:22: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4.4保护土壤教学设计
课题 4.4保护土壤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5节,教材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和我国的土壤资源,关注世界和我国土壤资源面临的严重危机,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树立防止土壤污染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向上的,稳定的情感,从而树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态度责任:增强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重点 影响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因素;保护土壤交流的主要措施;
难点 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主要措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夏银川白芨滩的真实写照。如今,站在白芨滩沙丘远眺,148万亩的自 然保护区内,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成片的柠条和灌木郁郁葱葱。白芨滩的变化说明保护土地资源是多么重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壤的价值 1、土地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环境中能够供人们使用的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植物直接依赖土壤才能生存与生长。 人和动物以植物 或其他依赖于植物的动物为食。 2、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植物生长: 肥沃的土壤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 (1)黑土:黑土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2)紫土:紫色土肥力相对较高,除了旱地粮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红土: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树、甘蔗和柑 橘等; (4)黄土: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3、人类对土壤的改造: 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更显宝贵。 事实上,比较适合农耕的土地不足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土壤的形成需花很长的时间,几百年的时间只能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深厚肥沃、适合耕作的土壤是经历了几千年才逐渐形成的。 人类在长期利用土壤的过程中改变 了土壤。人们在低山丘陵修建了层层梯田,将沼泽变成肥土沃壤,在干旱区的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来营造片片绿洲。 由于人们的耕作,出现了水稻土、菜园土等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土壤 类型。二、土壤的污染 1、土壤的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 降,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的价值降低: 当土壤遭受污染、失去肥力或遭受风和水的侵蚀而流失时,土壤的价值就会降低。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 (2)有害物质危害生物体: 土壤污染还会导致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会中毒。如果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如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 3、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土壤表面不断堆放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4、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 (1)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这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2)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 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 (3)废水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 (4)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5)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6)土壤板结。 讨论交流:1)会引起当地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参考:农药化肥污染、白色污染、乱堆垃圾、污水乱排放、有害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等。2)针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管理,加强土壤污染监测,等。视频:白色污染三、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流水、风、冰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 沉积,造成水分和土壤资源损失的现象。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山采矿等人类行为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就是土地沙漠化。 4、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 世界上土壤每年流失约240亿吨。我国流失约50亿吨以上。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地表土。 近年来由于积极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状况有显著改善。与2011年相比,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4%。全国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 %提高到2022年的72.26%。 探究实践:探究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P170-171)结合下表:可得结论: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 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四、土壤的保护和治理 1、全球土壤资源现状: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还是缺乏可利用的土壤资源。 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分布和含水 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约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2、我国土壤资源现状: (1)可利用土壤资源缺乏: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km2 。耕地、林地、草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0%。除了耕地、林地、草地,我国还有大量沙丘、戈壁、海拔3000 m以上的难以利用的土地。 (2)土壤资源各地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低缓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3、重视土壤资源的保护: (1)重视土壤资源的保护: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有些地方出现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土壤问题。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12月5日定为世界土壤日,旨在关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管理土壤资源。 (2)土壤保护的措施: 土壤保护就是进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坏。 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等。 ①因地形耕作:根据地形或沿等高线开垦耕地,这有助于减缓过多降水的冲刷并避免土壤的流失。 ②保护性耕作: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和覆盖在它上面的植物的损害。 ③轮作:在一块地上每年种植不同的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和棉花,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在种植这些作物的第二年,农民就会换种一些只需要较少营养的作物,如燕麦、大麦或者黑麦。在第三年,农民就会种植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来恢复土壤的肥力。讨论交流:1)保护性耕作是怎样保护土壤的? 参考: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它通过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地表覆盖、作物轮作和多样化种植等措施来保护土壤。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从而增强土壤的生产力和稳定性。2)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为什么能恢复土壤肥力? 参考:大豆、苜蓿和花生等植物属于豆科,它们的根部通常具有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固氮。这样不仅减少了对化学氮肥的依赖,还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增加土壤肥力。