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1.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①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②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复习背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
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内容: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领导人。
2.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宪法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复习背诵
你知道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的?通过什么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
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5课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和表格,理解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必要性,梳理农业合作化的相关史实,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梳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政策并分析其原因,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重点: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和意义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实质。
4.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涵养唯物史观。
1949
新民主主义国家
延迟符号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改
一化
新知导入
壹
大刀阔斧搞合作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
到1952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食 1.639亿吨 49% 9.3%
棉花 130.4万吨 193% 53%
钢铁 135万吨 754% 46.2%
煤碳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为什么要改造农业?(原因/必要性)
生产资料:劳动资源、工具(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材料1:在1952年土改中李老汉一家分到了土地、牲畜和农具,但牲畜和农具总数太少,想种地每家都缺东短西,没有耕牛,没钱买种子。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水渠灌溉,长势不好;更可悲的是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为了活命,在冬天只得把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一夜回到解放前。
材料2:50年代中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矿区发展,城镇人口增加(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万人),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1953年,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形势更严峻。
材料3:孤立、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多打粮食,增加自己的收入,农民群众逐步地组成和发展各种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
1.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
2.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阅读课文P23,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类别 农业互助组 开端 初级农业合作社 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 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迅猛发展时期
特点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生产资料私有,几户
共同劳动,换工互助
土地、牲畜等入股,统一经营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集体公有
目的
方式
原则
方法
阶段
实质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农民备齐工具一起劳动
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丰收时节,农村合作社领取粮食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民土地所有制
集体土地所有制
私有
公有
结果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
方式
结果
实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个体经营
集体经营
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北京市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就在同一时期,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张小泉”称号,改名杭州张小泉剪刀生产合作社并建起了新工厂。王麻子、张小泉,两把剪刀的变迁,生动阐释了成功进行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王麻子和张小泉
Wang Mazi
贰
公私合营开创举
——公私合营
二
公私合营
材料2: 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
据材料,说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背景?
材料3:据统计,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
材料1: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资金紧张,原料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遭受严重困难,是新中国初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增强
公私合营
背景
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一定发展。(地位)
②私营工商业中也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问题)
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出路)
形式
第二条 由国家或者公私合营企业投资并由国家派干部,同资本家实行合营的工业企业,是公私合营工业企业。
第三条 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于领导地位,私人股份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第四条 合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计划。
第九条 合营企业受公方领导。
——1954年9月2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工人阶级结成了同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又承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私人工商业采用没收和挤垮的办法,就会使国家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采用了和平的改造方式,即一方面是赎买私营企业,另一方面把资本家改造成劳动者。这是中国的一个创造。
——马立诚《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
材料二:(公私合营后)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苏州东山走出的绒线大王)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方法
赎买政策
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5%),就是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团结和改造资本家政策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不再是占有和经营原来企业的老板,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国家建设。
EXPAND
拓展:公私合营的两种形式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规定: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前期(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前)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一、
公私合营
gongsiheying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同仁堂的商标
全聚德的门面
高潮
意义
实质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人资本家
改造前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变化
集体
集体
国家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时间
实质
乡村老农民(希勤村村支书于文化)
城乡手艺人(徐淑芹)
城市资本家(同仁堂经理乐松生)
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
公私合营 (1954-1956年)
材料一: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材料二:上海水泥厂在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与生产的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产能发挥到了140%。
材料三:办大社,并大社,结果造成各种消极现象,如生产品种减少,产品质 量下降,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感到不便。具体来说:步子太快,工作粗糙,……
材料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共6年多的时间,互助组这一步走了将近4年,而半社会主义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两步加起来才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有的农民未经过互助组、初级社,一步跨入高级社,缺乏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根据材料探究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局限性。
①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②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三大改造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有农民说:“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有资本家抱怨:“我还没想通呢,厂子就归国家了,对我的安置我也不满意!”
学习了本课内容,请你谈谈三大改造对我们当今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三大改造的不足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②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一、
当堂训练
yicuoyihun
P26问题思考: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P26课后活动2: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增长。
答: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
生产合作社
形式:公私合营
改造政策:赎买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
内容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形式
实质
1953——1956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