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黄土高原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3 黄土高原 同步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26 06:27:45

文档简介

第三节 黄土高原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东起__太行山脉__,西到__乌鞘岭__,北起__古长城__,南至__秦岭__,地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7个省级行政区。
2.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层深厚,最大厚度超过300米,呈现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A__塬__、B__墚__、C__峁__等。
  
     A      B      C
3.黄土高原__沟壑纵横__,是我国水土流失__最严重__的地区。
4.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就变成了黄色。随着地势降低、流速减慢,黄河中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部分河段变为“__地上河__”,成为沿岸地区的安全隐患。
5.黄土的来源:“风成说”。
二、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对水土流失和干旱这两个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地居民多年来进行了不懈探索。
2.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__植树种草__,__修建梯田__和淤地坝等。
3.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应用__滴灌__、__喷灌__等节水灌溉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和培育抗旱品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土高原的干旱问题。
1.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土质特征、地面坡度、降水及人类活动有关。地表植被越少,地面坡度越大,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反之,水土流失就越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三、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历代无数中华儿女在黄土地上生存、发展,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也为黄土高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__窑洞__是我国黄土高原上最为常见的传统民居形式。
3.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促进了黄土高原旅游业的发展。
重难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对点训练】
(北京朝阳期末)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实现了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达63%。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 C )
A.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B.位于热带,纬度较低
C.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
D.地处地势第三级阶梯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A错误;黄土高原位于北温带,纬度相对较高,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B错误;黄土高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地貌,黄河从这里流过并挟带了大量泥沙,形成了著名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C正确;中国的地势被分为三级阶梯,黄土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D错误。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B )
A.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②—黄土广布,土质疏松
C.③—河流含沙量剧增
D.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广布,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地表裸露等,因此①错误,②正确;人为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修路开矿等,③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带走肥沃的土壤、河流含沙量剧增、形成“地上河”,④错误。
3.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转“绿”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C )
A.兴修水利,疏通河道 B.加固河堤,修建水库
C.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D.科技助力,改变气候
高原绿了说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了,植树种草使黄土高原绿了,水土流失减少了,C正确;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加固河堤,修建水库不是根本措施,A、B错误;气候难以人为改变,D错误。
知识点1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贵州铜仁期中)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的东、西界线分别是( D )
A.太行山脉、昆仑山脉
B.太行山脉、黄河
C.长城、秦岭
D.太行山脉、乌鞘岭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
2.(甘肃白银期末)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秦岭以南
B.1月平均气温高于0 ℃
C.该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D.河流众多,短小而湍急
黄土高原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秦岭以北,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 ℃,B错误;该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C正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少,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流程较长,D错误。
3.读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是( C )
A.土质疏松 过度放牧
B.降水集中 过度垦荒
C.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 垦荒造田
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等,故①对应土质疏松,②对应降水集中。
4.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提出许多种假说,其中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D )
A.海成说 B.水成说
C.冰成说 D.风成说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知识点2 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5.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A )
A.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B.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
C.大力发展畜牧业
D.扩大荒地的开垦面积
(吉林中考)位于黄河支流岸边的甘肃省定西市,曾经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已成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读图,完成6~7题。
定西市经验(有删改):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缓坡兴建梯田系带子,
陡坡退耕种草披褂子,
坡脚筑坝蓄水穿靴子。
6.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正确的是( C )
A.植被覆盖率高 B.黄河结冰期长
C.黄土土质疏松 D.夏季无降水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C正确,A、D错误;黄河结冰期长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B错误。
7.如今,错落有致的梯田是定西市最动人的风景。图中适于“兴建梯田系带子”的是( B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读图可知,图中适于“兴建梯田系带子”的是乙区域。乙位于缓坡,适宜修梯田,B正确;甲是山顶,需要“植树造林戴帽子”;丙是陡坡,需要“退耕种草披褂子”;丁是坡脚,需要“筑坝蓄水穿靴子”,A、C、D错误。
知识点3 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山东德州期末)地坑院(如图)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这种民居反映了当地( B )
A.地表崎岖,依山而建
B.黄土深厚,不易坍塌
C.气候干旱,缺少木材
D.降水较多,利于排水
由材料可知,当地的民居是穴居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和陕西的部分地区等。以上地区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且有直立性,不易坍塌,B正确。黄土高原地表不崎岖,A错误。这些地区属于半湿润区,气候不干旱,C错误。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不多,建在地下不利于排水,D错误。
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下列传统文化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C )
A.陕北腰鼓 B.信天游
C.京剧 D.秦腔
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在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独特黄土高原文化有信天游、陕西剪纸、陕北安塞腰鼓、秦腔等。京剧属于北京地区的地域文化,C符合题意。
[跨学科·语文](贵州铜仁期末)“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文字描述的地方位于图1中阴影区。读图,完成10~12题。
图1
图2
10.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地方位于( B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由材料“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可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地方位于黄土高原,B正确;云贵高原地表崎岖,A错误;内蒙古高原平坦广阔,一望无际,C错误;青藏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D错误。
11.小说主人公及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图2),可能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A )
A.冬季寒冷,风沙大 B.夏季多雨,气温低
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
题干所指高原为黄土高原,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干燥,降水少,冬季寒冷,多风沙,图中白羊肚头巾具有抵御风沙、防尘擦汗、夏天防晒、冬天御寒等作用。
12.造成“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多暴雨 ③河流结冰 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目中提到的地区是指黄土高原,其景观特点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其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导致该地区植被稀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强,使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①②④正确;与河流结冰无关,③错误。
(浙江宁波期末)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古老的文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读图,完成13~14题。
13.针对黄土高原地表现状采取的治理措施,正确的有( A )
①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②打坝淤地,修建梯田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在陡坡增加垦荒面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其治理措施有: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①②正确。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在陡坡增加垦荒面积会加剧当地水土流失,③④错误。
14.下列图片能体现“黄土风情”的有( B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①图体现的是江南水乡,①错误;②图体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场景,②正确;③图表现的是蒙古族风情,③错误;④图表现的是黄土高原上的窑洞,④正确。
15.(湖北鄂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由“黄”转“绿”的奇迹
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
【明确位置 了解环境】
(1)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北方__地区,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__秦岭__(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当地居民利用黄土建造传统民居__窑洞__。
【对比实验 探究成因】
(2)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下列四组模拟对比实验(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的多少)。请在实验下方对应的横线上写出其影响因素。
 
