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史以来,东西文化自有其各自独立的特殊形态,中国文学中“叙事”的含义也与西方文学中的“narrative”的含义,在许多方面大异其趣。这里,我们要界定的第三个基本概念是“什么是中国的叙事传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以抒情诗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以早期叙事文学为核心的古代地中海传统,各自在本质上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澄清中西“叙事”观念上的重大歧异。
所谓古代地中海传统中的早期叙事文学,指的就是被誉为西方文学的最初源头之一的荷马史诗(epic)。从18世纪末开始到今天,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经常把“史诗”看成是叙事文学的开山鼻祖,继之以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发展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novel)而蔚为大观,从而构成了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
史诗公认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大集成,而novel是它的后继者。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方长篇小说,在英语里是novel,在法语里是roman,在德语里是roman,在意大利语里是novela,在几乎所有主要的现代欧洲语言里均有同一的词源,而与其比较古老的形式“史诗”和“罗曼史”遥相对峙,薪火承传。换句话说,经过中近世和文艺复兴的漫长岁月,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西方古典史诗文化逐渐式微,几乎失传,但到了启蒙时代之后,终于又重新脱胎而出,摇身一变,借novel的形式而复活了。许多西方的文学史家,把novel看成是一种新时代的特殊文化媒介,用以表现启蒙时代以后的现代智慧大集成,而与古典的史诗遥相呼应。由于novel所代表的人生和艺术理想在整个西方叙事文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接历史、维系传统的特殊地位,西方文学理论家们在批评novel的时候便往往会不期而然地根据他们对史诗的体会,运用一整套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标准——诸如“结构完整性”和“时间秩序感”等等——来分析novel这种迟至十八九世纪才告正式诞生的新兴叙述文体。的确,史诗的精神气韵深深地印入了novel的血液中。离开了史诗和罗曼史的传统,novel的出现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的novel不论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还是就批评的立场而言,都源自于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完全不能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成模式,随便套用到其他的文化传统中去。
反观中国的古代文学传统,与上述“epic-romance-novel”的脉络相异趣,其主流乃是“三百篇—骚—赋—乐府—律诗—词曲—小说”的传统。前者的重点在叙事,后者的重点在抒情。可见中西文学的传统,在源头、流向和重心等方面,都各异其趣。而这些异趣之处,又使我们的课题变得愈加复杂化:我们不仅要研究“叙事文学”在以抒情诗为重点的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地位问题,而且还要研究中国叙事文学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叙事文学之间的关联。
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但是如果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虚构性叙事文体(亦即英文中的fiction)之上,则今天看得到的中国最古的小说,大概是六朝志怪,然后中经变文与唐人传奇,发展到宋元之际开始分岔,其中一支沿着文言小说的路线发展,另一支则演化成为白话小说。前者以《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等清代文言小说为新的高峰,后者则以明代四大奇书和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之作。明代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文人开始关心小说的滥觞期。在明清小说批评的领域里,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泾渭分明。文言小说研究的特点是寓批评于分类,主要由胡应麟和纪昀这样的史评家来措手;而白话小说的研究则是寓分类于批评,基本由金圣叹、李卓吾这样的才子文人来进行。
文言小说虽然源远流长,但降至明代的胡应麟,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分类体系。胡氏把小说分成六类:曰志怪,曰传奇,曰杂录,曰丛谭,曰辨订,曰箴规。而稍后清人纪昀奉旨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乃分小说为杂事、异闻、琐语三派。近人鲁迅综合前人的各种分类,认为“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可以归为“志怪”,而“著录细碎者为琐语”,不妨纳入“杂录”,而实际上小说只有两大类,即“志怪”和“杂录”。同时,他又注意到纪昀特地把《山海经》《穆天子传》从“史”部抽出,列入小说的范畴,“于是小说之志怪类中本非依托之史”,均遭驱逐,而史部从此“不容多含传说之书”。由此可见,文言小说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都有关系。但就文类意义而言,它究竟更是接近于前者呢?还是更接近于后者?这个问题便成为学者们在分类时争论的焦点。然而,无论如何,正如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一样,古人是倾向于把文言小说视为“史余”。
经过追本溯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原始意义上的小说就文类意义而言,和我们常说的“明清小说”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文言小说,后者是“章回小说”或“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的源头何在?作为一种叙事文类,它在整个中国叙事传统里占有一个怎样的地位?这些关键的问题,经过从胡应麟到鲁迅几百年的努力,已经大致有了公认的答案。然而“明清章回小说”的情况却并不这样,关于它的源头和文类特征,关于它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关于它与“文言小说”之间在文类意义上的关联,从明代到现在,批评家之间始终充满争论和歧见。