视频:保护土壤的措施4、注重土壤修复: 土壤形成过程较为漫长,自净能力较弱。我们要注意保护土壤,防治土壤污染。 (1)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其中覆盖式客土法、深翻耕法是物理修复技术,植物吸取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土壤钝化修复技术属化学修复技术。 (2)增加绿化面积: 近20多年来,我国新增绿化面积数量较大,特别是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比较成功。 讨论交流: 1)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你认为当地存在哪些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耕地的现象? 参考:滥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占用优质耕地用于建造房屋、毁林开荒造田、土壤污染、土地抛荒,等;2)针对现状,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保护土壤的措施? 参考: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化学改良剂,植树造林,等。5、保护土壤资源,全民行动: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尤其是保护好耕地。 耕地保护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关乎14亿人生存问题,关乎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保护耕地资源、人人有责。 土壤的价值对人类来说是重要的,这一点农民会有很深的认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体会也是有深切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可能使学生对土壤重要性的认识可能有所减弱所以,提升学生对土壤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重点之一从土壤污染到保护土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土壤的污染和流失起到铺垫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认识,拟将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分开两块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先介绍土壤的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污染:现状、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水土流失现象在浙江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不严重些,但还是存在的通过黄土高原等例子来帮助学生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我国与全球基本类同,都存在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我国是土壤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虽然浙江相对好一些,但应引导学生从全局角度关注土壤资源的保护使学生了解土壤保护的一般措施,引导学生从身体力行的角度体会土壤保护,并能付诸于行动,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2、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B ) A.多吃粗粮;荤素搭配﹣﹣均衡营养B.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爱护环境C.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节约资源D.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低碳排放3、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D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4、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5、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参考:(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4.4保护土壤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
2、了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
3、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4、了解保护土壤交流的主要措施。
一、知识点梳理:
1、肥沃的土壤能 和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 、 ;
2、黑土、紫土、红土、黄土等类型的土壤中, 的肥力较最高;南方山区一般为 ,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还能种植 和 ;水稻一般适合种植在酸性较高的 中。
3、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 和过度开发。事实证明,良好的 覆盖,能够保持
,防止 ,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 、 和 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5、土壤保护就是进行 ,防止 ;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 、 和
等。
6、土壤修复技术包括 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和 修复技术。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
例题2、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
A.多吃粗粮;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B.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爱护环境
C.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节约资源
D.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低碳排放
例题3、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例题4、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例题5、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三、课后练习:
1、 以下几种土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有草的坡地 B.裸露的坡地
C.栽满果树的林地 D.长满野草的荒地
2、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
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
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C.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实用方便 D.厨余垃圾用塑料袋包装后,再填埋
4、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B.化学肥料和农药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5、“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
A.叶片能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植物的根能紧抓土壤,防风固沙
C.减少噪声,防治噪声污染 D.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6、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发生,下列措施对治沙可能造成不利的是(  )
A.南水北调 B.建防护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畜牧业发展
7、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 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 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 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 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 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8、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
A.关闭所有产生污染的厂矿企业 B.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有机化肥
C.禁止使用农用地膜 D.对污水灌溉区进行监测与管理
9、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的是(  )
A.人们更需要产品 B.人们更需要木材
C.人们更需要粮食 D.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10、化学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说法或应用正确的是(  )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
C.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D.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11、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m2) 蜱螨类(种/m2) 线蚓类(种/m2) 经虫类(种/m2)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产生____________ 污染。