 
①__降水量__ ②__土壤__ ③__植被__ ④__坡度__
【因地制宜 生态农业】
(3)请根据下图所示具体位置,填写由“黄”转“绿”的治理措施。
A__修建梯田__ B__打坝淤地__ C__植树种草__第三节 黄土高原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东起__ __,西到__ __,北起__ __,南至__ __,地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7个省级行政区。
2.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层深厚,最大厚度超过300米,呈现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A__ __、B__ __、C__ __等。
  
     A      B      C
3.黄土高原__ __,是我国水土流失__ __的地区。
4.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就变成了黄色。随着地势降低、流速减慢,黄河中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升。部分河段变为“__ __”,成为沿岸地区的安全隐患。
5.黄土的来源:“风成说”。
二、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1.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对水土流失和干旱这两个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地居民多年来进行了不懈探索。
2.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__ __,__ __和淤地坝等。
3.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应用__ __、__ __等节水灌溉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和培育抗旱品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黄土高原的干旱问题。
1.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土质特征、地面坡度、降水及人类活动有关。地表植被越少,地面坡度越大,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反之,水土流失就越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2.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三、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历代无数中华儿女在黄土地上生存、发展,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也为黄土高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__ __是我国黄土高原上最为常见的传统民居形式。
3.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促进了黄土高原旅游业的发展。
重难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对点训练】
(北京朝阳期末)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实现了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达63%。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 )
A.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B.位于热带,纬度较低
C.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
D.地处地势第三级阶梯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②—黄土广布,土质疏松
C.③—河流含沙量剧增
D.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3.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转“绿”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兴修水利,疏通河道 B.加固河堤,修建水库
C.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D.科技助力,改变气候
知识点1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贵州铜仁期中)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它的东、西界线分别是( )
A.太行山脉、昆仑山脉
B.太行山脉、黄河
C.长城、秦岭
D.太行山脉、乌鞘岭
2.(甘肃白银期末)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秦岭以南
B.1月平均气温高于0 ℃
C.该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D.河流众多,短小而湍急
3.读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过度放牧
B.降水集中 过度垦荒
C.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 垦荒造田
4.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提出许多种假说,其中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
A.海成说 B.水成说
C.冰成说 D.风成说
知识点2 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披绿
5.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B.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
C.大力发展畜牧业
D.扩大荒地的开垦面积
(吉林中考)位于黄河支流岸边的甘肃省定西市,曾经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已成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读图,完成6~7题。
定西市经验(有删改):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缓坡兴建梯田系带子,
陡坡退耕种草披褂子,
坡脚筑坝蓄水穿靴子。
6.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黄河结冰期长
C.黄土土质疏松 D.夏季无降水
7.如今,错落有致的梯田是定西市最动人的风景。图中适于“兴建梯田系带子”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知识点3 别样的黄土地域文化
(山东德州期末)地坑院(如图)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这种民居反映了当地( )
A.地表崎岖,依山而建
B.黄土深厚,不易坍塌
C.气候干旱,缺少木材
D.降水较多,利于排水
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下列传统文化不属于黄土高原的是( )
A.陕北腰鼓 B.信天游
C.京剧 D.秦腔
[跨学科·语文](贵州铜仁期末)“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摘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文字描述的地方位于图1中阴影区。读图,完成10~12题。
图1
图2
10.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地方位于(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1.小说主人公及当地很多居民多戴白羊肚头巾(图2),可能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冬季寒冷,风沙大 B.夏季多雨,气温低
C.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D.河流多而且水量大
12.造成“这片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多暴雨 ③河流结冰 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浙江宁波期末)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古老的文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读图,完成13~14题。
13.针对黄土高原地表现状采取的治理措施,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②打坝淤地,修建梯田 ③大力发展畜牧业 ④在陡坡增加垦荒面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下列图片能体现“黄土风情”的有(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5.(湖北鄂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由“黄”转“绿”的奇迹
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
【明确位置 了解环境】
(1)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 __地区,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__ __(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当地居民利用黄土建造传统民居__ __。
【对比实验 探究成因】
(2)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下列四组模拟对比实验(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的多少)。请在实验下方对应的横线上写出其影响因素。
 
 
①__ __ ②__ __ ③__ __ ④__ __
【因地制宜 生态农业】
(3)请根据下图所示具体位置,填写由“黄”转“绿”的治理措施。
A__ __ B__ __ C__ 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