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城市的辐射功能
春节期间,郑州各大热门景区游人如织,多项文旅数据比去年同期增幅明显,在各平台发布的报告中频频霸榜,郑州的城市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1.郑州文旅产业能频繁出圈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B.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造居住型都市
C.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营造产业创新环境
D.外迁全部制造业,根治环境污染问题
2.近年来,郑州对外辐射强度不断增强,这可能导致( )
A.附近城市产业进一步向郑州转移 B.郑州城市污染将有所缓解
C.郑州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差距拉大 D.附近城市对外影响力减弱
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4.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超大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空间组织形态,具有强烈的虹吸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纳弱势地区的人口、资源等)和辐射引领作用,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功能最全、集聚辐射力最强与综合价值最高的区域,主要核心城市有上海、武汉、重庆等。推动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如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上游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
①地价较低 ②资源丰富 ③交通便利 ④产业基础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虹吸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影响是( )
A.小城市劳动力数量增加 B.中等城市资源禀赋提升
C.核心城市创新能力增强 D.边缘城市商业发展加快
7.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尤其应当注重( )
A.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
B.核心城市的虹吸作用,推动东部对西部的对口帮扶
C.中上游创新经济发展,加强对下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D.中下游黄金水道整治,加快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开发
断裂点理论可用于研究城市空间影响力。断裂点位于两个城市的吸引力平衡处,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的比例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综合实力。根据断裂点位置,可以勾勒出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腹地范围。下图示意南京与周边城市的断裂点位置和经济腹地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城市受南京市经济辐射影响最小的是( )
A.滁州、宣城 B.巢湖、马鞍山
C.合肥、常州 D.合肥、滁州
9.为增强南京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 B.发展同质化产业链条
C.疏解南京的城市功能 D.完善市区内交通线路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共建的都市圈。下图为南京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南京市成为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主要得益于( )
A.城市面积大 B.城市人口多
C.距离海洋近 D.经济水平高
11.受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A.扬州市的城市等级提高 B.镇江市的采掘业发展较快
C.滁州市制造业快速发展 D.马鞍山市的辐射范围缩小
12.南京市对外辐射带动作用会使自身( )
A.产业结构升级 B.城市中心空心化
C.人口大量外迁 D.城镇化问题加剧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就是来自辐射源(中心城市)的辐射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辐射动力(如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作用下经过辐射通道(交通通道、信息通道等)到达辐射接收地(周边地区)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成都、西安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力越强。完成下面小题。
13.总体来看,西安的经济辐射力较成都弱,从数值上分析西安与成都差距最大的是( )
A.经济质量 B.资金流 C.人流 D.物流
14.下列关于增强西安经济辐射力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提升西安城市行政等级,增强服务范围
B.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
C.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
D.加快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农业、教育品牌优势明显,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黄冈市资源和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图一示意武汉城市圈区位图。图二示意武汉市区域简图。
(1)分析武汉成为其城市圈核心的有利条件。
(2)简述黄冈发展电子电器产业、与武汉产业互动融合的优势区位条件。
(3)从产业发展视角,简述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经千年“冶炼”,黄石书写工业文明精彩华章。
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这里的铜矿开采和冶炼,点燃了早期工业文明之光。现代,有着“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现代工业粮仓”的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下图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芯光灿烂”点亮黄石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
作为资源型传统老工业基地,黄石市长期依赖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支撑的结构难堪其“重”,很快遭遇到“矿竭城衰”的阵痛。在低谷和失落中痛定思痛,黄石市认识到,必须走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用“高精新”替代“黑重粗”,通过创新转型重塑辉煌。
材料三:“飞地创新”,借智借脑促黄石经济腾飞。为更快提升经济转型发展,黄石市借力光谷科教和创新资源,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外溢合作等成为常态。依托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黄石市初步构建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的“飞地创新”模式。
(1)说明目前黄石市传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简析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的原因。
(3)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营造产业创新环境”是郑州文旅产业能频繁出圈的根本原因,通过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郑州文旅产业能够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C项正确;加强宣传可以提高郑州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但要想让文旅产业持续发展,还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没有好的创意,是吸引不了大量游客的,A项错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造居住型都市”与郑州文旅产业的发展关系不大,虽然房地产的发展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但与文旅产业的核心关联较小,B项错误;“外迁全部制造业,根治环境污染问题”与文旅产业的发展关系也不大,制造业的转移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固然重要,但支撑不了郑州文旅产业发展的出圈,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 B
解析: 随着郑州对外辐射强度的增强,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增加,对附近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与附近地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A项错误;郑州对外辐射强度的增强会带动周边城市或区域发展,与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分工,会把污染相对较重的产业向外转移,郑州城市环境污染将会有所减缓,B项正确;郑州对外辐射强度的增强,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其经济发展差距会减小,C项错误;郑州对外辐射强度的增强会带动周边城市或区域发展,与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分工,使得周边城市的发展机会增多,通过与郑州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发展,所以附近城市对外的影响力也会增强,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 D
解析: 南昌市是省会城市,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其优势,进行产业升级;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生态“蓝肺”主要侧重于湿地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因此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答案: A
解析: 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发挥南昌市和九江各自的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当地工业化发展,①正确;昌九一体化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但不属于长江下游城市群,②错误;昌九一体化扩大了城市群产业规模,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③正确;昌九一体化会促进该区域快速发展,加大该区域与全省其他区域的差异,因此对全省均衡发展直接作用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5.答案: A
