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山西省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省份,为改变现状,山西省积极采取措施。下图为2010~2022年山西省三大产业构成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图中信息可知,2010~2022年山西省( )
A.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D.2016年第二产业产值最低
2.推测山西省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A.产业结构单一 B.科技水平低
C.基础设施落后 D.劳动力短缺
3.山西省推动产业转型,应重点( )
①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创新水平
③提高煤炭利用率,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④依托生态修复,发展特色农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玉门因油而兴、依矿而建市,曾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但经历长期发展,随着玉门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玉门已经鲜少以“石油城”的名字出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玉门市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资源型城市往往会在资源枯竭后走向衰落,根本原因是( )
A.产品附加值低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单一 D.劳动力成本上升
5.玉门发电基地发电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已建成的风电机组运行率不足70%。玉门风电场“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
B.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
C.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D.本地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
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国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由“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的转型升级。濮阳市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创新设立常态化人才招引机制,创造性地采用“柔性”引进措施吸引两院院士27人(院士原本工作的城市和单位不变,不定期按需求前来濮阳开展指导工作),形成了屡被点赞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濮阳经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动濮阳市由“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制氢技术进步 B.油田储量枯竭
C.政策大力扶植 D.环保标准提高
8.濮阳市转型过程中采用“柔性”措施引进两院院士,较好地处理了( )
A.加大科研投入与追求利润之间的矛盾
B.生态保护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
C.短期人才引进与长期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D.产业发展需求与城市吸引力之间的矛盾
资源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与资源产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资源开采与城市形成的先后顺序,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即“先矿后城式”和“先城后矿式”。下图为某种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与该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相比,资源产业生命周期( )
①繁荣早于资源型城市 ②繁荣晚于资源型城市
③衰退早于资源型城市 ④衰退晚于资源型城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资源产业生命周期较“先矿后城式”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提前的根源是( )
A.资源型城市依赖于单一的资源产业
B.资源型城市缺乏多样化的经济结构
C.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强
D.资源产业对资源禀赋的敏感性更强
11.“先城后矿式”资源型城市( )
A.资源枯竭不会影响城市发展 B.城市发展快于“先矿后城式”城市
C.资源枯竭可能导致城市衰退 D.城市发展慢于“先矿后城式”城市
平顶山属资源型工业城市,原煤储量100亿吨,居中南地区首位;钠盐储量3300亿吨,被誉为“中国岩盐之都”。平顶山“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传统产业优势减弱、发展动力不足,转型发展成为必由之路。纵向主导产业链是以煤炭及煤炭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横向耦合产业链是对各种副产、次级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纵向主导产业链和横向耦合产业链相结合的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图示意平顶山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平顶山开发煤炭资源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处河南西北部,位置优越 B.邻近南方缺煤省份,市场广阔
C.北部紧临黄河,水源条件好 D.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
13.平顶山的转型之路( )
A.立足本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B.从资源主导到旅游主导
C.延长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
D.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经千年“冶炼”,黄石书写工业文明精彩华章。
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这里的铜矿开采和冶炼,点燃了早期工业文明之光。现代,有着“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现代工业粮仓”的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下图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芯光灿烂”点亮黄石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
作为资源型传统老工业基地,黄石市长期依赖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支撑的结构难堪其“重”,很快遭遇到“矿竭城衰”的阵痛。在低谷和失落中痛定思痛,黄石市认识到,必须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用“高精新”替代“黑重粗”,通过创新转型重塑辉煌。
材料三:“飞地创新”,借智借脑促黄石经济腾飞。
为更快提升经济转型发展,黄石市借力光谷科教和创新资源,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外溢合作等成为常态。依托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黄石市初步构建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的“飞地创新”模式。
(1)说明目前黄石市传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析黄石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3)简析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的原因。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之一。该市于1956年拉开了矿产开发的序幕,1985年国家投入巨资展开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进入20世纪90年代,白银市遭遇资源危机,企业效益下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2008年,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白银市开始进行城市转型,将城市转型后的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
材料二:下图为白银市及周边区域图。
(1)简述白银市成为我国重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的优势条件。
(2)推测20世纪90年代白银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3)你认为白银市转型后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数据是三大产业占比图,占比不能代替产值,占比图无法说明产值变化,还需要结合总产值才能判断,A、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22年第二产业比重先下降后又上升,在2021、2022年比重超过第三产业,B正确;2010年-2022年,山西省第二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后又上升,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所以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C错误。故选B。
2.答案: A
解析: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A正确;尽管山西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经济转型的因素,但并非是主要矛盾和山西的核心问题,山西长期依赖煤炭等能源产业,形成了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这不是单纯靠科技水平或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就能解决的,B、C错误;劳动力短缺不是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山西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D错误。故选A。
3.答案: D
解析: 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可以改变产业结构单一问题,①正确;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可以提高转型的质量,②正确;加大资源的开发会加速区域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③错误;依托生态修复,发展特色农业可以促进矿区的修复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单一问题,④正确。①②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往往会在资源枯竭后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大多是过度依赖当地现有的资源,对其他的产业发展缺乏投入,产业结构单一,C正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是根本原因,A、B、D错误。故选C。
