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临朐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原理》 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潍坊市临朐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原理》 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05 21:48:23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第三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实验现象: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而铜片上没有实验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Cu片上有气泡产生失得Zn-2e-= Zn2+2H++ 2e-= H2↑负极正极Zn+ 2H+ = Zn2+ + H2↑有气体产生Zn片溶解一、原电池
1 定义: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第三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 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Cu片上有气泡产生(1)(2)2、原电池工作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金属(负极)通过外电
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二、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以)(可以)(可以)(不可以)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负极: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第一组实验(可以)(不可以)形成条件二:电极需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第二组实验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第三组实验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不可以)图中所示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
是原电池的判断电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C D EE思考: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Zn比Zn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uSO4 、CuCl2等设计成一个原电池。负极:
正极:
电解质溶液: 此电池的优点:
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电3、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两4、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1、前提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常见的化学电源干电池(NH4Cl糊状物为电解质)
负极(锌筒):Zn-2e—=Zn2+,
正极(石墨)2NH4++2MnO2 + 2e-=2NH3↑+Mn2O3+H2O
总反应:Zn+2NH4++2MnO2= Zn2++2NH3↑+Mn2O3+H2O银锌电池(电解质为KOH)
负极:Zn+2OH--2e-=Zn(OH)2
(或Zn+2OH--2e- =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
总反应:Zn+Ag2O+H2O=Zn(OH)2+2Ag
(或 Zn+Ag2O=ZnO+2Ag)讨论:钢铁的腐蚀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腐蚀原因:空气中溶解CO2的水分
酸性增强(形成电解质溶液)Fe和C构成原电池的两极Fe:负极C:正极四、金属的腐蚀和防护金属的防护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包括:
金属的 和 。本性介质金属越活泼越容易被腐蚀金属合金中活泼的金属易腐蚀例如:钢铁腐蚀介质对金属腐蚀影响很大: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接触腐蚀性
气体或电解质溶液,都容易被腐蚀如何防止金属的腐蚀?常用的金属防腐方法:1、刷油漆2、在金属表面包一层塑料3、选用油脂4、在金属表面镀一层耐腐蚀金属5、连接一种更活泼的金属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任务是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同时又是学习后面知识重要的基础。教材中通过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教学环节,将知识层层展示出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的内涵,通过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电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各类电池的结构;然后自主构建原电池。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生电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的电池,发现电池结构的共性。 (2)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经历探究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电池生电的原理。 (4)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西红柿、铁钉、铜钥匙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当然,这个实验也可以直接演示给学生,现在一般来说,班容量都比较大,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观察清楚,这个时候,用投影仪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学习目标
在新知识学习前,将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明确这节课到底学些什么,会有什么程度的发展。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投影
导入
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之前,用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定义。利用西红柿、铁钉、铜钥匙组成的装置,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
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投影仪效果会更好。?
探究
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用字幕显示的同时,设计一个典型的原电池装置,例如,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插入
Zn片与Cu片,然后接到电流计上。装置下面写出离子方程式:
Zn+2H+=Zn2++H2↑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习情景中信息更加丰富,以便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做好准备。
锌粒和铜片直接接触的实验现象可做成flash动画可解释锌铜原电池中锌粒也有气泡的原因——主成分锌作负极,杂质铜作正极。
实验、训练、研讨
?实验一:? ?1.实验内容:
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现象:Zn__,Cu片__,溶液的颜色___。? ?2.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 ??实验现象:Cu片____,溶液的颜色____。 ?3.实验内容:Zn片与Cu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 ??实验现象:电流计的指针__,溶液的颜色____。? ??实验二:? ??1.Zn片与Cu片分别插入不同的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 指针(偏转、不偏___。? ?2.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_。? ?3.将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相连,接到电流计上。?指针____。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学生掌握重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新知识。应该特别重视实验学习。通过实验,不仅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动画可以这样设计:标题是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盛有稀硫酸的玻璃槽中,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接到电流计上,并且设置一个能开、关的电键,溶液中不能观察到的离子,也以形象、可见的小球形式展现给大家。电键断开,锌片溶解,并且此处有气泡产生。电键闭合,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冒出,并且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看到锌片溶解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以氢气泡的形式冒出,当电键闭合的时候,可以看到电子的定向移动。?
归纳总结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1)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 ??(2)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2.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Powerpoint制作投影
拓展
演示卫星发射,拓展学生视野?
观看
可以利用Flash做成的动画来演示我国的实验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发射。以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电池应用的广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深深感到拥有高科技祖国的伟大,激发其爱国之情,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反思评价
理想的环境应当包括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景的创设对于知识的建构是很重要的,现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出现,更有利于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微观的知识不能直接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用Flash做成的动画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通过以上的分组实验,学生对原电池的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用动画的形式给以演示会有助于突破难点。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性,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这里的两个实验均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够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