明人李卓吾认为,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既源于《史记》,又源于上古的诗文经典。清人金圣叹首创“才子书”说,使《水浒传》可以跻身于《庄》《骚》《史记》、杜诗之列,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李卓吾的经、史、子“杂源”说。毛宗岗、张竹坡亦从不同的角度均主此说。降至今人胡适、鲁迅、郑振铎,则又别创所谓“通俗文学”说,认为它是从宋、元、明、清的说书艺人处脱胎而来,此说本是五四时期破文言、立白话的文化思潮的支流,近一个世纪来则渐渐演化成学术界对明清章回小说的主流诠释。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不难想见,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直接套用于中国明清小说的探讨,将会出现许多悖谬之处。因此,要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明清的长篇章回小说,尚有待于若干中间理论环节的建立。在本书导言的第四、五节里,我们将致力于此,一方面以西方叙述理论作为参照,另一方面对先秦以来中国叙事文体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最后才进入对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具体叙事分析。
(摘编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长篇小说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被看作是新时代的特殊文化媒介,用以表现启蒙时代以后的现代智慧大集成。
B.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小说被视为“史余”,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都有密切联系。
C.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既源于《史记》,又源于上古的诗文经典,因此其源头和文类特征在学术界几近达成共识。
D.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但是可以简单地把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间接套用于中国明清小说的探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最能解释“西方文学理论家在批评novel时,倾向于根据他们对史诗的体会,运用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标准来分析novel”的一项是( )
A.古典史诗文化在西方文学中逐渐式微,导致理论家们更多地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来分析novel。
B.西方文学理论家对现代小说的理解有限,因此更倾向于使用古典标准来进行批评。
C.古典史诗文化在启蒙时代之后通过novel的形式得以复兴,使得novel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史诗的精神气韵。
D.novel作为一种新兴叙述文体,尚未完全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借鉴古典史诗的标准来建立批评框架。
3.下列对原文论证手法及其论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列举了大量中西文学作品和理论家的观点,来论证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存在直接对应。
B.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文学传统在源头、流向和重心等方面的差异,论证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独特性和研究其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文学关联的必要性。
C.文章通过分析文言小说与“四库”中的“子”部和“史”部的关系,驳斥了文言小说在文类意义上更接近于“史”部,而非“子”部。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尚书》《左传》到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再到明清章回小说,展现了其清晰的发展脉络。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叙事文学和西方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并指出二者的差异。
5.材料指出“中国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文学我的梦
铁凝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作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
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些东西烧毁或者卖掉。
我的亲戚也狠卖了一些旧书,只在某些照顾不到的地方遗漏下零星的几册,比如床缝之间,或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腿儿底下……我的身高和灵活程度很适合同这些地方打交道,不久我便发现了丢落在这些旮旯里的旧书,计有《支雷洛夫寓言》、《静静的顿河》、电影连环画等等,还有一本书脊破烂、作者不详、没头没尾的厚书,在当时的我看来应属于长篇小说吧。
我胡乱翻起这本“破书”,不想却被其中的一段叙述所吸引。也没有什么特别,那只是对一个农村姑娘出场的描写。那姑娘名叫双眉,作者写她“哧哧的笑声”,写她抱着一个小孩用青秫秸打枣,细长身子,乌黑明亮的头发披在肩上,红线白线紫花线合织的方格子上衣,下身是一条短裤,光脚穿着薄薄的新做的红鞋。她仰头望着树尖,脸在太阳地里是那么白,眼睛是那么流动……细看,她脸上擦着粉,两道眉毛那么弯弯的,左边的一道却只有一半,在眼睛上面,秃秃的断了……
以我当时的年龄,还看不懂这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土改时期,不知道这双眉因为相貌出众,因为爱说爱笑,常遭村人的议论。吸引我的是被描绘成这样的一个姑娘本身。特别是她的流动的眼和突然断掉一半的弯眉,留给我既暧昧又神秘的印象,便我本能地感觉这类描写与我周围发生的那场革命是不一致的,正因为不一致,对我更有一种“鬼祟”的美的诱惑。
