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泗水县实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泗水县实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05 21:54:18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电解池碳棒 直流电源 导线 CuCl2 溶液 淀粉KI试纸 活动一、小组实验 实验1 将两根碳棒用导线相连插入CuCl2溶液中实验2 将两根碳棒用导线与电源正负极相连插入CuCl2溶液中特别注意观察电极上的现象活动一、小组实验电解1.电解: 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 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3.构成电解池的条件:①直流电源;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还原反应]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氧化反应] ②阴、阳
电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2.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④形成闭合回路。1.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导线和溶液 中分别有哪些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其运动方向如何?活动二、小组讨论3.利用学案上的示意图,标出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情况。尝试写出电极反应式。 2.这些带电离子移动到电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4 电解原理: (1)、电子的流向: 电子从外加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到电解池的阴极,再从阳极流回电源正极。(注:电子只在外电路定向移动,不能从溶液中移动)
(2)、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阳离子向 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 阳极移动.异性相吸 阳氧化、阴还原(3)、电极反应:4 电解原理: (4).产物的判断②用惰性电极(Pt、Au、石墨、钛等)时: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由难到易)是:阳极: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入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S2->I->Br->Cl->OH->NO3->SO42->F- 金属 > S2->I->Br->Cl->OH->NO3->SO42->F- 放电顺序阴极: Cu2+>H+
阳极: Cl- > OH- 将电解CuCl2实验后的两电极交换连接,再电解。观察并记录现象。两极现象 ?
两极反应?活动三、小组实验例. (2008全国II)下图是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
的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 a 和 b附近分别滴加一滴石
蕊试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定是 ( )
??? A.逸出气体的体积,a电极的小于b电极的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C.a 电极附近呈红色,b 电极附近呈蓝色
D.b 电极附近呈红色,a 电极附近呈蓝色1、标出图中电解池的阴、阳极。 2、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阳极: 4OH- — 4e - == O2 + 2 H2O↑1、标出图中电解池的阴、阳极。 2、写出电极反应式 练习小结电解池
电解的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原理,二是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都是电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原电池原理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解原理研究的是如何借助电能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从而使电能转换成化学能。教科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都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电解池”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体,通过电解氯化铜实验引出电解原理,又在理解电解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相关化工生产方面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部分知识由于学习时间较长,有些遗忘。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由于学生的实验技能较差,在电解氯化铜实验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认真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加以准确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电解产物的判断方法;(2)掌握电解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记忆,初步掌握电解池的原理,掌握用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2)通过理解闭合回路的概念,理解电解池中电荷的流动方向
(3)通过分组实验,研讨交流,理解电解池中的离子放电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投影背景图片材料。在引课时候选用图片资料,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英国化学家戴维在用铂电极电解熔融的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时发生的奇特的事情,在阴极附近产生一种银白色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这就是发现钾元素的过程。通过这一段科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动画模拟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原理。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明了在电解过程中,阴阳两极的变化,外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和内电路中的离子流向。清晰明了地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投影钾元素的发现过程
观看材料,积极思考
图片材料
实验
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原理
分组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注意事项
研讨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阴阳两极的变化,阴阳极产物的判断
分组讨论
课件展示
探究
提出问题:电离和电解的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交流讨论
表格演示
训练
展示课堂练习
展示答案
展示答案
复习
回顾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图片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评价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得出的结论
分组实验,讨论电解池的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实物投影学生实验现象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在引入新课环节,利用戴维发现钾元素的过程这一化学史实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前面学习过的原电池原理与本节课将要了解的电解池原理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利用好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分组讨论,明确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原理,进一步理解电解原理。明确构成电解池的条件,阴阳极的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电解后溶液的变化等等。
3、列表比较电离与电解的关系,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