12、我国的云南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但该省某些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然现象——“石漠化”,所谓“石漠化”是指岩石表层的土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土壤层越来越薄,最终底层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副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的耕地面积减少。
(1)你认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2)防止“石漠化”的根本方法是    。
13、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B坡维持原样(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A坡的比较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浙江省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14、当人们陶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垃圾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1)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活动,他们在居民小区里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没有将垃圾分类放置。下列不属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非常多
C.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2)如图是居民区附近小型垃圾中转站(小圆圈)的布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垃圾中转站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是   。
15、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厘米层含量都低于30~60厘米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供应 协调 水分 养分 空气
2、黑土 黄土(黄壤) 茶树 蔬菜 红土
3、污染 植被 水土 水土流失
4、耕地被蚕食 、 水土流失 、 土地荒漠化 盐渍化
5、土壤管理 土壤破坏 因地形耕作 保护性耕作 轮作
6、物理 化学 生物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A.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不符合题意;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符合题意;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不符合题意;.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A. 多吃粗粮、荤素搭配,有利于均衡营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会对大气和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都有利于节约资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 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都有利于低碳排放,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B 符合题意。
例题3、D
解析: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故D符合题意。
例题4、A
解析: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例题5、(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解析:(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三、课后练习:
1、B 2、C 3、B 4、A 5、B 6、D 7、B
8、D 9、D 10、C 11、数量 生物
12、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13、(1)水土 (2)大气(3)植树造林
14、(1)B (2)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15、(1)A(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9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4.4 保护土壤
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大地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我国土壤资源地基本状况;了解保护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了解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科学思维:关注全国和当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探究实践: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自然界中土壤的分布状况。
态度责任:增强保护土壤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责任感。
读图、填空:
复习:
砂粒
黏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植物
矿物质颗粒
空气
读图、填空:
复习:
大于
小于
根毛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复习:
读图、填空:
含氮无机盐
含磷无机盐
含钾无机盐

木质部
形成层
韧皮部
木质部
韧皮部
新知导入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夏银川白芨滩的真实写照。如今,站在白芨滩沙丘远眺,148万亩的自 然保护区内,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成片的柠条和灌木郁郁葱葱。白芨滩的变化说明保护土地资源是多么重要。
探究新知
一、土壤的价值
1、土地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环境中能够供人们使用的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植物直接依赖土壤才能生存与生长。
人和动物以植物 或其他依赖于植物的动物为食。
探究新知
2、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植物生长:
肥沃的土壤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
(1)黑土:黑土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
(2)紫土:紫色土肥力相对较高,除了旱地粮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红土: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树、甘蔗和柑 橘等;
(4)黄土: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
探究新知
3、人类对土壤的改造:
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更显宝贵。
事实上,比较适合农耕的土地不足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土壤的形成需花很长的时间,几百年的时间只能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深厚肥沃、适合耕作的土壤是经历了几千年才逐渐形成的。
人类在长期利用土壤的过程中改变 了土壤。人们在低山丘陵修建了层层梯田,将沼泽变成肥土沃壤,在干旱区的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来营造片片绿洲。
由于人们的耕作,出现了水稻土、
菜园土等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土壤
类型。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二、土壤的污染
1、土壤的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 降,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的价值降低:
当土壤遭受污染、失去肥力或遭受风和水的侵蚀而流失时,土壤的价值就会降低。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
(2)有害物质危害生物体:
土壤污染还会导致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会中毒。如果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如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3、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土壤表面不断堆放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探究新知
4、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
(1)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这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2)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 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
(3)废水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
(4)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5)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6)土壤板结。
污水横流
土地板结
思考讨论
1)会引起当地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针对土壤污染的现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农药化肥污染、白色污染、乱堆垃圾、污水乱排放、有害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等。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管理,加强土壤污染监测,等。