那年我大约十一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破书”的作者是孙犁先生,双眉是他的中篇小说《村歌》里的女主人公。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
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
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想说,徐光耀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而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
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孙犁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但是一个机会来了。一九七九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我带了信,在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狂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有删改)
文本二:
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任民
铁凝高中毕业后就下乡插队,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铁凝说,她十几岁就下乡到农村,当时遭到母亲的反对,铁凝是有机会回到城市的,但她放弃了。“我觉得一个中国的作家,如果对乡村不屑于去了解,你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小说,但是你不会真正刻骨铭心地了解中国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
铁凝的早期作品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铁凝说:“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她认为文学应该承担一种功能。她曾说她喜欢巴金先生的话: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从几百万的文字中,人们读到了一个铁凝。厚重的,锐利的,绵密的,甚至是沧桑的。“她关注人性细微处的变化,不是很尖锐;但温润且坚强。”评论家如是说。
作为一个小说家,铁凝酷爱读书。她的心得是,读书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心和太具体的目的,特别是一个小说家,除了小说之外的一些东西也要读,它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可以使生命双倍延长,从小说以外的书籍里你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生活,这样你的生命也就丰富了。所以,阅读在铁凝的个人生活里是非常重要而且很愉快的一部分。
铁凝认为,读书得从兴趣出发,不喜欢的书不要去硬读。“读不下去,你怎么获得营养啊?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读得越杂越好。毕竟任何一本好书给读者的营养是缓慢渗透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文本首段都交代了时代背景,文本一强调了“我”在这种环境下孤单的生活状态,文本二强调了铁凝下乡起源于她对文学的热爱。
B.文本一讲述当时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把书等烧毁、卖掉是当时社会的形势,目的是为“我”的亲戚也卖旧书做辩解;并引出“我”能读一些书的原因。
C.铁凝对乡村于中国作家重要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巴金“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观点的喜爱等都体现了她作为一位作家的精神追求和文学追求。
D.借助台儿沟表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经历的痛苦和喜悦的小说《哦,香雪》,与铁凝“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的思想完全一致。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破书”中的人物双眉时,作者用乌黑的头发、多种颜色合织的方格子上衣、红鞋、白脸等多种颜色的对比,强调了双眉的美。
B.“现在想来”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过去“我”与徐光耀老师对话中“我”回答欠缺的地方,体现出“我”对少年时代的一些反思。
C.文本一把“我与孙犁”作为行文线索,涉及阅读孙犁小说、徐光耀推荐阅读孙犁小说、面见孙犁、孙犁推荐“我”的小说发表等内容。
D.作为作家的铁凝是矛盾的,性格是复杂的,体现出厚重锐利、绵密沧桑、温润坚强等,这也让她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
8.文本一中有关“我”阅读孙犁《村歌》的内容有何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详细介绍了作为小说家的铁凝的读书思想,文本一中“我”的哪些读书生活印证了铁凝的读书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藉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
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
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
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藉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吴君臣A伺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
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
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
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