5.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玉门发电基地以风能为主,冬季南北温差大,且该地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发电量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答案: D
解析: 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可以利于其他形式发电进行调节,不是“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A错;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B、C错。本地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电力市场小,是“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D。
7.答案: B
解析: 濮阳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及时转型,一旦资源枯竭就会陷入经济发展停滞的“资源诅咒”。制氢技术进步、政策大力扶植、环保标准提高都是外部原因,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项。
8.答案: D
解析: 濮阳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发达城市低,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固定化地引进院士前来濮阳工作的可行性低,采用“柔性”引进可行性更高,也能较好地满足濮阳市产业发展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和题目中没有提到科研投入与生态保护,A、B两项错误。不定期引进人才并不是短期引进人才,且材料也没有人才培育计划,C项错误。
9.答案: A
解析: 图中表示的是“先矿后城式”资源型城市,实线为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其繁荣和衰退均早于该资源型城市,故选A。
10.答案: D
解析: 资源产业对资源禀赋的敏感性更强,资源丰富时资源产业兴盛,从而带动城市发展,资源枯竭时资源产业衰退,进而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衰退,其它选项都不是根源。故选D。
11.答案: C
解析: 对“先城后矿式”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开发,会形成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了城市的发展。资源枯竭后,同样也会造成这些城市经济的衰退。“先城后矿式”资源型城市发展比“先矿后城式”城市发展可能快,也可能慢。故选C。
12.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平顶山地处河南中南部地区,并不是西北部,A错误;根据我国自然分布特点,南方地区缺乏煤炭资源,平顶山邻近南方缺煤省份,市场广阔,B正确;平顶山和黄河距离并不是很近,且黄河水资源相对不足,C错误;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并不是煤炭开发的条件,D错误;故选B。
13.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平顶山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其转型之路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A正确;平顶山是否可以发展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应当取决于平顶山的旅游资源是否充足,不可盲目转型,B错误;平顶山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不适宜继续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产业,也不适宜继续提高第二产业比重,CD错误;故选A。
14.答案: (1)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2)加强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加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技术力量强(科研院所众多);信息发达;武汉高校多,人才密集;政策支持;交通便捷等。
(4)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等。
本大题以湖北省黄石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辐射功能、工业发展方向与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 (1)工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土地成本、原料、交通运输、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及成本、环境、基础设施、工业基础、政策法规等。由材料“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这里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和“作为资源型传统老工业基地”可知,黄石市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由材料“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黄石市区位示意图”可知,黄石市地理位置优越,临近长江,水运便利;距中心城市武汉近;黄石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发达,劳动力丰富。
(2)由材料二“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用‘高精新’替代‘黑重粗’”可知,黄石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有加强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加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说明武汉市的城市辐射功能强。由材料“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外溢合作等成为常态”结合区域知识可知,武汉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技术力量强,人才密集;武汉市科技发达,信息发达;由“黄石市区位示意图”可知,武汉市交通便捷;由材料一“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可知,政府政府支持;因此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
(4)针对黄石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恢复、环境治理、人才引进等角度作答。黄石市在老工业基地转型中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由材料二“长期依赖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发展钢铁等重工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黄石市应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由材料二“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用‘高精新’替代‘黑重粗’”和“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可知,黄石市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15.答案: (1)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水电站和煤炭产地,动力充足。
(2)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困难;矿产资源储量减少,趋于枯竭;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增大,员工福利支出增多,生产成本增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等。
(3)合理。理由:制造业基础较雄厚;邻近青藏高原,原料运输距离短;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合理。理由: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人才短缺,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从工业区位的自然因素(资源、位置、动力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等)方面考虑。自然因素:图例显示该地有丰富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的原料丰富;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通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走廊和能源物流通道,该地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所学已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据图可知,该地邻近水电站和煤炭产地,动力充足。社会经济因素:据图可知,该地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1985年,国家投入巨资展开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可见该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有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2)结合材料和所学,白银市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依赖性过强,新兴产业难以发展;矿产资源枯竭,对白银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剩余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增大,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水平日益下降;同时,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愈加严苛,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回答合理,则分析白银市转型的有利条件及转型后功能定位的有利影响;若答不合理,则分析白银市转型的不利条件。若认为合理,可以从工业基础,原料来源的运输距离,以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之一,制造业基础较雄厚;邻近青藏高原,原料运输距离短,便于成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如此定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若认为不合理,则结合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科技人才现状,以及环境污染和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具体作答即可,作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之一,该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对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大,而该地科技水平不高,高端人才短缺,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区,工业三废排放较多,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当地多风沙等恶劣气候条件,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