解析: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上游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地价较低,①正确;且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资源丰富,②正确;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好是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虹吸效应是区域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纳弱势地区的人口、资源等。虹吸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影响是核心城市创新能力增强,C正确;小城市劳动力向核心城市迁移,数量减少,A错误;人才外流,中等城市资源禀赋降低,B错误;边缘城市商业发展变慢,D错误。故选C。
7.答案: A
解析: 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尤其应当注重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A正确;核心城市的虹吸作用,使得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不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B错误;中上游创新经济发展较弱,难以对下游起到辐射作用,C错误;中下游黄金水道整治,加快对长江渔业资源的开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A。
8.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滁州、巢湖、马鞍山、宣城四个城市中,南京到其断裂点的距离占比较大,说明南京对其经济辐射影响较大。扬州、镇江、常州、合肥四个城市中,南京到其断裂点的距离占比较小,说明南京对其经济辐射影响较小。综上可知,C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知,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南京与周边城市的信息聚集、交流,从而增强南京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A正确;发展同质化产业链条,加剧城市间竞争,不利于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B错误;疏解南京的城市功能,会削弱南京综合实力,C错误;完善市内交通线路,有利于南京经济发展,但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程度有限,D错误。故选A项。
10.答案: D
解析: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所以成为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D正确;城市面积大、人口多和距离海洋近不是其成为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 C
解析: 城市等级相对稳定,扬州市不会因为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等级提高,A错误;没有题干信息说明镇江市矿产资源丰富,不能判断当地采掘业发展状况,排除B;南京市经济较发达,伴随着产业升级,大量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滁州市因地理位置接近南京而便于接收转移的制造业,C正确;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会对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可能使马鞍山市的辐射范围扩大,D错误。故选C。
12.答案: A
解析: 南京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能够促进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发展,不会使自身城市中心空心化,A正确,B错误;南京市经济较发达,辐射带动作用强,会吸引人口迁入,C错误;在南京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南京市自身的城镇化问题会减少,D错误。故选A。
13.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安和成都的经济质量差距较小,资金流的差距约为0.7,人流的差距约为0.8,物流的差距约为0.1,所以差距最大的是人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答案: A
解析: 提升西安的城市行政等级,主要在行政政策方面上产生影响,不能增强服务范围,A符合题意;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能够增强其辐射源强度,B不符合题意;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能够促进西安经济发展,C不符合题意;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造西安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等辐射流,完善辐射通道(交通通道),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15.答案: (1)位于武汉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完善;科教基地,科技水平高;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省会城市,政策优势明显;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2)临近武汉,与武汉之间交通联系便利;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相关产业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合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与优质企业;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1)从图文材料可知,武汉位于城市圈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有多条交通线路通过,交通便利;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有政策优势;工业起步早,工业基础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人才汇集,高校多,科技发展水平高等优势,促使武汉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
(2)黄冈紧邻武汉,与武汉之间有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与武汉市共建了“中国光谷黄冈产业园”等区域产业活动融合示范区,依托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品牌和产业发展;黄冈城市级别比武汉低,经济水平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黄冈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关产业基础好,农业基础较好;武汉城市圈的建立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因此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3)依据材料中武汉城市圈的构成以及对武汉的定位,产业发展视角应当包括,总体规划方面: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构建完善产业链;产业结构方面: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科技优势,优化结构。以城市圈内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产业集聚,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方面:积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等,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支持。
16.答案: (1)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2)技术力量强(科研院所众多);信息发达;武汉高校多,人才密集;政策支持;交通便捷等。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环境污染,加快生态恢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或发展科技教育);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等。
解析: (1)工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土地成本、原料、交通运输、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及成本、环境、基础设施、工业基础、政策法规等。由材料“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这里的铜矿开采和冶炼”、“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和“作为资源型传统老工业基地”可知,黄石市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由材料“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黄石市区位示意图”可知,黄石市地理位置优越,临近长江,水运便利;距中心城市武汉近;黄石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发达,劳动力丰富。
(2)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说明武汉市的城市辐射功能强。由材料“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校企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外溢合作等成为常态”结合区域知识可知,武汉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技术力量强,人才密集;武汉市科技发达,信息发达;由“黄石市区位示意图”可知,武汉市交通便捷;由材料一“黄石市成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在光谷率先成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可知,政府政策支持;因此黄石市借助武汉实施“飞地创新”。
(3)针对黄石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恢复、环境治理、人才引进等角度作答。黄石市在老工业基地转型中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由材料二“长期依赖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发展钢铁等重工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黄石市应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由材料二“让老工业基地开新枝、发新芽,用‘高精新’替代‘黑重粗’”和“黄石(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可知,黄石市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