(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14.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李白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
长条一拂春风去,尽日飘扬无定时。
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春日景象入题,在自然之色的真实写照中隐喻了诗人的感慨。
B.诗歌颔联描绘春风中柳枝摇曳生姿的景象,紧扣题目中的“春日”二字。
C.诗人坐对窗牖,面对春日美景自然引发“虚室有余闲”一般的遁世情怀。
D.“情人”即“有情人”,实指其朋友,表现出诗人与郑明府之间深厚的友谊。
16.如何理解诗人的“游子”之“悲”?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老师用《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诗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响遏行云”这个成语的词义。
(2)学校同学暑假来到钱塘江边,用手机拍下了江涛汹涌、江水无边的壮阔美景。他可在唐诗宋词中挑选“,”两句作为朋友圈的文案来配图发布。
(3)古代诗人常在“白鸥”这一意象中寄寓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宋诗中的“,”两句就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温台人口中的钉螺,叫长脚螺蛳,又称长螺。长螺还有个小名,叫九层螺,螺身凸圆,细细数来,有一二十层,体态细长如锥,故大名棒锥螺。“圆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团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谜底就是它。①长螺在幼螺时期,②以肉足撑着螺壳走路,③仿佛表演动作拿大顶的杂技团,④后来螺壳越长越长,⑤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亦步亦趋,⑥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一句话——⑦愿意的人,⑧命运领着走,⑨)不愿意的人,⑩命运拖着走。
长螺生长在海边的浅水区,常埋于泥沙中。( 甲 ),只要瞄一眼泥沙中的洞穴,就能知道洞里有没有长螺。早年海边长螺旺发,我也去捡拾过,勤快的渔民一天可以捡个百来斤。
夏秋台风季,风把树枝吹得像喝醉了酒似的 A ,长螺常被翻上沙滩,故它又被叫为台风螺。渔民心里有数,当海滩上出现 B 的长螺,再看看天边乌云翻滚,( 乙 ),赶紧将船靠岸,回家歇息。待风平浪静时,再出海。
长螺吃之前,清水静养,吐净泥沙,再用刀把轻砸它的尾部,螺尾即断。
夏末长螺最是爽韧,是极好的下酒菜。长螺酱爆、清煮(原汁)、煲汤,味道都很好。长螺酱爆的话,油热后,加入姜丝、红辣椒段、蒜瓣,爆出香辣味,再倒入长螺,加调料和水,焖煮片刻,至螺口上的厣脱落,马上起锅,鲜香浓郁,连螺壳都可以吸吮下饭。清煮比酱爆省事,水烧热,哗啦啦倒入长螺,加盐,撒葱花,有别样的清鲜。
爱喝酒的人,最爱带壳的螺呀贝呀。藤壶、芝麻螺、辣螺、花螺、长螺、海瓜子、花甲、血蛤,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夏夜排档,三两散客,叫上几听扎啤,随时随地就可以嗨一场。长螺价格最是便宜,螺肉鲜美有嚼头,会不知不觉干掉好几盘。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长螺、花螺等是最常见的下酒菜。在夏夜排档客人叫上几听扎啤就可以嗨一场”,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2.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
B.他们身强体壮,能背着几十斤重的药箱连打好几亩田。
C.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
D.长征路上的危机一个连一个,都是关系革命生死存亡的问题。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遍体鳞伤且蓬头垢面的,是我们的“呐喊”;不畏迷茫,纵使迷茫亦要前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1.3分。答案:A
2.3分。答案:C
3.3分。答案:B
4.6分。答案: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然后发展到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再到宋元之际开始分岔,其中一支沿着文言小说的路线发展,另一支则演化成为白话小说,最后以明代四大奇书和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之作;西方叙事文学的源头之一是荷马史诗,然后发展到中近世的“罗曼史”,再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长篇小说,从而构成了一个经由“epic-romance-novel”一脉相承的主流叙事系统;中国叙事文学的主流是抒情诗,而西方叙事文学的主流是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途径与西方novel的演化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中国叙事文学更注重抒情,而西方叙事文学更注重叙事。
5.6分。答案: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不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道德教化等传统价值,而西方novel则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注重个人主义等现代价值;叙事方式与创作动机有别,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注重情节曲折和人物塑造,创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西方novel则重心理刻画与社会批判,创作常为反映社会现实;受众群体与文学传统各异,中国明清章回小说面向普通百姓,继承中国古代文学重情节等传统,西方novel受众广泛,继承西方文学重心理描写等传统。
6.3分。答案:B
7.3分。答案:D
8.6分。答案:①交代了孙犁的《村歌》是“我”文学梦的起点。②介绍作者是孙犁,为下文见孙犁和赞美孙犁和他的小说对“我”的重要影响做铺垫。