视频:白色污染
探究新知
三、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流水、风、冰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 沉积,造成水分和土壤资源损失的现象。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山采矿等人类行为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就是土地沙漠化。
探究新知
4、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
世界上土壤每年流失约240亿吨。我国流失约50亿吨以上。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地表土。
近年来由于积极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状况有显著改善。与2011年相比,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4%。全国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88 %提高到2022年的72.26%。
探究实践
探究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分别将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平放在木盒上;木盒的一端钉上与水
盆同高的木块,将两个木盒分别平放在水盆上,如图。
2)用两把喷水壶分别在土体中心上方20 cm处,均匀地给有草皮的
表土和裸土洒水。
3)水洒完后,比较两个水盆中的水量和沙量,并在表4.4-1中做记录。
探究实践
4)分别铲除两个木盒上的表土和裸土,再依次将另一块有草皮的表 土和另一块裸土平放在木盒上,然后使两个木盒倾斜30 ,再按上述步骤 3、4操作,并在表4.4-1中分别比较并记录裸土和有草皮的表土的水量和沙量。
较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很多 很多 较多 较少
探究实践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结合表 4.4-2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A为年降水量为346mm的情况下,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每公顷土地被雨水冲刷的泥土数量。B为陆地上20cm厚的土壤,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流失的时间。)
结论:
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 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土壤的保护和治理
1、全球土壤资源现状: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还是缺乏可利用的土壤资源。
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去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分布和含水 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约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2、我国土壤资源现状:
(1)可利用土壤资源缺乏:
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km2 。耕地、林地、草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0%。除了耕地、林地、草地,我国还有大量沙丘、戈壁、海拔3000 m以上的难以利用的土地。
(2)土壤资源各地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
低缓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的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
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探究新知
3、重视土壤资源的保护:
(1)重视土壤资源的保护: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有些地方出现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土壤问题。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12月5日定为世界土壤日,旨在关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可持续管理土壤资源。
探究新知
(2)土壤保护的措施:
土壤保护就是进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坏。
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等。
①因地形耕作:根据地形或沿等高线开垦耕地,这有助于减缓过多降水的冲刷并避免土壤的流失。
②保护性耕作: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和覆盖在它上面的植物的损害。
③轮作:在一块地上每年种植不同的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和棉花,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在种植这些作物的第二年,农民就会换种一些只需要较少营养的作物,如燕麦、大麦或者黑麦。在第三年,农民就会种植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来恢复土壤的肥力。
1)保护性耕作是怎样保护土壤的?
2)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为什么能恢复土壤肥力?
讨论交流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它通过减少土壤扰动、保持地表覆盖、作物轮作和多样化种植等措施来保护土壤。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从而增强土壤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大豆、苜蓿和花生等植物属于豆科,它们的根部通常具有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固氮。这样不仅减少了对化学氮肥的依赖,还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视频:
保护土壤的措施:
(点击图片播放)
探究新知
4、注重土壤修复:
土壤形成过程较为漫长,自净能力较弱。我们要注意保护土壤,防治土壤污染。
(1)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其中覆盖式客土法、深翻耕法是物理修复技术,植物吸取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土壤钝化修复技术属化学修复技术。
探究新知
(2)增加绿化面积:
近20多年来,我国新增绿化面积数量较大,特别是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比较成功。
敢将荒漠变绿洲
讨论交流
1)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你认为当地存在哪些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耕地的现象?
2)针对现状,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保护土壤的措施?
滥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占用优质耕地用于建造房屋、毁林开荒造田、土壤污染、土地抛荒,等;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粪便、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化学改良剂,植树造林,等;
探究新知
5、保护土壤资源,全民行动: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
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尤其是保护好耕地。
耕地保护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关乎14亿人生存问题,关乎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续发展;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保护耕地资源、人人有责。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
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
B
课堂练习
2、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与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
A.多吃粗粮;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B.就地焚烧秸秆;任意排放污水:爱护环境
C.分类放置垃圾,便于回收;尽可能循环使用教科书:节约资源
D.尽量步行或骑车上学,少用私家车接送;室内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低碳排放
B
课堂练习
3、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D
课堂练习
4、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A
课堂练习
5、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分解有机物
白色污染
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课堂总结
3、土壤资源流失
1、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全球、我国土壤资源分布不均
2、土壤污染
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4、土壤资源的保护
4.4 保 护 土 壤
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土地破坏
植树造林、退耕还田还草、严禁乱砍滥伐、严禁过度放牧;
保护性耕作,土壤修复,等。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复习本章全部相关主干知识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3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