9.6分。答案:①文本二指出,读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且愉快的一部分,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地阅读能够搜寻到的任何书籍。②文本二指出,作为小说家读书越杂越好,所以“我”在少年时期,就接受了父亲为“我”定制的书单,接受作家徐光耀老师的指导。③文本二指出,读书从兴趣出发,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所以“我”几乎读完孙犁的小说,他的《铁木前传》“我”几乎可以背诵等。
10.3分。答案:BDF
11.3分。答案:D
12.3分。答案:D
13.6分。答案:(1)这个时候只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2)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方,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
14.6分。答案:①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的屏障;②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
15.3分。答案:C
16.6分。答案:诗中的“游子悲”是孤独、思念与无奈之情的多重交织。①首先是孤独之感。无论是“游子悲”,还是“坐对窗牖”,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这种孤独,不仅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所致,更是对人生漂泊、无处为家的深刻体悟。②其次是思念之情。对友人的思念,是诗歌情感的核心。从“情人道来竟不来”一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殷切期待,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过往欢聚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友情价值的深刻认识。③第三是无奈之叹。面对友人的爽约、生活的漂泊、时光的流逝,诗人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17.6分。答案: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石湖也似西湖好,烦向苍烟问白鸥)
18.6分。答案:序号③,语序不当。修改:仿佛杂技团的表演动作拿大顶。序号⑤,“亦步亦趋”用词不当。修改:它只好拖着长长的螺壳行走。
19.6分。答案:甲:海边长大的人;乙:就知道台风将至
20.6分。答案:A东倒西歪;B密密麻麻(不计其数)
21.6分。答案:①原句详细列出当地常见的下酒菜,能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餐桌上海鲜菜品的具体种类。②原句中“三两散客”描绘出客人自由、散漫的状态,“随时随地”也表明只要有酒和螺、贝等下酒菜,客人就能尽兴。③原句皆为短句,只有较强的节奏感,从整体风格上看,更符合整篇语段的语言风格。
22.3分。答案:C
23.60分。答案:略(根据学生作文实际情况,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综合评分)
参考译文:
借荆州的说法,出自吴国人事后的言论,却不是(符合)当时真实的情况。
借的意思是本来我拥有的东西借给他人,(但)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不是孙家旧物。在曹操南下时,孙家江东六郡,正担心不能保住,众多将领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孙权一个人不愿意。恰逢刘备派遣诸葛亮来结盟,孙权就想借助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这个时候只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诸葛亮劝说孙权,孙权就说:“不是刘备,豫州没有人能够抵挡曹操。”于是派遣周瑜、程普等人跟随诸葛亮去拜会刘备,合力抵挡曹操。这些(表明孙权)几乎要将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主力,而自己只作为配合的友军了。诸葛亮又说:“如果孙将军您能够与刘豫州同心打败曹操,那么荆、吴的势力变强,三足鼎立的局势就形成了。”这么说来,这个时候早就有三分天下的说法,而不是请求孙权夺取荆州再借用它。
赤壁大战,周瑜与刘备共同打败曹操。华容战役,刘备一方追击曹操。后来在南郡围困曹仁,刘备亦身在军中。不曾单独出自吴的力量,而刘备坐享其成。打败曹操后,刘备到京口会见孙权,孙权将妹妹嫁给他。周瑜偷偷上疏请求把刘备留在京口,孙权没有采纳,他认为正是招揽任用英雄的时候,这样看来,孙权正担心刘备不在荆州作为自己江东抵挡北方的屏障。
就拿兵力来说,诸葛亮刚见孙权的时候说:“现在返回来的士卒以及关羽率领的精兵共有一万人,刘琦手下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而孙权调遣的周瑜等人的水军总共也不超过三万人。而且这个时候刘表的长子刘琦还在江夏,打败曹操后,刘备就上表奏命刘琦担任荆州刺史,孙权不曾有不同意见,因为荆州本来就是刘琦的地盘。同时刘备又向南征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都归降刘备。刘琦去世,荆州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就派遣诸葛亮督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取这些地方的租赋,来提供军粮。又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驻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派遣将领分驻荆州,只由刘备指挥,完全不禀报孙吴,因为这些地方本来不是孙权的地盘,所以刘备不必告知权孙,孙权也不来阻止刘备。
到后来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确定,吴人回想赤壁之战,实际上借助了吴的兵力,就认为荆州应该被吴拥有,然而刘备已占据荆州,这才出现借荆州的说法。再说回顾双方合力抵抗曹操时,刘备固然有借助孙权的地方,孙权不也有借助刘备的地方么?孙权这时一心只挽救自身危亡,难道早已有夺取荆州的志向么?关羽回答鲁肃说:“乌林一战,左将军(刘备)睡觉都没有脱下铠甲,全力打败曹操,怎么能够白白辛劳没有一块领土。”这是不可改动(十分正确)的言论。后来吴、蜀争夺三郡,很快就议和,用湘水作为分界,把长沙、江夏、桂阳分给吴,把南郡、零陵、武陵分给蜀,这样最是公平得当。但是,吴国君臣趁着关羽北伐,偷袭并占领荆州,反而捏造一个借荆州的说法,来显得他们只是夺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地盘。这是吴君臣狡诈诡辩的言论,而借荆州的说法就流传到现在,混作一谈,牢不可破,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方,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